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及解读为了更好地领悟和用好新教材,现就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的编写框架、主要特点作一些说明,并提出教学实施建议。
一、编写框架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编写框架仍按“两根柱子”,“一条龙”的体系编排,分为“习惯”、“课文”、“习作”、“练习”、“学和做”五大块。
“习惯”部分仍被安排在开篇,体安排了两个学习内容,一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在编排上仍旧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材之首,但其训练则应渗透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之中,“反复抓,抓反复”,务求形成“习惯”。
“课文”部分,编排了7个单元,由24篇课文组成。
整册教材的选文,从体裁上看,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诗歌;从主题上分,有民族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有人生哲理方面的,有热爱自然方面的,有学习方法指导方面的。
总体上看,本册阅读教材无论是课文的选择和编排,还是思考练习题的设置,体现了课标规定的第三学段教学目标的要求,体现了“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的教材编写特色,实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典范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和谐统一。
“习作”7篇,每个单元安排1篇。
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
“练习”7个,每个单元安排1个。
每个练习分成“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诵读与欣赏”或“诵读与感悟”)、“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几个板块。
“学和做”仍作为全册教材的压轴内容,本册“学和做”安排的内容为“我的成长册”,并与单元七融为一体,环环相扣。
二、编写特点1、采用主题单元组合教材安排上大体上围绕某个主题组织3—4篇课文成为一个单元,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
全册课本安排了7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壮丽山河”,第二单元为“正义必胜”,第三单元为“诗文精粹”,第四单元为“探索发现”,第五单元为“感悟人生”,第六单元为“咏物抒情”,第七单元为“师恩难忘”。
这种主题单元的组合方式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理念,充分发挥内部各元素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放大空间语文学习根据新课改所提倡“语文教学应当向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及新课标提出的“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
”的精神,本册教材安排了大量的综合实践活动。
为了落实《课标》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在本册的第3单元,安排了“我读书我快乐”的栏目,在学完《三打白骨精》课文后就趁热打铁,给学生推荐了《西游记》这部名著。
另课本还结合相关课文,安排了“名著便览”和“作家名片”的内容链接,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他们了解一些文学常识,给他们介绍一些适合阅读的名著。
语文来自生活,自应服务于生活。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就能促使语文课程从封闭的“小课堂”里走出来,走向生活和家庭,走向社会和自然,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
本册教材的单元练习,采取活化训练的思路,编写了“语文与生活”的系列,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教材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系列——学和做”,也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3、注意与初中的衔接。
在教材结构形式上和选文的难度上,都注意向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靠拢。
这样就减缓了坡度,有利于小升初的衔接。
翻阅六下课文,文化内涵的丰富,表达形式的精美,结构样式的风貌趋向中学教材,完成了三、四学段的过渡与衔接。
有些片断将以全貌,有些经过编写的将以原貌出现在中学乃至大学的教科书中。
审视这些曾经相识的面孔,已经长大的学生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小学语文六年级苏教版教材简析教学教研 2009-12-15 19:38:02 阅读3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最近看了两条消息,触动很大。
一是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的《巴黎宣言》中竟然提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二是广东某小学的校长跪着向学生发放中国传统教育读本—《弟子规》。
虽然这两条消息来自不同的地域,却传达了同一个信息:历经千年考验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和经验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近一年多的反思和重建过程中,许多专家和学者发出了“留住语文教学传统经验之根”的呼吁。
结合我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我想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一、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三个结合”(一)文道结合追寻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传统语文教学的第一条经验就是“文以载道”。
尽管今天我们所说的“道”和过去的“道”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其主张内容形式要统一的理念与课程标准“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完全一致。
文道结合,我们就不会顾此失彼。
课改初期,有些老师不自觉地松开了语文的缰绳,使得课文课堂少了“语文味儿”。
随着“本色语文”、“简单语文”的提出,这一现象有所改观。
但是我们也要警惕,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排斥人文性。
正如陈先云老师所说,我们对“人文性”内涵的理解还不正确,对其在实践中如何具体落实更不清楚(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0期)。
继承传统,与时俱进,才能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更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读思结合熟读以至成诵,是传统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条原则。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有科学道理的,但这一经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不容乐观。
