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初中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第一节 乘法公式、因式分解重点:和(差)的立方公式,立方和(差)公式及应用,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试根法难点:公式的灵活运用,因式分解 教学过程: 一、 乘法公式引入:回顾初中常用的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从项的角度变化)那三数和的平方公式呢?ac bc ab c b a c b a 222)(2222+++++=++ (从指数的角度变化)看看和与差的立方公式是什么?如?)(3=+b a , 能用学过的公式推导吗?(平方―――立方)32232333)()()(b ab b a a b a b a b a +++==++=+ ···················①那?)(3=-b a 呢,同理可推。

那能否不重复推导,直接从①式看出结果?将3)(b a +中的b 换成-b 即可。

(R b ∈ )▲这种代换的思想很常用,但要清楚什么时候才可以代换3223333)(b ab b a a b a -+-=-············符号的记忆,和――差 从代换的角度看问:能推导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吗?即( )( )=33b a ± 由①可知,))(()33()(2222333b ab a b a ab b a b a b a +-+==+-+=+ ······② 立方差呢?②中的b 代换成-b 得出:))((2233b ab a b a b a ++-=- ▲符号的记忆,系数的区别例1:化简)1)(1)(1)(1(22+++--+x x x x x x 法1:平方差――立方差法2:立方和――立方差(2)已知,012=-+x x 求证:x x x 68)1()1(33-=--+ ▲注意观察结构特征,及整体的把握二、因式分解:将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与乘法运算是互逆变形。

初中学过的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立方和、立方差等) (1)十字相乘法试分解因式:)2)(1(232++=++x x x x要将二次三项式x 2 + px + q 因式分解,就需要找到两个数a 、b ,使它们的积等于常数项q ,和等于一次项系数p , 满足这两个条件便可以进行如下因式分解,即x 2 + px + q = x 2 +(a + b)x + ab = (x + a)(x + b).用十字交叉线表示: 1 a 1 ba +b (交叉相乘后相加) 若二次项的系数不为1呢?)0(2≠++ac bx ax ,如:3722+-x x 如何处理二次项的系数?类似分解:1 -3 2 -1 -6 + -1 = -7)12)(3(3722--=+-x x x x整理:对于二次三项式ax 2+bx+c (a ≠0),如果二次项系数a 可以分解成两个因数之积,即a=a 1a 2,常数项c 可以分解成两个因数之积,即c=c 1c 2,把a 1,a 2,c 1,c 2排列如下:a 1 +c 1a 2 +c 2a 1c 2 + a 2c 1 = a 1c 2 + a 2c 1按斜线交叉相乘,再相加,得到a 1c 2+a 2c 1,若它正好等于二次三项式ax 2+bx+c 的一次项系数b ,即a 1c 2+a 2c 1=b ,那么二次三项式就可以分解为两个因式a 1x+c 1与a 2x+c 2之积,即 ax 2+bx+c=(a 1x+c 1)(a 2x+c 2)。

〔按行写分解后的因式〕十字相乘法关键:(1)看两端,凑中间;(2)分解后的因式如何写(3)二次项系数为负时,如何简化例2:因式分解:(1)5762++-x x (2)22865y xy x -+ (3)2)322)((----y x y x(2)分组分解法分解yn ym xn xm +++,观察;无公因式,四项式,则不能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及十字相乘法 两种方法适当分组后提出公因式,各组间又出现新的公因式,····叫分组分解法 ▲如何适当分组是关键(尝试,结构),分组的原则,目的是什么?分组后可以提取公因式,或;利用公式练习:因式分解(1)x x x 33923+++ (2)224)1(4y xy x +-+(3)433-+x x (试根法,竖式相除) 归纳: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 作业: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652-+x x ; (2)652+-x x ; (3)652++x x ;(4)652--x x (5)2223a ax x -+; (6)2233xy y x y x +--;(7)b a ab b a +-+-2222 (8)646-a ;(9)a x a x ++-)1(2第二节 二次函数及其最值重点: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形式,韦达定理,给定区间的最值问题 难点:给定区间的最值问题 教学过程:一、 韦达定理(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什么时候有根(判别式≥0时),此时由求根公式得,aac b b x 242-±-=,求出了具体的根,还反映了根与系数的关系。

那可以不解方程,直接从方程中看出两根和(积)与系数的关系吗,a ba acb b a ac b b x x -=---+-+-=+24242221aca acb b a ac b b x x =---⋅-+-=24242221反过来,若21,x x 满足ac x x a bx x =-=+2121,,那么21,x x 一定是)0(02≠=++a c bx ax 的两根,即韦达定理的逆定理也成立。

