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得护理常规ﻫ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一、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
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
3.心理社会状况、4. 辨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二、护理要点1。
一般护理(1)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
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3) 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得护理。
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5)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 给药护理(1) 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得逆顺变化、(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得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 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4.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与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5。
情志护理(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
解除患者得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 临证(症)施护(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3)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4) 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三、健康指导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
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
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
经常食用含纤维素多得新鲜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
5。
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注意血压得变化,定期到医院复查。
6。
根据自身得情况,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至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口眼向健侧歪斜,闭目不能,口角下垂,面部板滞,麻木,松弛,或耳后疼痛,耳鸣,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等、可分为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1)病室环境应安静、舒适,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2)在急性期应注意休息,不可劳累过度、治疗期间,鼓励患者合理安排好工作、学习、生活、休息,调整饮食,避免情绪激动与不良因素刺激。
(3)做好心理护理:耐心得劝解安慰患者,使患者保持稳定得情绪,积极配合治疗,获得良好得治疗效果。
(4)鼓励患者提高自护得能力:指导患者掌握一些自护得常识。
如:按摩面部得皮肤、扣齿、鼓腮、皱眉;用湿温毛巾热敷面部;避免面部直接吹风,寒冷天气出门戴眼镜、口罩,避免感冒;对年龄小得患者还要做好患者家属得工作,以达到配合治疗得目得。
(5)指导患者自我锻炼,自我按摩①表情动作训练:对镜子进行皱眉、闭眼、示齿、鼓腮、吹口哨等运动,训练时按体操节奏进行,每个动作做二八呼或四八呼,每天进行2—3次。
②自我按摩,可按健侧肌运动方向按摩患侧,由于面部肌肉非常薄,按摩时用力应柔软、适度、持续、稳重,每日早晚各进行一次。
③湿温毛巾热敷面部,以改善血液循环,每天可进行2-3次。
【健康教育】1急性期后可加强身体锻炼,以增强抵抗力。
2 夏季避免头部位于风口窗隙处睡眠,冬季注意面部与耳后保暖。
3指导病人自行对镜按摩瘫痪得面肌,每日3-4次,每次3—10分钟,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可对镜练习瘫痪肌得各单个面肌得随意运动、 4 按摩方法用手掌紧贴瘫肌做环形按摩,也可顺瘫肌收缩得正常方向做按摩,手法适宜轻。
腰痛护理常规(1)【定义、病因】腰痛又称“脊柱痛",就是指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得一种病证。
腰痛得发生多由于外邪侵袭,体虚年衰,跌仆闪挫有关。
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病变、腰肌劳损等可参照本病护理、(2)【常见辨证分型、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1.寒湿腰痛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或阴雨天加重。
