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观察改进小学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听课和评课。
在实际情况中,学校管理者和我们教研员都把听课和评课作为提高课堂效率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是听什么?怎样听?怎样才能使我们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自己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指导。
教师的听课行为存在主观性、随意性、盲目性和经验性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差等的一些特点,鉴于此,我们需要通过引入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来规范我们的听评课行为。
它通过一定的量表或技术手段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带入到研究的状态中,既能让做课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也能让听课教师通过观察和分析作课教师的教学行为,获得反思性的认识,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它也同时能够监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为我们客观、真实的进行课堂评价奠定基础。
课堂观察能让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捕捉教学复杂现象、分析研究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功构建有效课堂;同时也能唤醒教师教学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对于改进我区小学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能够关注课堂教学,让学校教学领导、教研员和教师们掌握一系列科学、客观、可信度高的课堂观测工具,有效、深入地对我们课堂教学事件、教学行为进行有策略的观察和详细的记录,以此效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构建有效课堂,并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让学校教学领导、教研员和教师们意识到科学的课堂观察测量工具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2.通过研究,让以上相关人员能够掌握一系列的科学课堂观察测量工具,学会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3.通过研究,教师们学会如何利用课堂观察所得的数据,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构建有效课堂,并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
4.通过研究,建立小学英语课堂观察资源库和研究个案集,便于今后的研究、学习和推广。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课堂观察在西方社会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验主义方法论指导阶段
20世纪20-30年代,观察作为一种经验主义方法被引入教育领域,但是这一阶段的课堂观察仅作为一种方法,过程也是一种纯粹的观察和归纳,缺乏逻辑上的全面性和内容上的综合性。
第二阶段:实证主义的影响阶段
课堂观察在二战后期的西方实证主义思潮中盛行,20世纪50-60年代涌现出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R.F.Bales)提出的“互动过程分析”理论和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N.A.Flanders)的“互动分类系统”。
贝尔思的研究拉开了比较系统的量化研究序幕,而弗兰德斯利用自己的研究系统记录了师生课堂上的言语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课堂观察的开始。
第三阶段:多种方法论阶段的运用
20世纪70年代后课堂观察的方法论趋于丰富,课堂研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人种志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开始走入课堂观察。
完整的文字描述呈现了课堂原貌,原本被剥离出来的课堂事件、课堂行为回归情景本身,从而研究者利用个人经验更好的理解和诠释课堂。
课堂观察开始注重定量观察和定性研究相结合。
Acheson和Gall两人于1995年结合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如录音、录像技术的普及)发展出了针对有效教学特征的21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课堂观察技巧。
当前,人们追求着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融合,这种相互融合和相互补充已经成为当前课堂观察研究的主流趋势。
(二)国内研究
我国的课堂观察较于西方起步较晚,它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此阶段国内对课堂观察的重视和显得十分欠缺,主要代表作仅有《行动研究—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郑金洲,1997),《课堂教学社会学研究中的现场观察》(吴康宁,1998),《课堂教学中的
观察与研究—学会观察》(顾阾沅周卫,1999)。
不难发现,当时我国的课堂观察还处于国外的第一阶段。
进入21世纪后,国外的研究成果的引进和方法论的多元化,伴随着国内课改的深入,我国的课堂观察研究浸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陈瑶的《课堂和观察指导》之后,我国的课堂观察研究如雨后春笋版涌现,特别是2008年的沈毅、催允槨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使得课堂观察作为听评课的新方法和新形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实践。
鉴于对国内外的课堂观察的研究综述,我们可以看出: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课堂观察是对课堂行为的一种直观的、量化的测量,通过课堂观察对课堂教学事件、教学行为进行有策略地观察和详细地记录;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实践能有效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推进教师、学校共同营造课堂文化,有助于教师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宁夏本地区在小学阶段英语课堂上还没有进行相关的教学研究,因此有必要给这些老师研究课堂提供一个视角,一个抓手,一个支架,教给教师一些观察研究的方法,有效促进课堂教学,并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
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二)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高效、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即为有效课堂。
(三)教师专业发展
从广义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
从狭义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发展可理解为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的过程,是教师的职业理想、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提升和创新的过程。
六、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采用座谈或访谈的形式了解当前教师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即,如何进行听课评课,以及是否知道课堂观察法。
(二)文献研究法
研究国内外关于课堂观察的有关理论、方法及当前发展动态,及时总结、学习和借鉴已有及新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三)个案研究法
紧紧围绕课题,建立个案研究集和资料库,分析和研究课堂观察对英语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四)数理统计法
依据课堂观察量表和录音、录像等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真实的数据。
(五)行动研究法
课堂观察必须深入到课堂中才能进行,因此,我们会定期组织研讨会,听课、评课、说课、观摩课等活动,将课题研究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2014年6月—2017年6月),实施共分为四个阶段:申请立项阶段、理论研究阶段、实践研究阶段、分析形成成果阶段。
第一阶段:申请立项阶段(2014年4月—2014年8月)
1.成立课题组;
2.调查当前小学英语课堂观察现状;
3.撰写课题立项申请书。
第二阶段:理论研究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
1.撰写开题报告、召开课题会议,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课堂观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进行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准备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
3.制定座谈或访谈的计划书,并选定一些课堂观察量工具,深入学习课堂观察的方法。
4.初步拟定课堂观察基本步骤:第一步课堂观察前准备(确定观察目的和规划);第二步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和数据);第三步课堂后的工作(资料分析和结果呈现)。
第三阶段:课题实践研究阶段(2015年1月—2016年12月)
1.依据计划书,座谈或走访一线教师和相关教研人员及校领导,了解当前课堂观察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形成一个调查报告,为下一步的研究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依据调查报告和前期的文献搜集,在一系列的课堂观察测量工具中选取适宜于本地区的一些课堂观察测量工具,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
3.划定试点学校及教师,与教师一起梳理出教学中面临的一些共性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选定于此问题对应的课堂观察测量工具。
4.全面深入课堂,分析和研究课堂观察对构建有效课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并形成资源库。
5.建立研究个案集,为课题的研究提供详实的个体素材。
6.做好研究过程中的各阶段总结工作,完成阶段小结。
第四阶段:形成研究成果阶段(2017年1月—2017年6月)
1.归纳、整理各种过程性的研究材料,对课题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和论证,形成研究成果;
撰写结题报告及结题申请书;
八、研究成果预期形式及内容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预计形成以下实践研究成果:
1.调查报告:《宁夏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观察现状》
2.研究报告:《基于课堂观察改进小学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报告》
3.论文:《基于课堂观察改进小学英语教学的个案分析研究》
4.成果集:资源库和个案研究集,课例光盘等。
5.实验区学校会培养出一批善于进行课堂观察的老师,并且辐射带动一批老师进行有效地课堂观察研究。
九、主要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2.胡庆芳《听诊英语课堂:教学改进的范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
3.沈毅、崔允槨《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4.余文森《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5.吴晓《有效教学,和谐课堂之小学英语》,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