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心校初中英语教研活动案例

中心校初中英语教研活动案例

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任务促高效,教研出成果
一、教研活动背景
在英语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配合我中心校任务型教学展示活动,由街道一中任教九年级的王凤英老师开了一节《Rainy days make me sad》的阅读课,中心校全体英语组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二、活动目的
针对英语新授课中阅读理解课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研究初中阶段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课的教学方法,着重研讨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确立及课堂活动任务对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通过听课、说课、评课这样的观摩活动,让教师亲身感受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了解其操作方法,努力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三、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2012年4月18日
活动地点:街道一中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中心校教研员、街道一、二中教导主任、全体英语教师
活动组织:侯文芳、苏继萍
四、活动程序
1)集体听课。

2)上课教师说课。

3)教研组听课教师集体评课。

五、教研活动内容的分析和反思
1.教学三维目标设计及分析。

(1)教学目标:
1)综合复习make的各种句型和用法;
2)理解personalizing what you learn 的阅读技巧;
3)了解各地不同的接受礼物的艺术。

(2)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时是Unit13的阅读课,通过谈论接受礼物这一内容来巩固Section A及Section B所学语言知识。

阅读材料贴近生活实际。

王老师的教学三维目标指向性明确,找准本课知识的关键点,正确把握教材
的难点和重点,并通过具体的三项任务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本课该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通过自己收集的世界各地不同的接受礼物的图片及资料,确立了本课的情感目标,在英语课堂中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生活习惯的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比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2. 任务设计及分析
(1)任务设计
王老师的这节课围绕着既定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三项大任务:
任务一:阅读前——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各地接受礼物的场景,学生对阅读材料有了整体感知,接着布置任务:
What is the art of giving gifts
What do people give gifts
What do you usually do when you get a gift
然后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成果。

任务二:阅读中——了解阅读技巧“personalizing what you learn",然后学生带着导学问题阅读课文,从而通过个人自学完成阅读任务。

任务三:阅读后——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文字的大意,并用欣赏的观点评价各地收礼艺术。

(2)任务分析:
1)任务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形式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型教学往往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真实,旨在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任务。

应该说王老师的这节课较好的落实了这一点。

2)就任务设计的层次性而言,我们一致认为这种层次性包含两种意义上的层次,即注重学生间的层次差异,任务的设计尽量面对全体学生;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层次性。

在这一点上,王老师注意了三项任务间的层次,从简单的知识问答——信息差任务,即通过师生间的问答,使学生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自觉运用语言去完成交际任务——解决问题型任务,也就是学生根据课堂中学到的营养知识和自身已有的知识能力,用英语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这三项任务环环相扣,对学生的要求层层深入。

但在第二项活动中强调了面对全体学生,而把问题设计的过于简单了,毕竟,这已是九年级的英语课了。

3)任务的设计功能性较强,这充分体现在第三项任务的落实上。

这是最难得的一项拓展性任务,因此,在设计任务时王老师既注重了语言和知
识的输入和输出,也注意了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的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培养其自我把握语言的功能。

4)就任务的有效性来说,王老师所设计的几项任务都基本能围绕和体现她所既定的教学目标,但个别细节方面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如前面提到的几幅图片,虽然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本课的情感目标,但这几幅照片有流于形式之嫌,王老师并没有充分加以利用,有可有可无之感。

六、活动取得的效果
通过本次活动,英语组老师都认识到英语课堂中语言教学的任务就是在“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中而形成的。

学生通过可以理解的输入与输出的“对语性互动”,来完成教师设计的各项任务,进而产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为学而用,在用中学,学了就用”。

它是一种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是语言交际教学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学习过程。

中心校全体英语教师都表示要以此次课改为契机,用心上好每节课,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