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如何有效快速背诵文言文
我们常常见到有些学生一看到文言文便开始头疼,更不用说是背诵了,背诵文言文是有背诵方法。
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关于学生如何有效快速背诵文言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方法一:边读边译,读懂文意。
很多同学在背诵文言文时不愿意翻译。
他们认为,翻译费时费力。
就选择机械记忆,通过反复诵读来记忆。
同学们正是记忆力强的时候,这种方法很有效果,但缺点是容易忘记,原因是囫囵吞枣。
边读边译,即读一句翻译一句,这样看起来笨一点,但是,由于懂得了意思,记忆水到渠成,往往不会轻易忘记。
如《陈情表》第一段,可以这样做:读一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然后译:以,因为;险衅,坎坷、罪过,即艰难祸患;夙,早时;遭,遭遇;闵,通“悯”;凶,不幸;“我因为艰难祸患,很早就遭遇不幸”。
这样边读边译,译,加深了文句的理解,理解又有助于记忆、背诵。
方法二:化“长”为“短”,化整为零。
把文章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来背。
由句到段,由段到篇。
这样一来,每次背的内容少了,难度减小了,速度加快了,最后把几个部分连起来背熟。
同时,可以把每句的首字或关键字写下来,提示自己。
如《赤壁赋》第一段,把“壬、七、苏、清、水、举、诵”等字写下来,作“舞台提示”。
方法三:抄写课文,强化巩固。
中国传统的背诵秘诀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用抄写的办法来加强记忆是背诵的“灵丹妙药”。
准确,深刻,可以避免默写别字,又能帮助理解文意。
同时,可以把抄写的文章当成“随身记”,利用点滴时间帮助记忆。
方法四:学以致用,为我所用。
书到用时方恨少,绝知诗文要应用。
同学们可以在平时的听说读写中,有意识地对所背诵的东西进行应用、化用、评析。
把美妙的诗文加入到自己的知识宝库之中,用它们长久地陶冶情操,变成自己无价的财富。
记忆的目的正在于此,这也是背诵真正的归宿。
初中文言文背诵方法一、摆出事实,激情促背。
初高中教材中,规定背诵的篇,段的字数超过原来教材的四万八千字,其中主要是文言文,仅高中就有七十篇。
面对如此繁重的背诵任务,有的学生望而生畏,有的学生没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的失去了信心,加之本身对文言文的感情就不“深”。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为了迈好背诵第一步,我一方面给他们分析能够快速记忆文言文的技巧,又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极富音乐节奏美,平仄声韵整齐有序,讲究抑扬顿挫,易于诵读,朗朗上口,容易让人理解其含义。
另一方面,给学生们列举了古往今来许多先贤圣人从“背”中走向辉煌的事实,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诗人白居易苦读“口舌成疮”;散文家欧阳修、韩愈“昼夜废寝忘食”;大文豪鲁迅青少年时期整本整本地背书。
浅易的理论分析加上事实,动摇了“望背生畏”的心理,树立了背诵的信心。
二、人人参与,表演促背。
在讲析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后,要求全文背诵,根据课文情节性强,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极具个性化的特点,我让学生用话剧表演的方式背诵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任导演,分角色,限定时间把课文背出来。
任务分配后,各组积极行动,分角色,背台词,找服装,选道具,忙得不亦乐乎,“节目”一天便编导出台,第二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表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和效果。
然后又进行了笔头默写,准确率很高。
这种方式不仅调动了每个人的背诵积极性,还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他们不再是那种被动的,“味同嚼蜡”式的,“三味书屋”式的死记硬背,而是根据表演时的主动的二次创造,“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的亲切”。
三、形式多样,积极促背。
“私塾”式的背诵过于呆板,“默写加分析”的考核不免陈旧,“表演”式的活动不能频繁,要想省时,趣浓,还得有效,就得不断改变方法,变换方式:
一是“一倡百和法”。
先由一人去老师那儿背,然后让这位同学在班内象“滚雪球”那样去“滚”:一背二,二背四,四背八......至全班完成。
课代表可画一张辐射式的记录图交给老师。
二是“将帅带兵法”。
由五六位同学到老师处背,老师发一张“卡”给他们,任命他们为“将”,让他们去“招兵买马”(找同学背书)。
待全班完成后,接受背书最多的一位“将”晋升为元帅。
三是“同桌对背法”。
背前三至五天,要求学生把所背的课文(段)自默在练习本上。
三至五天后,要求学生当堂同桌对背(如有零单者,由老师完成)。
背完后,在练习本上相互记下“提示”的次数,并签上名,然后即交。
记忆文言文虚词顺口溜之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
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2、作为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于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对,对于。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与,跟。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而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醉翁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