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BT19630.3-2011有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操作规程汇编

GBT19630.3-2011有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操作规程汇编

有机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操作规程汇编(依据GB/T19630.1~4-2011《有机产品》国家标准)(有机油茶籽生产)目录1 有机油茶籽种植及生产技术规程2 防止禁用物质污染管理措施3 运输、包装、入库贮藏、出库销售管理规程4 外来投入物使用规程5 机械设备的使用、维修和清洁规程6 不合格产品召回制度7 员工福利和劳动保护规程8 有机油茶籽生产计划1 有机油茶籽种植及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本规程规定了有机油茶籽基地造林的立地条件选择、定植、土壤管理、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去皮、清选等技术以及运输、贮藏的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盛泰嘉业(陕西)生态资源责任有限公司有机油茶籽的生产。

1. 产地要求1.1 产地环境有机油茶籽生产基地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区、生活垃圾场等。

基地周围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林业生产区域。

1.2 立地条件选择1.2.1产地环境符合: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和GB9137的规定;灌溉用水的水质应符合GB5084的规定;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

1.2.2气温条件:年平均气温15℃—20℃,最冷月平均气温>O℃,极端低温>-10℃,年降水量lOOOmm以上,日照时数1800h—2200h,适宜夏秋湿润,秋末冬初多睛暖,冬季无严寒的气候。

1.2.3基地选择条件:选择背风向阳的山地丘陵种植,普通油茶选择海拔高度<800m,最适宜为<400m的低丘缓坡地。

在海拔800m以上的山地,宜种植浙江红花油茶。

油茶籽根系生长要求较高的含氧量,因此土壤质地疏松,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2%~3%,土层厚度>50cm的红壤、黄壤或黄棕壤,酸性至微酸性,pH 值4.5—6.5。

生产基地选择坡度<250的山坡地,>250的油茶林按生态公益林经营方式管理。

1.3 隔离带如果油茶籽园田块周边有常规生产地块,则应在二者之间设置隔离带,隔离带宽度以能够有效防止常规生产田的禁用物质对有机油茶籽园地块的污染。

2. 造林2.1 品种选择aaaaa公司选择适应当地环境条件,高产优质、性状稳定,具有较强抗病虫害的品种。

重点推广经专业资质部门良种审定(或认定)的优良无性系或优良乡土品种。

2.2 苗木质量采用2年一3年生芽苗砧嫁接苗上山造林,要求选用苗高30cm以上,接芽抽梢后的枝条基径粗0.3 cm以上,无病虫害并经过检疫的苗木。

2.3 整地坡度<150可修筑水平梯带;15。

-25。

进行带状整地,带内全垦,带间、山顶、山脊和陡坡保留原有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2.4 造林密度与配置纯林造林株行距 2. 5mX2.5m、2.5mX3.0m。

提倡多系造林,并注意花期配合。

可与其它经济林混交配置。

2.5 造林时间与方法造林季节为立春至惊蛰。

要做到随起苗随造林,避免在任何环节使苗根遭受风吹和日晒。

栽植时蓖木要扶正,根系要舒展。

根土要密接,苗木定植深度以超过原圃地根际1.0cm-l. 5cm为宜。

2.6 整形和修剪2.6.1 幼树整形油茶籽树形宜采用自然圆头形和塔形,形成合理的骨架结构。

2.6.2 幼树修剪幼树的修剪宜轻,以整形为主。

为使树冠及早形成,早投产见效,采取抹芽、放梢、摘尖、疏枝四种方法。

对骨干枝的培养采用三、四分级。

对过密枝、内膛枝和树冠中下部较弱的枝梢作适当疏删。

为调整分枝角度和方向,可采用撑、拉、吊等方法。

2.6.3 老树修剪根据实际情况,分清挂果枝,以低、伞状圆形为主要树形。

该树形全树自然错落着生,既有利于光照,又利于采摘。

3. 施肥管理3.1 施肥原则3.1.1有机油茶籽生产要求生产者不能使用任何化肥或化学复合肥,而必须通过间作、覆盖及施用有机肥来增加或维护作物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减少侵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生物活性。