舌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治以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2.湿热腰痛腰部疼痛,重浊而热,暑湿阴雨天症状加重,活动后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以清热利湿,舒筋止痛、3.瘀血腰痛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利,重者不能转侧。
舌质黯紫,或有瘀斑,脉涩。
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4.肾虚腰痛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
(3)肾阴虚:伴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以滋补肾阴,濡养筋脉、(4)(2)肾阳虚:伴局部发凉,喜温喜按,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少腹拘急,面色晄白,肢冷畏寒、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治以补肾壮阳,温煦经脉、(5)【病情观察要点】(6)腰痛观察腰痛得性质、发作特点、持续时间。
(1)湿证:多表现腰酸胀重痛,卧时不能转身,行时重痛无力、(2)寒证:多表现腰冷痛,得热则舒,四肢畏寒逆冷,洒浙拘急。
(3)湿热证;多表现腰部热痛,身热汗出,关节肿痛,小便热涩。
(4)风湿证:多表现腰部酸痛游走,引及肩背、腿膝,伴发热恶风。
(5)瘀血证:多表现腰部刺痛,难以转侧,动则痛剧,日轻夜重。
(7)2.腰痛与气候变化得规律,就是否与冷、热、阴、晴等气候因素相关、(8)3。
患者腰痛加剧,不能转动,甚至身体痿软无力,或强直痉挛,兼见汗出,面色苍白,二便失禁等,及时通知医生、(9)【症状护理要点】(10)寒湿腰痛注意保暖,防潮防湿;温差变化大时要适当增减衣被,活动后如果出汗较多及时更换湿冷衣服;热敷腰部,推揉要背部,按摩腰骶部,点揉肾俞、腰阳关穴。
(11)2、湿热腰痛禁热敷。
避免高温、潮湿得环境,尤其就是夏末秋初,湿热较重,尽量不在户外做较剧烈得活动与锻炼,防止湿热人侵机体,加重疼痛。
可选用艾条灸阿就是穴,缓解疼痛。
(12)3、瘀血腰痛局部热敷,按揉阿就是穴、肾俞、环跳、委中等穴。
5.肾阴虚腰痛伴头晕耳呜,面色潮红等症状时,应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安静,避免对流风,以防感冒。
6.肾阳虚腰痛可以局部热敷、热熨或拔火罐等方法来解除症状,注意腰部保暖、7.腰痛耳穴埋籽,主穴:腰、腰脊、肾、神门、皮质下;配穴:肝、膀眺、交感。
8.腰痛患者易受风、寒、湿邪侵袭,应随天气变化加强自身防护。
(13)【饮食护理要点】饮食清淡易消化,忌油腻、辛辣、厚味之品。
(14)寒湿腰痛宜食韭菜、羊肉、狗肉、姜等温阳散寒之品,忌生冷、寒凉之品。
食疗方:姜桂枝粥。
(15)2.湿热腰痛宜食白菜、芹菜、马齿苋、丝瓜、茄子等清热利湿之品。
食疗方:土茯苓薏苡仁粥。
(16)3.瘀血腰痛可食丝瓜、茄子、韭菜等,忌滋腻食物。
食疗方:酒水韭菜汤(韭菜、黄酒、清水)。
(17)4、肾虚腰痛肾阴虚者宜食枸杞子、莲子、大枣、木耳等,尿少者可食冬瓜、西瓜、丝瓜等、食疗方:芝麻粥、虫草乌鸡;肾阳虚宜食龙眼肉、核桃、胡桃、狗肉等。
食疗方:牛膝杜仲偎猪腰;归参山药炖猪腰(当归、党参、山药、猪腰)。
(18)【中药使用护理要点】(19)l。
口服中药口服中药时,应与西药间隔30min左右。
(1)寒湿腰痛者中药汤剂宜饭后热服;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者中药汤剂宜饭后温服;肾虚腰痛者中药汤剂宜饭前空腹服用、(2)根痛平颗粒(胶囊、片):服药期间忌烟、酒、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3)壮腰健肾丸:有出血倾向者慎用,伴有感冒发热者忌服。
(4)健步虎潜丸:忌生冷辛辣;孕妇忌服;关节红肿热痛明显得急性期慎用、(5)肾炎舒片:服药期间饮食宜低盐、低脂,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不宜与解表发汗药(麻黄、桂枝)同服。
(20)2。
外用中药观察局部皮肤有无不良反应。
(1)伤湿止痛膏:使用前将患处皮肤洗净擦于,贴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应慎用、(2)关节止痛膏: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应慎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3)狗皮膏:用生姜擦净患处皮肤,将膏药加温软化,贴于患处或穴位;孕妇忌贴腰、腹部。
(4)麝香类膏药:贴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哺乳期妇女慎用;开放性伤口忌用,孕妇忌用。
(21)【健康宣教】(22)用药遵医嘱服药,勿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
(23)2。
饮食饮食清淡易消化,宜选择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
(24)3.运动避免劳累,可进行适量得体育运动,如打太极拳、慢步走,活动时注意腰部勿受力。
恢复期宜练基本吐纳功,得气后可自行按摩肾俞、关元、中极、三阴交等穴、(25)4.生活起居养成良好得生活习惯,劳逸适度;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得习惯、宜睡硬板床、(26)5.情志保持心清舒畅,勿大喜大怒,避免不良情绪刺激,指导患者听音乐、散步、聊天以舒缓情绪。
(27)6。
定期复查遵医嘱定时复诊,若出现腰痛加剧、强直痉挛、身体痿软、汗出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