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乡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家乡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家乡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利用休假时间,我对家乡进行社会实践调查。

通过同农民、教师、村干部等不同阶层的交流,初步了解了目前全乡的教育现状和一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希望通过这次调查了解,能以点带面,寻找一条符合这个山区发展的教育之路。

一、关于教学硬件:由于经济状况、地理位置、民众意识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教育基本硬件设施仍处在相当落后的阶段。

其落后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学校房屋陈旧。

因为家乡坐落在半山腰上,属贫困山区,面积大,人口分布稀疏,小学一般是村属小学,规模小,在校学生大约150人。

走进校门已与我上小学时不同了,但变化不大。

只是二十多年来新砌了校园围墙,翻新了几间教室,教室里面还是比较破烂:桌凳短缺,黑板陈旧,粉刷的墙面只要身子一靠上去,就是满身的白灰。

(二)学校体育、娱乐设施简陋。

只有一个水泥乒乓球台供学生们玩耍,没有好的球网,自由活动时学生们就用两块砖头支起一根竹棍来代替,就连乒乓球拍也是自制的,土地操场上坑坑洼洼。

至于娱乐设施则更谈不上。

(三)教学设施欠缺。

据老师讲,全乡除个别学校外,大部分学校基本教学设施缺乏,幻影灯,电脑教学等教学设备离他们还很遥远。

二、师资现状分析:总的来说,当地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负担过重,收入太低。

全乡12所学校,教师100余人,学生不足3000人。

就本村小学(六年制教育)来说,校长和教师一共才四人,其中两名还是民办教师。

按教育部标准,一位教师带25名学生,村小学150多名学生至少需要6位教师。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教师还要带多个年级,多门课程。

教学负担过重,工资太低。

尤其是民办教师,有些一干就是一二十年,到现在月工资才120元左右。

显然,微薄的收入不能养家糊口,他们一出校门就得忙于农活,想办法搞一些副业,超负荷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交织者,常常使他们疲惫不堪,总是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这不能说教师不够敬业,只能说这是被现实所逼。

另一方面,教师几乎都是本村人,外乡的教师一般不愿意来,因为自我6岁上学至今已过去了22年,学校仍没有供教师专门休息居住的地方,仍然是20年前那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教师集体办公室。

试问,像这样蜗牛爬行式的发展速度,像这样简陋寒酸的校舍,有谁愿意来。

即使有志愿者来了也留不住。

时间长了,让他们吃在那里,住在那里?难道让他们吃百家饭,住百家屋?这岂不如同孤儿一般?常此下去,人才怎能不流失?三、关于学生流失现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学生流失现象严重,该小学一年级入学时有50多名学生,到小学毕业时只剩下十几个人了。

失学率高达60%-70%(除去中途转学学生)。

一些家长思想落后守旧,目光短浅或局限于经济原因,认为孩子上学将来用处不大,能识几个字,会算账就行了,都早早的让娃回家务农。

一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较差,就放弃希望,说自家的坟脉里就没有出过大学生,认为这是命中注定,从而剥夺了孩子受基本教育的权力。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即使砸锅卖铁,也要供给娃上学。

如果孩子争气,将来考上大学,一来可以光宗耀祖,一来可以跳出农门,不再回来受苦。

在后来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也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

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

也许还是小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

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来要回到家乡。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的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

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他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都考学去了城市,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学习成绩也很不错,以后要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

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时,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

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老实说,当年我也是抱着这种想法才当兵走出这座大山的。

事隔多年,再次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

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

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

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

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四、关于教育体制:现行教师管理制度,从大局上看的确有利于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但莲花乡的经济现状使得本地的教师出不去,外地的教师进不来。

据调查,像袁山村这样的小学,老师基本上都是本村人,而且民办教师占大多数,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上文已讲述过,这里不在赘述。

近年来,当地政府在民办教师的培养和任用上比较重视。

在他们的走留问题上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有“三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达标证和大专以上学历证书),自己又愿意继续深造从事教育事业的,可通过考核招聘使用。

