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 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信息, 蕴藏着我国先人留下的许多宝贵遗产。
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先人就 提出“民以食为天” ,在多方探讨食品原料的同时,也在关注食品的滋味及其营养价值,力 求做到尽善尽美。
同时我国自古就十分注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不但将自己的名特 食品源源不断的传到海外, 也从周边国家引进了一些新的食物品种和饮食方法, 从而为丰富 多彩的中华美食锦上添花。
从先秦到现在随着朝代的更替, 中国的饮食情况也发生着翻天覆 地的变化。
关键词 :变化; 交流; 饮食;、, 、-前言: 目前,全世界各大城市几乎都有不同规模、不同风味的中餐馆,生意也都分外红火。
“吃在中国” 已成为天下人的共识,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但中国饮食的发展史却鲜为人 知,这篇文章正是探讨中国饮食历史, 帮助人们了解中国饮食的发展历史。
从先秦到写到民国,随着阅读的深入,会将您带入一个伴随着时代变迁的,异彩纷呈的“吃的世界”里。
正文: (一)、先秦 先秦是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仅从炎、 黄二帝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也近三千年之久。
其中 主要分为:炎黄时期、尧舜禹时期、夏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1、炎黄时期 当时的社会已有相当多的人口, 为了维持生计, 身为部落首领的炎帝尝遍百草并创制了 耒、耜、犁、镰等农具,还教会了部民们因地制宜种植植物。
炎帝也因此被称为“神农氏” 与此同时另一个部落的首领皇帝也基于同样的原因, 在教其部落成员驯养家禽、 家畜种植五在炎黄时期,人们的主要肉类食品是猪、羊、鱼,粮食是粟、稻,蔬菜是白菜、芥菜和 油菜,水果是桃、李、梨,而饮料,除了白开水便是茶。
具体吃法,不外乎烤、煮、蒸三种。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已经出现了油和盐。
人们不仅懂得了“烹”,还知道了“调” ,使饮食摆脱了蒙昧而走向光明,人们进入了烹调时代。
2、尧舜禹时期在这个时期, 中国古代国家已经形成。
舜在位期间发生了一次特大水患, 严重地威胁着 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了水灾, 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创造了条件, 并引 导炎黄子孙一改过去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走上了以农为本的道路。
在饮食方面,尧舜禹时期和炎黄时期相比,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
其具体表现,主要有 以下几点: ① 在烹饪时完全摈弃了以往的烧石烤法,而普遍采用了煮蒸方式。
因为此时制陶业已 十分发达,陶制品的质量也大大提高。
② 碎石工具已经出现。
如:杵臼、石棒、石盘。
它们可以将粮食脱皮,尔后再捣碎或 砸碎,吃起来更方便些。
③ 出现了素食。
但此时素食只是供奴隶食用的粗劣食品。
④ 诞生了“五味调羹” 。
“羹”即菜汤,最早的羹是黄帝首创的“大羹” 。
而“五味调 羹”,则论吃的历史学院及专业 :********** 班级: ******** 学号 : ********** 姓名: ***是彭祖发明的。
⑤出现了酒。
在大禹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期间,酒作为饮料问世了。
当然,在此期间人们还培育出来一些新的粮食作物,还驯养了一些家畜、家禽。
但牛、羊仍被视为最好的肉食来源。
3、夏商周时期禹死后,其儿子启一改传统的“禅让制” ,强行接了大禹的“班”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从此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即夏商周时期。
在此期间,统治者对食品口感的追求增加了食品的花色品种,促进了食品的结构变化,引发了食品制作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产生并不断丰富着饮食文化。
①食品原料大大增加。
如:新出现的梁、菰米等。
肉类最多,仅在殷墟挖掘出来的动物骨骸中:哺乳类就有二十九种,蔬菜二十几种,水果三十几种。