我们的语文教师也应当熟读课文。
熟读还应当有一定的数量,这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好处。
对照课标要求和近来省的质量监测,我们今后在这方面还要花些力气,让学生终身受益。
前人还强调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提倡“精思”。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朱熹)1.学贵有疑。
“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这和课程改革的理念一脉相承。
遗憾的是今天的有些语文课,老师提问的关注点在于如何使自己上课顺畅,而不是让学生生疑,看起来似乎很热闹,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强度不够,语文能力很难真正得到发展。
让学生提问的方式也屡见不鲜,但浮于表面,老师缺少对学生提问的整合,或者没有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问。
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这条传统经验不可丢。
2.循序渐进。
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语文教师长期的培养和熏陶。
一是要正确地示范。
教师要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到好处。
二是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根据学段要求展开训练,既要尊重学生,又要引导学生。
三是严格要求,坚持不懈。
要保证语文课堂中学生边读边想的时间,把它作为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3.触类旁通。
苏教版培训部主任孙景华老师根据当前阅读教学“三个一样”(一是三个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和方法是一样的--不管哪个学段,都是引领学生感悟课文写的什么,而不引领学生领悟文章是怎么写的;都是组织学生朗读、评析、讨论,默读和探究性的训练很少或者没有。
二是1、2两个课时教学目标、方法一样--特别是公开课,听课的老师“猜”不出执教者上的是第几课时。
三是不同文体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一样--甚至诗歌和说明性课文也没有什么区别。
)的共性问题,提出了抓好不同文体教学的建议。
这和触类旁通不谋而合。
在“类课文”研究方面,我区部分学校和教师已经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横林实验小学蔡小玉校长在科学童话类的文章教学方面领先一步,不仅有课堂教学的实践,还有教学经验的总结。
星辰实验学校的金磊、羊玲老师在苏教版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方面有了一些心得。
在凤凰语文网上有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三种文体教学的具体建议。
在这里我想强调把握情节是阅读叙事性作品的基本要求,应该在教学中引起注意;要遵循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在课文里走两个来回,顺利实现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
(三)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规律。
贾志敏老师在他的文章中称“阅读是作文的父亲”。
苏教版教材单元主题的深化,就很好地说明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在许多课文的课后练习设计中安排了小练笔,我希望老师们能够精心预设,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在课堂中统一起来,不一定都要安排在课外。
当然,这要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具体的情况来定。
同时,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良方。
读对习作训练和作文的修改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习作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读写的结合。
总体来说,这册教材的课文变动大。
原有的课文,把独立阅读课文算在里面,仅有5篇,新入选的文章,把原来人教版的算在里面,达到了12篇。
训练要求高。
在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用、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表达顺序、掌握叙事性作品文体特点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训练要求,希望老师们在教学中注意把握。
第一单元4篇文章,围绕“爱国”这一鲜明的主题。
其中2篇是诗歌,一是现代诗歌,一是古诗。
还有2篇是中外名人爱国的故事。
“爱国”理应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学生的指南针。
学习这些课文,能够点燃他们的爱国激情,在喜与悲的精神碰撞中,产生一种为国奋发向上的责任感。
《我们爱你啊,中国》以诗歌特有的语言形式,反复吟咏,赞美祖国幅员的辽阔、山河的壮丽、物产的丰富、历史的悠久、成就的伟大、精神和品格的崇高,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建设祖国的坚强决心。
教学中要整体把握,以读代讲。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与诗歌内容一致的教学情境。
要处理好媒体展示和语言训练、情感熏陶的关系,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在教学中完成课后练习4的相关训练要求,有机地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实在、有效。
《郑成功》记叙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
文章属于叙事性作品,条理很清晰。
我认为教学可以围绕“郑成功是民族英雄”这一人物的定位来展开,在具体的事件和场景中,不断地提升学生对此的认识。
还要在教学中关注正面的细节描写和侧面的巧妙衬托,通过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和老师的点拨,使郑成功这一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起来。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描述了四个场景:“被迫离开”、“师友送别”、“忘我创作”“临终请求”。
这些场景被肖邦的爱国之情这条主线巧妙地串联起来,自然地展开了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集中地反映了肖邦身处异乡、心系祖国的强烈心声。
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人物的语言,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
注意这里的“涕”和“泪”的意思一样,写诗人喜极而泣。
诗的第二联中“喜欲狂”是全诗的关键,它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