二是对民办教师进行相关专业培训。

将培训重点放在英语、美术、音乐、电脑等一些几乎是空白的项目上。

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响应国家政策,对农村学生从今年起实行“两免一补”,但此政策并未普及,优惠重点对象是一些特困户、单亲家庭和孤儿。

在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良现象存在,有些家庭在当地可称得上“富翁”,竟然也当作困难户享受起了优待政策。

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经费的监管力度,加大教育投入。

学校要建立教师奖惩体制,成立教师评定委员会,综合教师一年来工作情况,通过严格的审核,由监督体系对教师做出综合评定,并由此决定教师奖罚金数目。

这样可调动教师积极性,使其更专心投入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从总体来看,要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和完善“四制改革”。

“四制改革”是指“教师聘任制”,“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考师制”。

四制改革有利于优化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质量,从教师责任环节来抓好教育改革,表明了改革的方向,只有坚持和完善“四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育工作的有力实施和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五、教学内容现状分析:据一些教师反映,素质教育喊了十几年了,但目前仍是一句空话,而教育本身已误入歧途,功利性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到只有通往大学的独木桥上,葬送一大批本来在其它方面可以大有作为的人才。

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学生们只知道考大学,去大城市,根本没有大局意识。

二是吃苦耐劳的教育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发扬。

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农村人走向社会极其重要的非智力财富。

但调查显示,现时期青年身上明显表现出了吃苦耐劳精神的严重缺失。

多重社会因素酿成了许多青年过强的依赖心和惰性。

对于自身教育已极大落后于城市的农村,再失去吃苦耐劳这一宝贵的精神资源,若干年后,农村又将走向何方呢?因此,吃苦耐劳教育要常抓不懈,全面提倡吃苦耐劳精神,以期达到这一传统美德的生生不息。

三是心理教育施行刻不容缓。

就现状来看小学在学生心理教育的环节上极其薄弱,根本没有形成心理教育体系,一般学生没有什么心理承受能力。

前几年,有几位同学因几次复读都没有考上大学,导致精神崩溃后来疯了,有个女孩仅因被家长骂了几句便喝了农药,幸亏抢救及时,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这的确需要我们深刻反省一下我们的“教学成果”。

当前很多青少年把健康、把生命当儿戏,根本没有体验到生命的美丽和短暂,要么庸庸碌碌虚度一生,要么走入极端。

而一旦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便只看到生活的阴暗面,而非乐观积极地追求生活。

于是很多青年甘愿自我沉沦。

在家庭教育不合理这一大前提下,学校教育更应承担起她的使命,通过心理方面的良好教育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尤其在农村,心理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

四是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国家要发达,提高国民素质是关键。

那么,抓教育就是首要任务。

现提倡的科普教育标准是健康可行的,其中讲到:要做到“三个一、三个近、三个字”。

“三个一”是一听就懂、一懂就用、一用就灵;“三个近”是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实践;“三个字”是信、达、雅。

“信”指讲的知识要科学、严谨、可信;“达”指教育方式要生动活泼,流畅通顺;“雅”指要有文采,充满人性,让人感觉高雅。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去教老师,老师再去教学生,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国民素质会普遍提高。

六、关于社会教育的思考:我认为民众素质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民思想观念落后阻碍了许多乡镇企业的发展。

而要改变农民思想观念实在需要社会化教育的实行,当地政府有必要建立一个图书站,给农民提供相关农业技术、家庭教育、时势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书籍。

指定一个学习点,根据实际情况,请一些专业人士给农民讲授适合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知识。

旨在通过这些措施传播相关信息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农民的陈旧观念,避免农民思想成为农村发展的最大障碍。

总之,通过这次调查分析,莲花乡目前教育状况实在令人担忧,要走出困境,要结束在黑暗中摸索的教改之路仍需多方的共同努力。

二○一○年五月四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