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中国饮食文化最新论文 (2)-亲自己写的哦

2013年中国饮食文化最新论文 (2)-亲自己写的哦

舌尖上的陕西摘要:中国是文明之国,也是悠久的饮食文化之国。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文化河流中独树一帜,历史留给我们以宝贵的饮食文化传统。

“民以食为天” ,陕西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而又风韵独特,本文将通过对陕西饮食习惯和文化的研究,运用现代营养学的眼光对其进行粗浅地分析,为促进中国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贡献。

关键字:陕西八大怪面条美味舌尖前言:陕西省在我国内陆地区,与蒙古相连,黄河长江两大河流贯穿其中,形成了肥沃的平原,物产丰富,地灵人杰,素有鱼米水乡的美誉。

陕西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文一、陕西饮食历史我的家乡陕西在春秋战国时代为秦国治地,故简称“秦”,在此基础上发祥和成长起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饮食风味与历史文化结合称之为“秦食文化”。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寄胡麻饼与杨万州》一诗中,对胡麻饼的赞誉。

唐代长安驰名的胡麻饼就是今天的芝麻烧饼。

陕西饮食文化的历史,犹如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长卷,翻开这部长卷,每一种看似平常的小吃,都是一篇悠远的陕西人独特的生活画卷。

陕西美食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用最简单的石烹法烹制的石头馍,可谓古风犹存;在唐代有着“槐叶冷淘”这样优雅名字的菠菜面,至今仍是陕西人的家常饭;家喻户晓的臊子面在唐代叫作长命面,是皇亲国戚庆祝寿辰的寿面。

最晚出现的柿子饼,算起来也有着400年的历史。

二、陕西饮食特点陕西居民的饮食习惯基本沿袭着传统的饮食结构, 即以粮食碳源热能为主体的高谷类饮食类型, 各区虽有不同,但却有明显的共性特点。

陕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盛产小麦,再加上陕西人久而久之形成的踏实本分的性格特质,所以面食成为陕西人的主要饮食陕西面食闻名于世,地方风味小吃更有盛誉。

陕西饮食文化因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大致可分关中、陕北、陕南 3 个不同分支流派。

我的家乡陕南山清水秀,气候类似南方,主食以米为主,饮食习惯接近于重庆和四川,而各县市又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关中平原土地肥沃,自古以来以面食为主,关中人可以烹调出几十种极富地方特色的各种食品。

由于地域广阔,西安、宝鸡、渭南等地彼此的加工及烹调方法又完全不同。

于是,形成了久负盛名的“西府小吃”、“东府风味”和“西安小吃”。

众所周知的“陕西八大怪”中,“面条像裤带”一说便是对陕西面食特别做法的形象描绘。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北年降水量偏少,农作物以小米、大豆、糜子等粗粮为主,多养有牛羊,因而精工细作的粗粮和牛羊肉成为延安、榆林人的饮食特色。

【1】三、陕西饮食种类1、面食陕西人吃面条,就像南方人爱吃米饭。

一个地方饮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和当地的物产紧密相连。

面食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面食是关中人一生须叟不离的主食。

有外地人说:“陕西人生的怪,光吃辣子不吃菜”。

有人说这是对陕西人的讥笑,我觉得这也反映了关中饮食文化的个性特色的一个侧面。

南方人主食是米饭,离了菜不行。

我们吃面条有时就不要菜。

关中人吃油泼辣子奤奤面或酸蘸面片子时,都是只调包括辣子在内的调味料就行了,不需要任何菜肴来佐食。

除此之外,陕西面食还有关中八大怪中的锅盔,蒸饼、烙饼、花馍等面食也较为常见。

五代至今的一千多年里,关中人在面食方面下的功夫最大,创造的面食种类最多,如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著称的岐山宽汤面,薄如纸、细如线、缠绕著头、形似丝线疙瘩儿的三元疙瘩面,正因为关中人以面食为主,几千年来,这里的人们在面食的制作各个工环节上,吃法上付出了大量的智慧和精力,创出了千姿百态的面食精品和很有讲究的吃法。

正是由于这里人们以面食为主,从而在节日饮食、红白喜事待客、亲友间礼俗相交、祭祀活动等,又逐步形成与面食相关的绚丽多彩的饮食风俗图。

以上这些面食文化在中华饮食文化史上占有闪光的一页。

2、陕西八大怪我国地大物博,因此就产生了许多“怪”现象。

“陕西八大怪”中的“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就很有特色。

众所周知,陕西小吃有着千年绵长历史,且博采各地之精华,兼收民族饮食之风味,挖掘和继承历代小吃之技艺,因而其以品种繁多、风味各异而著称,是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以下就是“陕西八大怪”,从字面意思都很好理解的。