作用:(1)已知方程,得出根与系数的关系(2)已知两数,构造出以两数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系数为1):0)(21212=++-x x x x x x例1:21,x x 是方程05322=--x x 的两根,不解方程,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①2221x x + ②||21x x - ③3231x x +二、二次函数的三种形式 (1) 一般式:)0(2≠++=a c bx ax y(2) 顶点式:)0()(2≠+-=a k h x a y ,其中顶点坐标为(h ,k )练:求下列函数的最值。

(1)542+-=x x y (2)8632-+=x x y (3)4322+--=x x y除了上述两种表示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图像与x 轴的交点,得出另一种表示方法;函数)0(2≠++=a c bx ax y 的图像与x 轴公共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02=++c bx ax 的根,那它根的情况由谁决定 ,(判别式),当方程有两根21,x x 时,由韦达定理可知ac x x a bx x =-=+2121,,所以))((])([)(212121222x x x x a x x x x x x a ac x a b x a c bx ax y --=++-=++=++=,这是二次函数的交点式。

(3)交点式: )0)()((21≠--=a x x x x a y▲根据题目所给条件,适当选择三种形式。

例2:分别求下列一元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P43-44)(1)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且顶点到x 轴的距离等于2; (2) 已知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为x =1,最大值为15,图象与x 轴有两个交点,其横坐标的立方和为17;三、二次函数在给定范围内的最值问题例3、已知函数322+--=x x y ,当自变量x 在下列取值范围内时,分别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求当函数取最大(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值: (1)2-≤x ; (2)2≤x ; (3)12≤≤-x ; (4)30≤≤x动范围问题(选讲)例4、已知a a x (1≤≤-为大于-1的常数),求函数2x y =的最大值M 和最小值m 。

(P50)▲数形结合,根据对称轴与取值范围内图象的相对位置进行分类讨论,把握好为什么要分类讨论、如何进行分类讨论。

(要讲到位) 作业: 1、已知某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为A (2,18),它与x 轴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为6,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如图,用长为18m 的篱笆(虚线部分)围成矩形的苗圃。

(1)设矩形的一边为x (m ),面积为y (2m ),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2)当x 为何值时,所围苗圃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第三节 比例关系,性质及其应用教学过程:4个非零数a ,b ,c ,d 成比例,即d c b a ::=,也可写成dcba=,其中a ,d 叫做比例外项,b ,c 叫做比例内项,d 叫做a ,b ,c 的第四比例项。

特别的当比例内项相等时,即c b b a ::=,(或cb ba =),此时b 叫做ac 的比例中项。

一、比例的性质 1、基本性质)0(≠=⇔=bd bc ad dcb a ,比例的两个外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内项的乘积。

特别地,)0(2≠=⇔=bc ac b cb ba2、更比性质当abcd 0≠时, ⇔=⇔=⇔=⇔=cad b c d a b bc ad d c ba 比例式有多种变形形式:内项和外项可以相应的交换位置(注意是对应位置,即交叉相乘相等出现的式子是一样的) 3、合比性质ddc b b ad c b a ±=±⇒= (证明:两边+1) 4、等比性质ba n db mc a nd b n m d c b a =++++++⇒≠+++=== )0( (证明:用中间量k 过渡,这种设k 的方法在解决比例问题中很常用) 例1:(1)已知83=-bb a ,求证:811=b a (2)已知)0(≠±=d b dc b a,求证:db db c a c a -+=-+ (3)已知,4,3=++===f d b fed c ba 求e c a ++的值。

(比例性质的灵活使用)二、 比例性质的应用 (一)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1、由特殊:“三条平行线被两条直线所截”情况入手,观察(平行→非平行)、猜想:不管l 与l '是否平行,只要,3221A A A A =就有3221B B B B =。

l1l2l1l2证明:(1)先证//l l '时,(特殊位置)(2)再证l 不平行l '时,(引导如何思考:将一般位置化归为特殊位置处理:辅助线作法两种(上图)〔给学生指出:在研究问题中,将困难的、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容易的、熟悉的问题,这是解决数学问题不可缺少的思想方法――-化归思想〕从运动的角度看,将l '平移,使得l '与1l 相交于1A ,得出推论1: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例2:已知三角形ABC 中,AD 是角平行线,求证:ACABDC BD =析:证比例关系,从相似,平行入手,分析思路▲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定理: 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分对边所得的两条线段和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