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新闻两则

1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
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案】
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锐不可当.()歼.( )灭要塞.( ) 溃.( )退荻.( )港
3、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一则:
第二则: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报纸、电视、电脑……)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速读新闻。

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2、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二)研读新闻。

3、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三)品读新闻。

4、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5、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试试从文中找出其它的词语或句子加以说明。

(四)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

自学提纲:
6、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7、把全文划分为五个层次。

8、问题探究: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9、品读,品味新闻语言。

比较下边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10、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三、课后提升
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