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


4.PA临床意义:
广泛存在环境中的条件致病菌,是院内感染 主要病原菌
可引起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 烧伤感染、囊性纤维变性、心内膜炎等
有多种毒力因子:包括菌毛、荚膜多糖、内 毒素、外毒素、绿脓菌素、蛋白酶、磷脂酶等 粘附素:菌毛的神经氨酸酶分解上皮细胞表面 的神经氨酸促进细菌侵入 荚膜:多糖类物质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使 细菌锚泊在细胞表面,与呼吸道感染有关
oprD2基因缺失或者表达减少,引起OprD2蛋白缺失或者
表达减少,导致亚胺培南渗透障碍。
② 细菌生物薄膜的形成:细菌分泌多糖基质、纤 维蛋白、脂蛋白等将菌体包绕成膜样物。
物理阻挡作用:逃避宿主免疫清除和抗菌药物的杀 伤。
耐药基因的开启:生物膜在较低血药浓度下开启耐 药基因表达形成细菌耐药。
3.细菌药物主动转运系统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菌 常
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药物的主动转运系统

机 制
药物灭活酶的产生
转座子和整合子介导的耐药基因盒 转移和水平传播
1.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① 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in binding protein,PBP)位点:
目前研究最多的药物结合靶位,它是β内酰胺类抗生 素结合位点。
第三类:金属酶,由假单胞菌属、脆弱拟杆菌属、 产黄菌属、沙雷菌属及嗜麦芽黄单胞杆菌属产生的可水解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金属酶。
第四类:其他不能被克拉维酸完全抑制的青霉素酶
② Ambler分类:
根据β-内酰胺酶的特殊性、动力学参数及其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将β酶分为A、B、C、D四 类:
A:青霉素酶,活性部位为丝氨酸残基,由多种质粒 编码。如TEM1、SHV1、ROB1或PC1酶。
TEM 系 列 , SHV 系 列 , BES-1 , PER-1、2,CTM-M系列等
部分碳青酶烯酶
KPC-1、2、3等
AmpC酶( 头 孢菌素酶 ,不 AAC-1 , ACT-1 , CFE-1 , CMY 系
被克拉维酸抑制)
列,DHA系列,FOX系列,LAT
系列,MIR,MOX
部分广谱β-内酰胺酶、
PA鉴定程序
非发酵菌鉴定系统
7.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
多重耐药,能天然抵抗多种抗生素。比如氨苄 青霉素、磺胺甲噁唑等。常用三代头孢和氨基糖 苷类联合治疗。
各种抗生素治疗过程中(铜绿假单胞菌所致感 染)都可能发生耐药。初代敏感菌株在治疗3-4
天后可能发生耐药,有必要重复分离菌株。
第三部分 细菌常见耐药机制
菌体DNA复制 叉不能正常复制
2.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① 菌体外膜抗生素通道蛋白(Opr)的缺失或者表达 量减少:导致抗生素不能进入菌体或者进入菌 体的药物剂量少,从而导致细菌的耐药。
PA外膜蛋白中的OprC、OprD、OprE是小分子亲水性 抗生素进入细菌的通道。OprD又分为OprD1、OprD2、 OprD3三种,其中OprD2孔道是小分子碳青酶烯类(美罗 培南除外)选择性快速进入菌体的特异性通道。如果
主动外排泵分类:
主要易化超家族 (Maji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
主 质子驱动力系统 动 外 排
泵 ATP偶联盒膜转 运系统
小多药耐药蛋白 (Small Multidug Resistance,
家族
SMR)
耐药结节细胞分 (Resistance Nodulation-
大多β内酰胺类、碳青酶烯
青霉素类
抑制剂
克拉 维 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EDTA -
代表性酶 G-菌AmpC酶、MIR-1


