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一则

《孟子》一则


帝履癸(夏桀)与妺(mò)喜 帝辛(商纣)与妲己( dá jǐ ) 姬宫湦(周幽王)与褒姒(bāo sì)
•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 名轲,字号不详。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 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 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前551年―前 479年)并称“孔孟”。
•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
其浩大,极其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道德相配,否则就会软弱无力。它是义在内
心积蓄起来所产生的,不是义由外入内而获得的。
如果行为中有件事使内心感到愧疚,这种气就会
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
•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被 元朝追封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 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 本”。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 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 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
必有事焉,而勿正(止),心勿忘,勿助长 也。
• 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 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 之者,芒芒然归, 谓其人 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 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 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 而又害之。”
• 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 于是 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 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 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 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 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 害死了庄稼。”
•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
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 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 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qiè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何谓知言?” 曰:“诐 bì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 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 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 • 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我知道它的病根在于闭塞;浮
夸的言语我知道它的病根在于失实;怪僻的言语我知道它 的病根在于偏离正道;搪塞的言语我知道它的病根在于理 屈词穷。-这种言辞如果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 危害;用于政治措施,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 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话。”
《孟子》一则
• 西周(前1046~前771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公元 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陕 西长安沣河以东)。
•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杀死,次年周平王东 迁洛邑。历史上把平王东迁之前称之为西周,西周从 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 共传12王11代,历时275年。
•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春秋,指公元前 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 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 定都洛邑(洛阳), 史称东周。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
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
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
的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
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
教育不少。
《孟子》篇章结构
第一篇 第二篇
(上) 梁惠王章句上 (下) 梁惠王章句下
(上) 公孙丑章句上 (下) 公孙丑章句下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上) 滕文公章句上 (下) 滕文公章句下
(上) 离娄章句上 (下) 离娄章句下
(上) 万章章句上 (下) 万章章句下
(上) 告子章句上 (下) 告子章句下
第七篇 (上)尽心章句上 (下) 尽心章句下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 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