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精选设计 第三单元

部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精选设计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单元初步感知授课提要课时9古诗三首本课介绍了三首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这三首古诗都描绘了人们过节时的情景。

310纸的发明课文介绍了纸发明以前人们记录文字的方式和纸的发明过程,最后介绍造纸术影响了全世界,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211赵州桥课文介绍了赵州桥历史悠久、设计上精巧、美观的特点,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本课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1综合性学习收集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相关风俗,选取感兴趣的节日,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1语文园地1.能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总结概括一段话的特点,并能照样子写一段话。

4.了解并积累一些传统文化知识。

1教法与学法这是本册教材的第三组课文,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为主题。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背诵古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

学习本组课文,要反复诵读,注重学法指导。

授课方法探究9古诗三首 1.初读感知。

2.理解诗意。

3.体会意境。

4.反复吟诵。

10纸的发明1.引导学生归纳纸的发明过程。

2.拓展延伸,畅想未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11赵州桥1.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概括段意。

2.学习作者介绍事物的方法,会简要并有条理地介绍赵州桥。

3.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1.学会找一段话的中心词或中心句。

2.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典案9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元日》【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屠苏”“曈曈”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体会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2.(板书“元日”),请同学们猜猜“元日”的意思。

“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3.古代的人们是怎样欢度春节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设计意图:“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出情景。

1.古诗到底描绘了大年初一什么样的节日情景呢?赶快打开书,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并且想办法解决它。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老师把古诗中的一些词语摘抄了出来,你们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词语,抽读,齐读)出示:爆竹屠苏曈曈桃符(1)“爆竹”是什么?(鞭炮)古代人们在竹筒里装上硝石,然后把它放到火里烧,这时就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所以“爆”字是火字旁的,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我们现在过春节也有这样的活动,我们叫“放鞭炮”。

(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2)屠苏: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我们现在是:吃年夜饭,喝酒庆祝。

(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3)“曈曈”中“曈”字是什么偏旁?和什么有关?“曈曈”指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古代人喜欢在大年初一这天把大门敞开,迎接初升的太阳。

(4)桃符,关于桃符还有一个神话故事。

(放桃符的神话故事),后来指春联。

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3.谁来读读这首诗?(正音)4.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齐读)出示古诗《元日》。

5.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过年的景象可以归纳出这几点:(幻灯片出示)爆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么过春节,是为接下来的理解诗意做铺垫的,主要是为了帮学生理解诗中的“爆竹”“屠苏”“瞳瞳”和“桃符”这几个词。

三、品读古诗,读出韵味。

1.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请大家读诗的前两句。

出示课件:“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你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请提出来。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2)边读边想: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板书:放爆竹、喝屠苏酒)你们放过鞭炮吗?谁来说说你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4)过年了,多热闹啊!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你能把当时的那种心情读出来吗?请你试着读一读(指名读)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评)老师也感受到人们当时非常开心,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过年时家家户户放鞭炮、喝屠苏酒的热闹气氛吧!(齐读)真棒,从你们的语言中老师切实感受到了春节时开心、热闹的场面。

2.学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这两句诗中还有不理解的词吗?(板书:迎红日)(2)从这两句诗里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换桃符)(3)你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说一说吗?同学们,新的一年到了,家家户户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挂上了红红的灯笼,人们走家串户,到处洋溢着一片喜庆。

现在就请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吧!(齐读这两句诗)3.在清脆的爆竹声中,我们又送走了一年,在温暖的春风中,家家户户,合家欢聚畅饮着美酒。

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四、背诵古诗,拓展补充。

1.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桃符,几个典型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

(板书:欢乐祥和辞旧迎新)2.同学们,诗中不但有画,还有情。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四十九岁,为什么他会在这一年写下《元日》呢?(让学生自己说。

如果学生说得出,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趁机评价:学语文就是要像这位同学这样多阅读)王安石他博学多才,官至宰相,《元日》这首诗就是他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

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曈曈日”的情景。

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作者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新的政策即将推行,王安石此时的心情怎样?(兴奋、激动、充满信心……)3.你觉得诗中的哪个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暖)这首诗的诗眼就是——暖。

4.同学们,王安石他希望改革就像春风吹进千家万户,就像人们用新的桃符换掉旧桃符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

设计意图:王安石的《元日》可以视为写春节的诗词中之翘楚。

他不仅写出了当时社会除旧迎新的景况,而且表达了自我的哲学观念。

给学生介绍王安石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为的是引领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深层内涵。

5.在作者眼中,听到的爆竹声是悦耳的,引读——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吹入的屠苏酒是暖的,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照进千家万户的太阳光是暖的,引读——千门万户曈曈日。

人们换桃符的心情更是暖的,引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个“暖”字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是——高兴、兴奋、激动、愉快。

6.试着背一背。

(借助板书和插图)【板书设计】元日放爆竹}欢乐祥和喝屠苏酒迎红日}除旧迎新换旧符第二课时《清明》【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清明的习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时的感受和心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清明同学们知道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吗?2.课件出示,介绍有关清明节的习俗。

3.你们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吗?(课件出示)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4.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清明》。

设计意图:在介绍清明节习俗及由来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习俗文化。

二、初读——悟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尝试理解古诗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工具书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你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三、精读——悟诗情。

1.齐读古诗,说说当时清明节的天气怎么样。

板书:雨纷纷2.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板书:欲断魂出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清明本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都去祭祖踏青。

可在这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作者却独身在外,无处躲雨,心情愁闷,那么诗人会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呢?板书:愁闷4.指导朗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为什么诗人要向牧童问酒家在哪里呢?(3)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为什么?“遥”。

牧童用手指向了远处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让愁闷的诗人顿时振作起来。

板书:振作设计意图:精读古诗,理解重点字义,体会作者由苦闷到振作的心情。

四、三读——诵诗韵。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节日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描绘了一幅清明烟雨图,表达了诗人愁苦急切的心情)2.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这首诗的韵味。

3.指名配乐读,看谁能和诗人心意相通。

前两句:缓慢沉重,诗人的内心寂寞凄凉。

第三句:读出问的语气。

最后一句:语气要扬上去,表达出诗人想要望见酒家的急切感。

4.全班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再次引导学生想象古诗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为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做铺垫。

【板书设计】清明雨纷纷欲断魂(愁闷)问酒家杏花村(振作)第三课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时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字。

2.熟读古诗。

3.能根据诗句的描绘想象画面。

过程与方法: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板题,读题、释题。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重阳节又叫什么节?(生:老人节)(2)“忆”是什么意思?(3)山东是指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3.你对王维有哪些了解?师简介诗人。

过渡:王维为什么要思念家乡、亲人?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的课外知识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全诗有整体感知,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