此外还出现了酱、醋、糖等调味品和饮料。
②出现了菜园和果园。
商时代出现了菜园,周时代出现果园。
③人们开始使用冰。
此时上层社会在酷夏时开始吃冰消暑。
④餐具相当讲究。
此时的餐具有:簋、鼎、豆等。
这些餐具都很注重形状和质地,还尽可能的在上面精雕细刻,绘上各种图案,使之美观大方,看着也舒坦。
⑤始兴宴席。
⑥吃与政治相联系。
如:鼎由餐具变成礼器等。
⑦出现了一日两餐制。
4、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各路诸侯为争夺天下霸权,他们高度重视制铁业,致使铁制农具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推广牛耕技术,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他们还竞相变法。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生产的发展,在饮食方面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①肉食品相对紧缺。
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牧场逐渐减少,导致牛羊等牲畜大幅度减少。
②水产品备受青睐。
主要是:鱼、鼋、鳖等。
③出现南北食系。
由于当时各路诸侯相互征战,导致南北两地得不到交流,再加上两地的自然环境不同,从而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食系——中原食系和荆楚食系。
④注重饮食礼仪。
⑤讲究饮食卫生。
⑥饮食学论著问世。
如:《吕氏春秋》中的《本味篇》等。
先秦时期的传世食料食品:油、盐、酱、醋、茶、酒、糖、粥、羹、太史饼、馓子、粽子、千酥饼、苏州年糕、兰陵美酒、绍兴酒、素食。
二)、秦汉秦汉时期不仅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开创时期,也是中国饮食上的大变革时期。
在此期间还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旅店,使餐饮业更趋发达。
张骞通西域Z后,中外交流日趋广泛,烹饪原料、调味品种迅速增多,烹饪技术也显著提高。
因此我国在饮食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①而仓代替粒食。
秦汉时期石磨己遍及各地,人们使用石墨粉碎小麦,从而出现了面食。
随着"面”的出现,各种"饼”也应运而生。
②两餐变为三餐。
原因是因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三餐制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③三大菜系渐趋形成。
一个菜系的形成除了其独特的烹饪技术外,还有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秦汉时期形成了鲁、丿I、粤三大菜系。
④注重食养食疗。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药食同源”之说。
在此时期人们普遍认为药补不如食补。
⑤筷子已经普及。
© 羊肉备受青眯。
秦汉対期人们不得乱杀马和牛。
因此当対人们的肉仅主要羊、猪、狗和鸡、鸭、鹅,而羊肉又被视为上品。
⑦肉食吃法多样。
如:炙、煮、煎、蒸、腊、腔、脍、脯等。
⑧宴饮礼仪繁杂。
⑨饮食差异巨大。
皇帝和诸王及中级以上官员吃的是山珍海味,各种美食佳肴。
而当时的平民由于灾荒、战乱而挨饿,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彖。
秦汉时期出现的外来食品:石榴、大蒜、葡萄、曲蓟酒等等。
秦汉时期出现的新生食品:豆腐、腊八粥、元宵、烧饼、擂茶、蒙顶差、香肠鱼、洋县黑米。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
这个时期使中原移民大量南迁,与此同时,长期居住在西、北边境上的匈奴、羯、羌、鲜卑、氐等五个少数民族也在大规模的迁往内地。
迁移使他们的文化得到交融融合。
这种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大融合, 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大融合,都给饮食领域带來了许多富有生机的新东西。
①食物原料增多。
如稻,不但分旱稻、水稻,还分青芋稻、累子稻、白漠稻、蝉鸣稻等等。
再如粟,西晋时以培育出赤粟、白茎粟等十二个品种,而到北魏时己增为八十六个品种。
②李子誉冠群果。
当时社会已有数十种水果,但李子因其适应性强、品种多且一年四季都能成熟而誉冠群果。
③炒菜迅速兴起。
炒菜加工时间短,菜的营养成分很少流失。
因此,这种技法一诞生就受到人们的欢迎。
④苏菜开始形成。