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二怪----房子半边盖:三怪----姑娘不对外:四怪----帕帕头上戴:五怪----面条像腰带:六怪----锅盔像锅盖:七怪----油泼辣子是道菜:八怪----碗盆分不开:【2、3】3、美味菜肴在菜肴方面,陕西菜作为一个统称,包括了关中菜、陕南菜、陕北菜三部分,有着民间菜、市肆菜、官府菜和宫廷菜等不同风格。

它以汉族菜为主,清真菜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

陕西菜的特色可以概括为 3 个字“酸、辣、香”。

陕西的名菜虽然所用的调味品很多,但每个菜的主味却基本突出酸辣,这明显不同于川菜的麻辣。

在陕菜中各种香醋被厨师频繁使用,故而菜的辣味带酸。

另外,为突出菜香,除多用香菜作配料外,还常选干辣椒、陈醋和花椒等。

经油烹后拣出的干辣椒,是一种香辣,辣而不烈;醋经油烹后酸味减弱,香味增加;花椒经油烹后麻味减少,椒香味增加。

选用这些调料并非单纯为了辣、酸、麻,主要是取其香。

4、风味小吃①、羊肉泡馍牛羊肉泡馍,是独具西安方邦特色的著名小吃,西安老孙家饭庄从一八九八年开始经营,迄今已有百年历史。

②、黄桂稠酒陕西的风味菜点以其所包含的丰富历史典故和文化情趣为越来越多的游人所了解和喜爱。

酒席宴上吃喝是不分家的,于是陕西最有名的饮品黄桂稠酒就开始大行其道了。

黄桂稠酒是用糯米和小曲酿成的甜酒,因其配有芳香的黄桂而得名。

此酒状如玉液,绵甜醇香,回味悠长。

③、荞面饸饹因多用荞麦面制成,比较固定的叫法是荞面饸饹。

据有人考证说此食物在元代已经有了,根据是元人王桢著的《农书·荞麦》节中有"北方山后,诸郡多种,磨而为面或作汤饼,渭之河漏。

""河漏"、" 饸饹",两者在读音上无论按普通话还是陕西腔都很相近,也许后者是前者的转音吧。

④、灌汤包子西安的小吃多,"贾三灌汤包子"是名头最大、字号最为响亮的西安小吃之一。

⑤、陕西凉皮陕西凉皮种类繁多,做法各异,调拌时各具特色,口味也不同,在我品尝的凉皮中,我还是最爱汉中凉皮。

汉中凉皮因产于汉中地区而得名。

由于加工时用小石磨加水将米磨制成米粉浆,又叫水磨凉皮。

制作时,将磨砀米粉浆平铺于竹蒸笼上蒸制。

加入调料,主要是蒜汁、辣椒油、口味酸辣之中透着蒜香。

⑥、泡泡油糕泡泡油糕是用水烫面、大油、黄桂、白糖馅等原料制成,制作方法独特精制。

其主要特征为色泽乳白、表皮膨松,犹如轻纱制就、蝉翼捏成,可谓巧夺天工,深受人们的青睐。

⑦、岐山面陕西的臊子面历史悠久,清代已经很驰名岐山面要求宽汤,即汤多面少,并突出酸辣味。

营养成分平衡,营养价值极高,实属价格低廉的大众营养快餐。

【4】四、陕西饮食风俗情与礼,反映了陕西饮食的人情味。

生活中的人们再在见面打招呼时通常会说“吃了没”,这是一种简单的礼节,已成为人们的习惯。

吃吃喝喝简单,一道道美食满足了舌尖的需要,但是在饮食文化中,美食还将人们的感情和友好的礼节寓于其中。

“情”,是对陕西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逢年过节,亲戚朋友总会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在饭桌上,人们划拳喝酒,其乐融融。

陕西人自古好客,习惯于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互相交流信息。

亲友之间迎来送往,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接纳的心情。

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一桌浪漫精致的美食平息。

“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陕西更是讲究“礼”。

饭桌席间离不开礼节,坐席的方向、坐次的排列、筷子的摆法、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字。

结语:对于土生土长的陕西娃,对于这片土地,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所有东西。

我都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尤其对于吃货级别的我,更爱的是这片土地上得美味。

陕西饮食文化可谓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上的奇葩,在其发展过程中兼容并蓄,最终形成了丰富多彩、独树一帜的特色。

陕西饮食文化给人们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温饱阶段,而是更加注重饮食的营养性、安全性和科学性,以追求高层次的生活质量。

通过对陕西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乃至于对更多饮食文化的交流,以促进中国自身饮食文化的更好发展。

当今社会,在现代先进食品科学技术的指导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陕西饮食文化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会不断吸取先进的饮食理念,向更营养、卫生、安全、精美的方面发展,把饮食文化发展为一门生活中的艺术和内涵,进而在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写下厚重的一笔。

参考文献:【1】周建《陕西饮食文化内涵》【2】宿育海《陕西饮食八大怪》【3】《中国饮食文化》旅游出版社2005.10【4】《陕西名吃大全》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作者惠焕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