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总结33

法律逻辑学期末复习总结33

名词解释
1.重言式:重言式亦称永真式。

一个复合命题公式称为重言式,当且仅当对于
其中出现的命题变项的各种可能的真值赋值,它总是真的,即不论其变项取什么值,它总为真。

2.矛盾式:矛盾式亦称永假式。

一个复合命题形式称为矛盾式,当且仅当对于
其中出现的命题变项的各种可能的真值赋值,他总是假的,即不论其变项取什么值,它总为假。

3.协调式:协调式已成为可真可假的公式。

一个复合命题形式称为协调式,当
且仅当对于其中出现的命题变项的某些真值赋值,它是真的;而对于另一些真值赋值,它是假的。

换句话说,既不是重言式也不是矛盾式的复合命题公式,称为协调式。

4.演绎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蕴涵关系的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有逻
辑必然联系的推理。

前提蕴涵结论,如果前提真,则结论必真。

5.非演绎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不存在蕴涵关系的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
没有逻辑必然联系的推理。

前提并不蕴涵结论,尽管前题为真,结论却不必然为真,结论是可假的。


6.换质法:就是通过改变作为前提的命题的质,即把肯定联项变成否定联项,
或把否定联项变成肯定联项,从而得出一个直言命题的结论的直接推理。

7.换位法:将作为前提的直言命题主谓项的位置互换从而得出一个直言命题的
结论的直接推理。

8.归纳推理:是这样一种非演绎推理:由于发现某类对象中的许多个别对象中
的每一个都具有这种属性。

12. 求因果联系五法:又称密尔五法,是指判明因果联系的五种逻辑方法。

这五种方法分别是: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13.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

14. 反证法:反证法是借助于假设一个与论题相矛盾的命题(反论题)为中介,先证明反论题为假,在推出原论题为真的一种间接证明。

逻辑根据是排中律。

15. 排除法:又称选言证法,是借助一个或几个与论题相关的命题为中介,先确定相关命题为假,再推出原命题为真的一种间接证明。

16. 归谬法:归谬法就是从反驳的论题推出荒谬的结论,由否定荒谬的结论,进而推出被反驳的论题为假的反驳方法。

思考题
1.复合命题推理有哪些基本的有效式?由基本的有效式可以导出那些有效式?书P60
2.三段论有哪些推理规则?违反这些规则会犯什么逻辑错误?
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

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前提和结论中否定命题的数目必须相同。

3.模态对当推理有哪几类?
矛盾关系对当推理。

模态命题之间的矛盾关系是指L p与 M¬p、 L¬ p 与Mp
之间的真假关系。

差等关系对当推理:指L p与 Mp、
L¬ p 与M¬p之间的真假关系。

反对关系对当推理:L p与L¬ p 之间的真假关系。

下反对关系对当推理:Mp与M¬p之间的真假关系。

4.规范对当推理有哪几类?
矛盾关系对当推理。

模态命题之间的矛盾关系是指Op与 P¬p、F¬ p 与 Pp 之间的真假关系。

差等关系对当推理:指Op与Pp、 Fp 与P¬p之间的真假关系。

反对关系对当推理:Op与Fp 之间的真假关系。

下反对关系对当推理:Pp与P¬p之间的真假关系。

5.为什么归纳推理结论是可错的?怎样提高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性?
因为:
如何:(1)考察一类事物的对象的数量尽可能多。

(2)考察一类事物的对象的范围要尽可能广泛。

(3)考察一类事物的对象的属性是否是事物的本质的东西,如果是一类事物的本质的属性,则结论的可靠程度就高。

(4)考察一类事物的对象的情况,要注意发现反例。

6.怎样提高每一种求与因果联系推理结论的可靠性程度?
既然求同法的结论是不可靠的,那么如何提高结论的可靠性程度?
①要注意对各个场合中的共同情况加以分析,不仅要注意到各场合中是否还有其他共同情况,也要注意各场合中惟一的共同情况是否的确与被研究的现象有因果联系。

②要尽量增加可以比较的场合,观察的场合越多,结论的可靠性越大。

7.什么是同一律?同一律的要求是什么?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是什么?(1)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种思想(词项或命题)都具有确定性,是什么就是什么,是真的就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假的。

