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盆地中侏罗统储层流动单元划分
本文针对吐哈盆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二段低孔低渗储层,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分层指标、油藏品质指数、孔喉半径这5个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进行Q型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将西山窑组二段储层划分为5类流动单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该低孔低渗油藏储层的地质特征。
标签:低孔低渗储层流动单元Q型聚类分析西山窑组二段吐哈盆地
1引言
流动单元是由Hearn C. L.等(1984)提出的一个概念,定义为一个纵横向连续,内部渗透率、孔隙度、层理特征相似的储集带[1]。
此后,众多专家及学者们用这一概念开展油气藏地质表征研究,并对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进行了丰富和发展[2~4]。
大体可分为定性划分和定量划分两大类,并可细分为四种方法:①依据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进行划分;②根据夹层的展布与特征进行分类;③依据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进行定量区分和研究;④根据流体的特征与压力状况进行确定。
研究区吐哈盆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二段(J2x2段)发育低孔低渗储层,具有储集性能较低,渗流阻力大和非均质性强烈等特点。
本次研究利用孔隙结构特征参数,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该区流动单元进行Q型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来进行流动单元进行定量划分。
2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
2.1参数选择
(1)反映储层物性的参数:孔隙度Фe,渗透率K。
(2)孔喉结构参数:
孔喉半径(R35):
油藏品质指数(RQI):
孔隙体积与颗粒体积之比:
流动分层指标(FZI):
2.2聚类分析
本次研究选取J2x2段9口取心井472个分析化验数据点,利用孔隙度、渗
透率、FZI 、RQI、R35进行Q型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
通过SPSS统计软件多次变量的引入和剔除,最终选出影响最大的两个参数—渗透率和R35值,并用Fisher判别法建立判别函数,各类流动单元的判别函数分别为:
I类流动单元:I=-41.333×lgR35+57.056×lgK-28.279
II类流动单元:II=-52.44×lgR35 +39.236×lgK-10.957
III类流动单元:III=-65.051×lgR35 +28.449×lgK-10.167
IV类流动单元:IV=-69.571×lgR35 +16.118×lgK-15.159
V类流动单元:V=-72.67×lgR35 +0.367×lgK-29.103
利用上述判别函数依据最大隶属原则进行归类,统计出各类流动单元类型的判别结果(表1)和流动单元孔隙结构参数聚类中心(表2)。
从表1中可看出,数据点的回判率在98.4%以上,说明此次流动单元的划分是合理的。
表2列出流动单元孔隙结构参数聚类中心,孔隙结构参数都呈线性变化,即从I类到V类每个孔隙结构参数都逐渐减小。
3流动单元的划分结果
根据上述判别方法分别确定各砂体的流动单元类型,最后勾绘出该沉积单元流动单元平面分布图(图1)。
各类流动单元平面分布特征为:I类流动单元呈零星分布,主要分布在孔隙度、渗透率较高的位置,渗流能力最强。
II类流动单元呈较为连续的条带状分布,渗流能力较强。
III类流动单元呈连片状分布,渗流能力中等。
IV类流动单元呈宽条带状广泛分布,渗流能力较弱。
V类流动单元呈宽条带状分布,渗流能力最弱。
4结论
(1)选取孔隙度、渗透率、FZI、RQI、R35这5个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应用Q型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将吐哈盆地J2x2段流动单元分为I类、II类、III类、IV类和V类共5类流动单元类型。
(2)从I类到V类流动单元,孔隙度、渗透率、FZI 、RQI、R35值都逐渐减小,各类流动单元与储层物性分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3)I类和II类分布局限,多呈零星状或条带状分布。
III类主要呈连片状分布。
VI类和V类主要呈条带—连片状或宽条带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