G+青霉素酶


TEM-1、TEM-2、SHV-1


TEM-3至TEM-26、SHV-2至
SHV-6、产酸克雷伯菌K1
±

TEM-30至TEM-36、TRC-1


PSE-1、PSE-3、PSE-4
3>假单胞菌属鉴定程序:
第二部分 铜绿假单胞菌
1.PA培养特性:
专性需氧、营养要求不高 最适温度35℃,42 ℃ 生长,4℃不生长 产生荧光素和蓝绿色水溶性的绿脓素,培 养物呈
蓝绿色,故俗称“绿脓杆菌”。 培养物有生姜气味
2.PA菌落特征:
典型菌落:扁平湿润,边缘不规则,菌落和培养 基灰绿色,表面有金属光泽
内毒素、外毒素
5.PA生化反应
氧化酶+ O/F:O(氧化分解葡萄糖) 枸櫞酸盐利用+ 精氨酸双水解+ 乙酰胺酶+ 明胶液化+
6.PA临床检验: 1>采集标本:各种临床标本
医疗器械 环境用品
2>检验方法:直接镜检
分离培养(血平、MAC平板) 鉴定 分型:血清学分型
质粒指纹图谱分型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等
3>分离培养: 普平 18-24h圆形 大小不一 边缘不整 扁平 湿润 常呈融合态 琼脂被染成绿或黄 绿色 血平 扁平 湿润 有金属光泽 琼脂被染成 蓝绿或灰绿 有溶血环 MAC平 微小无光泽半透明 48h后菌落呈 棕色
4>鉴定: 初步鉴定
最终鉴定
菌体形态 菌落特征 产色素 气味 氧化酶 非发酵菌生化鉴定系统 API-NE试条
化家族
cell Division,RND):PA
MexAB-OprM
MexCD-OprJ
MexEF-OprN
MexXY-OprM
MexJK-OprM
MexGHI-OpmD
MexVW-OprM
4.药物灭活酶的产生
钝化酶 :如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修饰酶 :如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主要有N-乙酰转移酶
(AAC)、O-核苷转移酶(ANT)等,它主要通过共
绿脓菌素:绿色色素,由铜绿假单胞菌的 RpoS基因编码产生的代谢产物,具有氧化还原 活性的化合物,能催化超氧化物和过氧化氢产生 有毒氧基团,引起组织损伤。在致病中起重要作 用
弹性蛋白酶:降解弹性蛋白,引起肺实质损伤 和出血;降解补体和白细胞蛋白酶抑制物;可与 相应抗体形成复合物,沉积于感染组织中
磷脂酶C :能分解脂质、卵磷脂,损伤组织 细胞

价修饰的方式使氨基糖苷类药物与核糖体的结合减少,

促进药物摄取EDP-Ⅱ被阻断,从而导致耐药。aac(6′)-

Ⅱ基因主要决定庆大霉素耐药;ant(2′′)-Ⅰ可使庆大霉 素和妥布霉素修饰失活。
水解酶 :主要指β内酰胺酶,它包括广谱酶、超广谱酶、金 属酶(MBL)和AmpC酶等 。
① Bush β-内酰胺酶分类:
4>非发酵菌与肠道杆菌、 弧菌科区别
鉴定试验
非发酵菌 肠杆菌科
弧菌科
氧化酶



葡萄糖氧化/发酵(O/F)
O/-
F
鞭毛
单、丛、周 周鞭毛
F 单、丛
2.假单胞菌科:根据rRNA-DNA同源性分为 5个rRNA群
rRNAⅠ群/假单胞菌属 rRNAⅡ群/伯克菌属 rRNAⅢ群/丛毛单胞菌属、食酸菌属 rRNAⅣ群/短波毛单胞菌属 rRNAⅤ群/窄食单胞菌属 其它:鞘氨醇单胞菌属、希瓦菌属等
OXA系列
部分超广谱β-内酰胺酶
OXA系列
部分碳青酶烯酶
OXA-23 至 OXA27 , OXA40 , OXA48
部分碳青酶烯酶(不被克拉 IMP,VIM系列,GIM-1,SPM-1,
维酸抑制)
NDM-1
NDM-1:
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 1),其基因bla NDM-1片段475bp。
根据生化特征或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将其分为四 类:
第一类为头孢菌素水解酶(Amp-C酶),产生菌主 要是革兰阴性菌,如假单胞菌、肠杆菌、不动杆菌和克 雷伯杆菌等,由染色体介导。
第二类为青霉素酶和超广谱酶,包括革兰阳性菌的 青霉素酶,质粒介导的TEM和SHV酶及其衍生物组成的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羧苄青霉素酶、苯唑西 林酶(OXA酶)和由沙雷菌属与肠杆菌属产生的非金属 碳青霉烯酶。 。
假单胞菌属各种菌产生的色素
菌名 铜绿假单胞菌
色素
颜色
绿 脓 素 、 红 脓 素 、 荧 光 素 蓝、红、黑、黄色 (青脓素)、黑脓素
荧光假单胞菌
荧光素
黄绿色
恶臭假单胞菌
荧光素
斯氏假单胞菌
未定名黄色素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未定名黄色素 、紫色素
黄绿色 黄色 黄色、紫色
腐败希瓦讷拉菌 未定名黄色素
淡红褐色
铜绿假单胞菌及其 耐药机制
彭咏麟
一.非发酵菌、假单胞菌 二. 铜绿假单胞菌
三.细菌常见耐药机制
第一部分 非发酵菌、假单胞菌
1.非发酵菌(Nonfermentative Bacilli):一群不 发酵葡萄糖或仅以氧化形式利用葡萄糖、需氧或 兼性厌氧、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
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O/F) 溴甲酚紫
1>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种类:
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PA)
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ce ) 恶臭假单胞菌(P.putica ) 斯氏假单胞菌(P.stutizeri) 曼多辛假单胞菌(P.mendocina) 产碱假单胞菌(P.alcaligenes) 假产碱假单胞菌(P.pseudoalcaligenes)
B :金属酶(metalloenzymes),活性部位为半胱氨 酸残基。主要为碳青霉烯酶,耐药的抗生素包括碳青霉 烯类、青霉素、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
C :头孢菌素酶(AmpC 酶),活性部位为丝氨酸残基, 由染色体上一组Amp基因介导,它的产生与β-酶诱导剂 有关,归因于调控基因突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