保证油茶籽作物、土壤或水不被植物营养物质、致病病原体、重金属、污水污泥等禁用物质的残留所污染。

3.1.2提倡绿肥上山,鼓励套种绿肥进行压青,促进林地可持续利用。

3.1.3农家肥应经充分腐熟、堆沤处理后,方可施用。

3.1.4实行平衡施肥,鼓励精确施肥,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2 施肥方法3.2.1 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植物和动物来源:包括腐熟的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秆肥、泥肥、饼肥、鱼粉、草木灰等。

矿物来源:磷矿石、钾矿粉、硼酸岩、微量元素、天然硫磺、镁矿粉、窑灰等。

微生物来源:微生物肥(非转基因产品)。

3.2.2 油茶幼树施肥,经科学计算,要求N、P、K三要素比例为2:1:1;成龄结果树为2:1:2。

3.2.3 幼树一年施两次肥,冬季施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秆肥、泥肥、饼肥等有机肥,春季施工业有机肥等速效肥。

3.2.4 盛果期树追肥以有机肥为主。

每年在采果后,施饼肥750kg—1125kg 或栏肥6000kg,可按株窝施或开沟施入。

3.2.5 追肥春秋两季可各追肥1 次,5年以上大树,株施有机肥1~2 kg ,以4 月中旬幼果期追肥效果最好。

盛花期及座果期追肥并喷0.1%硼砂有较好的效果。

10月份采果后落叶前追施菜籽饼肥,每株各约1公斤。

4. 土壤管理4.1 套种中、幼林林地可套种绿肥(毛苕等),夏季来临前收割翻压,作为肥料。

4.2 保水沿山坡水平方向,每隔8m-10m距离挖一条呈10 -30顺山坡方向略带倾斜的拦水沟,沟深和宽各50cm,挖出的泥土、石块堆放于沟沿打实,沟内每隔5m 左右筑一个形状似竹节的土埂,用于拦土保水。

秋冬季采用带状复垦,深度15cm—20cm,从山脚到山顶,沿水平方向挖一带,留一带,带的宽度随油茶行距而定,隔年轮换;夏季在植株周围或水平带面适度进行中耕除草,浅锄8cm—l0cm;水平带梯壁保留植被,适度采用劈草抚育,保护生物多样性。

5. 低产林改造5.1 密度管理采用因地、因树制宜的分类改造方式,分别实施稀林补植、密林间伐、劣株换种、老残林更新等综合改造措施。

对立地条件较好,大部分植株处于中龄的油茶林,密度较低,稀密不均,进行补植优良无性系芽苗砧嫁接苗;密度适中,劣株比例占全林1/3以上的,用优良无性系穗条进行大树嫁接换种,改换劣株。

5.2 产量提升措施对林分结构合理,品种类型半数以上优良,立地条件较好的油茶林,采用深挖、施肥、修剪、防治病虫害等集约经营管理措施,提高产量。

对立地条件较好,土层深厚,坡度在250以下,老、劣、病、残植株占全林2/3以上,常年产量低下的油茶林,则采用优良无性系苗进行更新造林。

6. 病虫害防治管理6.1 防治原则6.1.1 加强栽培区的病虫害预测预报,定点定期观察病虫情消长情况,实施有效的病虫害监控措施。

6.1.2 以营林技术为基础,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培育,合理经营,实施可持续经营措施,充分利用油茶自身的适应性和抗性,增强油茶树体对有害生物的抵御能力。

6.1.3 优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方法,最大限度地控制农药施用量,使农药残留量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1.4 基地地处深山,病虫害发生较少,自然天敌即可平衡,无需药物防治。