苏菜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局面及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
⑤富人饮食夸华。
在这一时期门阀士族己经形成且享有各种特权,他们利用各种手段侵吞大量钱财。
再加上当时频繁的朝代更替及天灾人祸,使人们认为有今天没明天, 导致了他们在饮食方面追求奢华。
⑥饮酒之风盛行。
⑦食德令人注冃。
此时道德观念几乎全都反映到了饮食生活的各个方面。
⑧名家研用保健食品。
如:曹操研制的保健品:九酿春等,⑨僧尼开始戒荤食素。
据史书记截这完全是由梁武帝的提倡而普遍起来的。
因为梁武帝信佛并以大教主自居,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断酒肉文》來号召全国僧尼不吃肉。
②饮食专著众多。
如:曹操的《四时食制》、虞悰的《食珍录》、崔浩的《食经》孙思邈的《齐民要术》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传世食品:馒头、面条、饺子、混沌、甘露酥、靖县密饯、古井贡酒、泸州老窖、刘伶醉、蒲聂茶、庐山云雾茶、龙井茶、琴鱼茶、曹操鸡、乐山墨鱼。
(四)、隋唐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国防、外交全都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我国饮食领域百花盛开、五彩纷呈。
其主要表现为:①食物品种空前丰富。
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外交流的增多使这一时期的食物品种空前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温室蔬菜和人造冷饮也起源于这个时期。
②鎚饼分外走销。
这个时期无论平民百姓还是皇帝贵族都对鎚饼情有独钟。
③酒文化异彩纷呈。
这个时期有很多以酒为题的诗句,关于酒的各种饮法、酒具等等异常繁多。
④豪饮之风弥漫全国。
隋唐时期嗜酒如命的人屡见不鲜,如:李白、法常、杜甫、酒八仙人等等。
⑤上层人士饮食怪诞。
比如:唐朝末年一位王爷强迫斗殴者吃肥肉等。
⑥出现和食制。
民族大融合的产物一一家具的变革导致了餐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桌、椅的出现使实行了三千多年的分食制被和食制取而代之。
⑦盛行“工作餐”。
自唐代宗李豫之后,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衙役公款吃喝即“工作餐”愈演愈烈。
⑧食疗专著问世。
如:《千金食治》、《千金翼方》、《食疗本草》、《食医心鉴》等。
⑨茶学专著诞生。
如:陆羽的《茶经》。
⑩食品交流广泛。
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多外开放的政策再加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各民族之间、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愈来愈广泛。
隋唐时期的传世名食:月饼、八宝白藕饭、北京烤鸭、汾酒、太白酒、西凤酒、顾渚紫笋茶、兰花茶、西瓜。
(五八宋朝宋朝重视教育,发展商业,关注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在餐饮业,也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宋朝统治者鼓吹享乐主义,因此宋朝凡有条件的人都舍得在饮食上下功夫。
在这种浓厚的重“吃”氛围下,浙、徽两大菜系渐趋形成。
宋朝的饮食新现象如下:①上层人物带头吃喝。
宋朝皇帝对群臣非常优厚,并劝高级将领“厚自娱乐”和“天天饮酒作乐”。
各级官吏鉴于此自然不会亏待自己的一张嘴。
②酒馆饭店星罗棋布。
宋朝事业发达,人们注重饮食,为适应这一消费现象,各类酒馆星罗棋布。
并且宋朝统治者也鼓励百姓开设酒馆。
③餐饮色情紧密结合。
宋朝无论民营酒馆还是官营酒馆,大都通过色情活动来助销。
④野味非常丰富。
这一时期人们喜爱吃野味,其中野兔肉被时人视为上等的名贵食品。
⑤名士重视食蔬。
⑥食肴讲究美观。
在宋代,食品不但注重造型和色泽,还注重食品的香气和味道。
⑦饮酒已成时尚。
宋朝人饮酒的动机五花八门,寿酒、喜酒、饯行酒、接风酒、交杯⑧文人喜欢自炊。
宋代人不但喜欢吃,还都喜欢资自己亲手做着吃。
⑨重视饮食养生。
如:蒲虔贯专门著有《保生要录•论饮食门》,陈直著有《养老奉亲书•饮食调制第一》等。
宋朝时期的诸多传世名食:大救驾、三鲜莲花酥、春卷、点心、焦盖烧饼、油条、东坡肉、东坡羹、金华火腿、宋嫂鱼羹、无锡肉骨头、洞庭酒、冰糖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