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剖析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剖析


1、察举对象主要是官府的属吏和 地方学校的学生。 2、察举的科目有“贤良方正(能 直言极谏者)”、“秀才(才能 优秀者)”、“孝廉(孝敬廉洁 者)”、“明经(通晓经义 者)”。 3、对被举荐的人员,朝廷有时也 要进行考试。 考试分两种方式进 行,一是对策;二是射策。
比如,董仲舒,就在在汉武帝即位那 年(公元前140年)察举的百余名贤 良方正之一,以古今治道对策被录用。 “天人三策称圣意 ,董生一举天下 知。”
(一)夏、商、周时期(“世卿世 禄制”和“举贤才”) “世卿世禄制”,即奴隶主贵族凭 借血统关系,子孙世代做官,国君 不能随意任免。
“举贤才” 商汤举伊尹。
武丁举傅说。
(二)春秋战国时期 实行客卿制,即将相重臣往往从 下层军士或平民中选拔,只要他 们有一技之长,能够解决君主或 其他统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们就可以登上政治舞台一展才 干。
隋文帝
“分科举人”
开设进士科
隋炀帝
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1、生源和考试手续: (1)生源:“生徒”和“乡贡”。 (2)手续: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参加考 试,再经吏部复试后授官 。学校试或乡试(地 方)-省试(尚书省礼部)-吏部试(书、判、 身、言) 2、考试的类型和科目: 类型主要是常科和制科;科目主要是秀才、 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6科 3、考试方法: 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等6种
中国古代教育史之教育制度(二)
影响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的重要因素之二 —重农抑商的经济制度: 决定了中国古代教育 排斥什么
体现在价值观上: 重本抑末
体现在教育内容上: 重道轻艺
体现在政治上: 重政治轻生产
体现在社会习俗上: 重士轻农工商
中国古代教育之教育制度(三)
影响教育 走向的 文教政策
由学在官府到 注重理学 “书同文”、 “罢黜百家”、 乱世中的百家争鸣 乱世中的 三教并举的 ”行同伦” “独尊儒术” 的宋到清代 和百花齐放 魏晋“玄学” 隋唐教育 的秦朝文教 的汉代教育 的文教政策 —先秦时期文教政策
中国教育史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史之制度化教育
教育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教育机构
中国古代教育史之教育制度(一)
影响中国古代 教育制度 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政治制度 的取士制度: 决定了中国古代 教育包含什么 西周的乡举里选、 诸侯贡士和 学校选士
两汉的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的“九品中正制”
隋唐至清代的 科举取士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科举制度以前的选士制度
二、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
三、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 四、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
一 、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
(一)夏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和举贤才)
(二)春秋战国时期(客卿制) (三)秦代(军功爵制度) (四)汉代(察举和征辟)
原始社会中实行“选贤授能”。
又称九品官人法,把被选的士按家世、德才 (品、状)分为九品三级,即上上、上中、上 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将士分为九品的执行者为中正官,郡设小中正、 州设大中正,由地方上有声望的人担任。 为“综核名实”而立,按品授官,在初期受到 一定的效果,之后,演变为按门第取士。产 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流弊。
帖经
墨义
(一)隋朝 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 帝废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方 法选拔官吏,并于开皇八年设立 “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 济”(有才)两科,以选拔人才。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设立进士 科, 以考试策问取人。这就是科 举制的真正开始。
(二)唐朝 唐承隋制,使科举制度进一步走向 成熟。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 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 唐代的考试方式主要分作两类: 一是常科,二是制科。
察举除被荐之外, 也可以自荐。比 如,东方朔就是 跟董仲舒同一次 靠自荐上来的。
在自我推荐书中,东方朔说:「我东方朔少年时 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养长大成人。我十 三岁才读书,勤学刻苦,三个冬天读的文史书籍 已够用了。十五岁学击剑,十六岁学《诗》, 《书》,读了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学孙吴兵法和 战阵的摆布,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 士兵进退的钲鼓。这方面的书也读了二十二万字, 总共四十四万字。我钦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 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炯炯有神,像明 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得像编排的贝壳,勇敢 像孟责,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 我就是这样的人,够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臣朔 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
1、制科 制科是皇上临时设立的科目,也 叫“特科”,其内容相当庞杂, 是朝廷特选人才的一种办法。 2、常科 常科就是每年举行的考试,设立的 科目不下几十科,常见的有秀才、 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 史科等,其中又以进士、明经两科 最受重视。
征辟,就是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 请有名望的人才做官。“征”是 由皇帝聘请,“辟”是由官府来 聘请。
汉代还实行“任子”制度,即担任 “二千石(汉代官员级别)”以上 的官员,任期满三年以后,可以保 举自己的子弟一个任“郎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曹操提倡“唯才是举”,并 直接颁布了“求贤令”。到了魏 文帝曹丕当政,采用礼部尚书陈 群的建议,制定 “九品中正制”。
燕昭王筑黄金台广招贤才。
战国四君子“孟尝君、信陵君、 春申君、平原君”。 养“士”(包括学士、策军功爵制度, 这是 战争的需要与结果。
(四)汉代 察举和征辟为主要方式。
察举,就是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 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 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 授予他们官职。
二、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
选举制度的发展演变: 以德取人的察举制——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 正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607年,隋炀帝招十科举人,其中进士科的开 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
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
A原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
B隋朝统一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