6.2 营林控制措施6.2.1 选择对炭疽病等当地主要病虫害抗性较强的油茶品种。

6.2.2 加强油茶林的抚育管理,合理负载,适时修剪,保持树冠通风透光良好,改善生态环境,增施有机肥料,促进油茶健壮生长,提高树体自身的抗病能力。

6.2.3 实施冬季修剪,及时清除病虫害危害的枯枝、落叶,减少病虫源。

早春结合修剪除有炭疽病、软腐病的枝条及历史病株;4月一5月剪除有刺绵蚧雌虫被害枝;6月~7月剪除有茶梢蛾、天牛、蛀茎虫危害的虫梢。

所有病虫枝叶集中烧毁或深埋。

6.3 农业措施6.3.1 选择与油茶籽无共生病虫的树种,选用抗病砧木等;6.3.2 园内间作和生草栽培,选择浅根、矮杆,与油茶籽无共生病虫的作物;6.3.3 加强栽培管理如翻土、排水、修剪、清园等,减少病虫源,增强树势,提高油茶籽树体对病虫害的抗病虫害能力;6.3.4 许多病菌、害虫,均在枯枝落叶及荒草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病虫源,因此,将附近的枯枝落叶、僵果、杂草清扫干净,集中起来沤肥深埋或烧毁。

6.4 物理措施6.4.1 在11月和次年3月,人工摘除油茶毒蛾卵块。

6.4.2 人工捕捉油茶蓝翅天牛的成虫、油茶尺蠖的幼虫。

6.4.3 悬挂频振式杀虫灯、粘虫板等。

6.5 生物措施8.5.1 保护和利用黑缘红瓢虫、中华盾瓢虫等天敌,抑制油茶煤病的媒介绵介壳虫。

8.5.2 保护和利用旋小蜂、小茧蜂、姬蜂等寄生天敌,防治茶梢蛾。

8.5.3 保护和利用黑卵蜂、赤眼蜂等天敌,防治茶毒蛾。

8.5.4 间种山苍子降低油茶煤病发生率。

6.6 生物药剂防治6.6.1 严格执行《有机产品国家标准》,严禁使用高毒性农药和有“三致”作用的药剂。

6.6.2 只有在病虫害为害严重,且其他措施难以奏效时,才使用化学防治方法。

限量使用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严格控制施药量、施药次数及采用正确施用方法。

建议使用更低毒、有效的生物农药更替产品。

6.6.3 如确需使用生物农药,要在内部检查员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则严格按照《有机产品国家标准》执行。

具体药剂的选择应以国家有机标准(GB/T19630.1-2011)附录A表A.2植物保护产品所规定的范围为限。

包括沼液、微生物制剂、天然矿物质肥料制成的等可用于有机生产叶面喷施的肥料。

应用生物农药,提倡使用苏云金杆菌(Bt)、苦烟水剂等植物源农药和矿物质农药;应用性诱激素,在田间放置性诱剂和少量农药、诱杀油茶籽小实蝇雄虫,减少与雌虫的交配机会6.64 严禁在果实采收前40天喷施任何药剂。

6.6.5 在3月~6月喷施1%的波尔多液加1%—2%的茶枯水2次~3次,可有效防治油茶炭疽病和软腐病等。

7. 采收7.1 采收期根据不同品种类型、立地条件确定不同的果实成熟采收期。

7.2 成熟油茶籽特征果实成熟的主要外表特征是:果皮发亮,毛茸消失或仅果基少量残存。

红皮类型的果皮红中带黄。

青皮类型的果皮青中带白。

果壳微裂,种子黑色或黄褐色有光泽。

种仁白中带黄,呈现油亮。

7.3 采收注意事项采收时正值油茶含苞待放时期,严禁折枝取果。

果实采收后应及时日晒脱粒,临时存放地应保持通风干燥。

茶籽晒干后,除净杂物,进仓待榨。

存放材料应符合有机食品卫生材料的要求。

8. 采后处理8.1 堆沤后熟油茶果采收回来后,要堆沤6~7天,让茶籽起后熟作用增加油分。

8.2 晾晒剥离抓紧晴天晾晒,摊开翻晒,晒3~4天后,油茶籽自然开裂,多数油茶籽能剥离;未分离的进行人工分离,然后过筛扬净,继续晒干,一般要晒12天,才能使淀粉和可溶性糖等有机物充分转化成油脂。

晒茶籽一般用塑料篷布或竹席,可以提高出油率和茶油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