通常表达为A就是A。

(2)同一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种思想必须保持自身的确定和同一。

俗话说:一是一,二是二;丁是丁,卯是卯。

(3)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是:
①混淆概念是无意中把不同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

A、由一词多义引起的混淆
B、由两词近义引起的混淆
②偷换概念是由于主观故意引起的概念混淆。

③转移论题,是指无意中以一个似是而非的论题取代了原论题。

④偷换论题,是指有意将谈论中的问题转换为另外一个论题。

8.什么是矛盾律?矛盾律的要求是什么?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是什么?(1)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种思想都不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或者说,任何相互矛盾的思想不可同真,必有一假。

通常表述为:A不是非A ;或¬ (A∧¬A)
(2)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得同时肯定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

就词项而言,矛盾律要求不能用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词项去指称同一个对象。

就命题而言,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不可同真的命题不能都予以肯定。

也就是说两个互为反对或者两个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为真。

(3)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9.什么是排中律?排中律的要求是什么?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是什么?(1)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

用公式表示为A或者非A;或(A∨¬A)
(2)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得同时否定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

也就是说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可同假,必有一真。

不可同假的思想指相互矛盾关系的思想或相互下反对关系的思想。

就词项而言,用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词项去指称同一个对象的时候,其中必有一种情况是成立的。

也就是说,一个对象必定被同一论域中的某种矛盾概念中的一个所反映。

就命题而言,排中律要求对于两个不可同假的命题不能都加以否定。

也就是说,对于两个互相矛盾或两个具有下反对关系的命题不能同时予以否定。

(3)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两不可(模棱两可)。

10. 定义有哪些规则?违反这些规则会犯什么逻辑错误?
答:(1)定义必须相应相称
这条规则要求,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应该相等,即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是全同关系。

违反这一要求导致的错误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

如果定义项的外延所包含的对象大于被定义项的外延,就是定义过宽。

如果定义项的外延所包含的对象小于被定义项的外延,就是定义过窄。

(2)定义不能循环
这条规则要求,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出现被定义项。

因为被定义项本身的内涵就是不明确的,所以才需要用定义项来说明它。

违反这一要求导致的错误是循环定义。

定义项中直接出现被定义项的错误叫做直接循环定义。

这种定义项只不过是在定义项中把被定义项重复一遍而已。

定义项中间接地出现被定义项的错误叫做间接循环定义。

它的形式为用语词B 来定义语词A,而语词B又终要回到A来定义。

(3)定义应当用肯定形式
①给正概念下定义不能用负概念。

因为定义的目的就是要说明被定义项所指称的对象具有何种特有属性。

而负概念只能说明所指称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而不能说明所指称对象具有什么属性。

②定义应当用肯定命题来表述。

用否定命题下定义只能说明被定义项不是什么,而不能说明定义项是什么。

违反这一要求导致的错误是定义离题。

这一错误表现在,在定义项中并没有给出揭示被定义项含义的语词,而是给出了一个相异于被定义项的概念,这一概念所指称的对象与被定义项互相排斥。

11. 划分有哪些规则?违反这些规则会犯什么逻辑错误?
答:(1)子项之和必须等于母项外延。

这条规则要求,划分后所得各子项外延之和与母项的外延之和是全同关系。

(2)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互不相容。

这条规则要求:划分后所得的各子项外延之间必须是全异关系,互不相容,这样才能把属于母项的任何一个对象划分到一个子项中,而且也只能划分到一个子项中。

违反这条要求导致的错误是子项相容。

违反这条要求导致的错误是子项不全或多出子项。

(3)划分标准必须同一。

这条规则要求:每一次划分必须用同一标准,不允许一部分子项的划分依据某一个标准,而另一部分子项的划分依据另一标准。

违反这条要求导致的错误是多标准划分。

12. 证明有哪些规则?违反这些规则会犯什么逻辑错误?
答:(1)论题必须清楚、明确.
(违反这条规则的错误称为论题含混、论题不清)
(2)论题必须保持同一
(违反这条规则的错误称为转移论题、偷换论题)
(3)论据必须是已确认为真的命题
(违反这条规则的错误称为虚假理由、预期理由)
(4)论据的真实性不能依靠论题来证明
(违反这条规则的错误称为循环论证)
(5)从论据应能推出论题
(违反这条规则的错误称为推不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