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案例酚酞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红色为什么会消失

教学案例酚酞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红色为什么会消失

教学案例:酚酞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红色为什么会消失?
在上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七章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的学习中,为了探究酸和碱能否反应,在演示课本P193活动与探究实验1时,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加2滴酚酞溶液后,溶液立刻变红,振荡后颜色却消失了,这一简单的实验超出了超乎预想的现象,学生对此不解,“为什么还没加稀盐酸变红的溶液就褪色了?”面对这种异常现象,我也感到很突然。

为了排除偶然想象,我又重新做了一遍实验,可变红的溶液又一次褪色了,学生已经按奈不住了,议论纷纷,我也在不断思考酚酞褪色的原因。

突然,我灵机一动,“既然学生从实验中发现了异常现象,何不通过实验证明一切。

”于是我说:“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溶液的红色消失呢?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大胆猜想,并设计出能证明你们猜想的具体实验方案,下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我的话音刚落,平静的课堂沸腾了,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

我将同学们提出的猜想总结如下:
猜想1 可能是烧杯不干净,烧杯内壁沾有酸的缘故。

猜想2 可能是酚酞变质造成的。

猜想3 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的缘故。

猜想4 可能是空气中的氧气使酚酞褪色的缘故。

……
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
方案一取干净的烧杯再做一遍实验。

方案二如果酚酞变质了,则氢氧化钠溶液一开始就不会变色,所以猜想2错误。

(或重新配制酚酞试液,再进行实验验证。

)
方案三如果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也会使酚酞变红,所以猜想3错误。

方案四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赶出其中的氧气,再在加热后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以隔绝氧气。

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虽没有完成,但我和同学们尝到了探究性学习的快乐,我和他们在课堂上一起争论,一起探讨,学生那种前所未有的参与热情感染着我,我也享受着其中的快乐。

为了彻底弄清楚这个问题,我课下查阅了大量资料,才明白酚酞褪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有关。

第二天课上,同学们按照课堂设计的方案进行了实验,可是实验结果令大家大失所望,高涨的情绪一下子跌到了低谷,正当学生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答案的时候,我马上安慰说:“同学们别着急,你们向褪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试试,会看到什么现象?”同学们很兴奋的嚷嚷到:“看到了蓝色沉淀。

”我紧接着说:“蓝色沉淀是什么物质呢?”“氢氧化铜。

”“那有氢氧化铜生成,说明原溶液还是氢氧化钠溶液,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溶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酚酞还会褪色呢?”压抑的课堂再一次爆发了,同学们又一次怀着高昂的热情投入到了激烈的讨论中,突然一位同学很兴奋地说:“老师,我知道了,酚酞褪色是不是与氢氧化钠的浓度有关呢?”我用掌声表达了对这位同学的敬佩之情,接下来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设计实验来证明这位同学的猜想。

有的说:“向褪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看看红色能不能再一次出现。

”有的说:“配制不同的氢氧化钠溶液做对比实验。

”我肯定了他们的方案,同学们又一次兴致勃勃地做起实验来了,几分钟过后,第二小组的同学叫了起来,“老师,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现象,实验成功了!”其他小组也陆续完成了实验,看到同学们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我的内心也充满着成功的激动。

就在这时,我班的头号种子发言了:“老师,我还是有一点儿不明白,书上不是讲酚酞遇到碱性溶液就会变红吗?氢氧化钠溶液不管是浓溶液还是稀溶液都显碱性,为什么酚酞在浓度不同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呢?是不是课本出现错误了?”随后,我看到了学生这么强烈的求知欲,马上解释了酚酞的变色原理:“酚酞是一种弱有机酸,在pH<8.0的溶液里为无色的内酯式结构,所以酚酞试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仍然为无色,准确的说是当遇到pH<8.0的溶液时都应该不变色,而当遇到8.0 <pH<10.0之间的溶液时,才能转变为红色的醌式结构,就是酚酞变红的原因。

但是当遇到PH>10.0的碱性溶液时,就会生成无色的羧酸盐式结构。

所以,酚酞试剂滴入浓碱液时,酚酞开始变红,很快红色褪去变成无色。


通过这次实验探究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另外,整个探究过程中大家一起合作,那种共同研究的氛围令我难忘。

我也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多给学生一些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切实提高学习效率,让他们学有所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