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第16讲习题导练

2020年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第16讲习题导练

习题导练/通能力突破之道/对应学生用书P094练真题1.(2019·全国卷Ⅰ)[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

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

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

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

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

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阿拉曼战役,同时考查学生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1)首先从材料中搜寻有效信息并加以归纳总结,然后结合教材知识概括。

注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回顾在此之前发生的重大事件。

(2)结合所学知识,从阿拉曼战役对北非战场、整个二战及英国的影响三个角度归纳总结。

答案(1)背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港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意义: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2.(2019·全国卷Ⅱ)[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

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

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

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

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考查学生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及历史观点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本题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树立家国情怀。

(1)据材料中“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和“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等信息,加以归纳总结。

(2)要从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两个角度分析其意义。

答案(1)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意义: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3.(2019·全国卷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

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

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

同年8月,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柔软的下腹部”,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只能推迟。

在1943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

1944年6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计划”。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拖延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二战场的开辟,同时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说明历史现象和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本题有助于考生理解二战期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1)运用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站在英国的立场上分析原因。

如保护英国的安全、抢占传统势力范围、将本国利益置于盟国整体利益之上等。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即可,如对德形成两面夹攻之势、加速了德国的溃败等。

答案(1)原因:初期军事力量不足;集中力量保护英国的安全;抢占英国传统势力范围优先;将本国利益置于盟国整体利益之上。

(2)意义:显示了盟国与法西斯作战团结一致;对德国形成两面夹攻;加速了德国的溃败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练模拟4.(2019·江西上饶六校联考)[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战后它有了一个谋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夺取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霸权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这一地区争夺霸权的主要对手是日本。

日本在大战期间乘西方列强忙于欧战,大肆在远东扩张。

战争结束时,它几乎操纵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半数而居第一位,英国被排挤到第二位,美国仅居第三位。

在巴黎和会上,日本又攫取了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和德属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岛屿,加强了它在这一地区的地位。

同时,《英日同盟》的存在对美国也是一个严重威胁,因为一旦美日发生冲突,英日海军舰队的联合,将会在太平洋上置美军于不利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俄、德、法三国退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争夺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目标并简析其在会上是如何实现的。

(9分)解析(1)据材料“攫取了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和德属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岛屿”并结合所学得出,德国战败;俄国发生十月革命;法国忙于医治战争创伤,巩固通过《凡尔赛和约》获得的欧洲优势地位。

(2)第一小问“目标”,据材料“夺取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霸权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这一地区争夺霸权的主要对手是日本”,得出打击日本独霸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计划;据材料“《英日同盟》的存在对美国也是一个严重威胁”并结合所学得出拆散英日同盟;削弱英国海上霸权。

第二小问“实现”,结合所学华盛顿会议的史实归纳。

答案(1)原因:德国战败;俄国发生十月革命;法国忙于医治战争创伤,巩固通过《凡尔赛和约》获得的欧洲优势地位。

(6分)(2)目标:打击日本独霸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计划;拆散英日同盟;削弱英国海上霸权。

(3分)实现:通过《四国条约》拆散了英日同盟;通过《五国条约》使美英海军力量处于同等地位;同时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

(6分)5.(2019·安徽合肥二模)[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艾森豪威尔时期,帮助日本开拓国外市场以实现经济复兴是美国对日政策的核心。

这既是美国以“遏制中国”为核心的东亚遏制战略实施的必然结果,也与朝鲜战争临近尾声时日本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密切相关。

这一政策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美国先把重点放在促使日本面向东南亚发展经济关系之上,旋即改变战略,面向西方市场,全力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

艾森豪威尔政府帮助日本经济复兴的措施主要在于贸易计划。

无论是促成日本与东南亚的经济整合,还是不遗余力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其政策的着眼点都是帮助日本寻求市场和原料产地。

就实施效果而言,这些政策都达到了预期效果,到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 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徐建华《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日经济政策探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日经济政策提出的背景。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政策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7分)解析(1)根据材料“艾森豪威尔时期,帮助日本开拓国外市场以实现经济复兴是美国对日政策的核心。

这既是美国以‘遏制中国’为核心的东亚遏制战略实施的必然结果,也与朝鲜战争临近尾声时日本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密切相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日经济政策的背景有两大阵营的对立(或冷战爆发);美国亚洲战略的调整;新中国的建立;朝鲜战争的爆发;日本经济危机的发生。

(2)根据材料“这些政策都达到了预期效果,到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 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日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提高了政治地位;巩固了美日同盟。

答案(1)背景:两大阵营的对立(或冷战爆发);美国亚洲战略的调整;新中国的建立;朝鲜战争的爆发;日本经济危机的发生。

(8 分)(2)影响: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提高了政治地位;巩固了美日同盟。

(7 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