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房屋买卖合同效力纠纷5类案件裁判规则汇总

房屋买卖合同效力纠纷5类案件裁判规则汇总

房屋买卖合同效力纠纷5类案件裁判规则汇总最高人民法院推动类案同判已经成为提升司法公信力、实现法律适用统一的重要工作内容和手段。

过去5 年,我国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数量激增,虽在2020 年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有所下降,但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依旧是广大律师的重要案源。

在刚刚出台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都市圈建设、城市更新、现代社区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和“房住不炒”的总原则又会给房地产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与发展,同时也会有更多新型房屋买卖合同纠纷。

在这样的背景以及推动类案同判的司法环境下,从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例案中提炼出同类案件的裁判规则,分析裁判规则提要,是律师制定诉讼策略、预测判决结果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与“合同效力”相关的有51220 份案例,从2012 年仅有465 份,到2019 年超过10000 份,上涨飞速。

今天,我们从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的类案同判库中,整理归纳出与合同效力相关的5 条裁判规则,分享给各位读者。

规则一规则一:为套取银行贷款订立虚假房屋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没有买卖房屋的真实意思,应当认定该合同无效。

规则描述:双方当事人签订虚假房屋买卖合同以套取银行贷款的,应认定房屋买卖合同无效。

第一,双方当事人在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后,出售方一直持有、保管房屋产权证及过户发票、收据等相关原件,且一直占有使用出售房屋,其主张双方为虚假购房合同套取银行贷款,而买受人不能合理解释并举证证明上述情况且未证明除银行贷款外房款的支付情况,应认定双方之间房屋买卖合同并非其真实意思表示,应为无效合同。

第二,意思表示真实是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双方当事人没有买卖标的物的真实意思,而为实现其他目的如获取商业贷款或者住房公积金贷款而相互串通签订虚假买卖合同的,应当认定合同无效。

第三,房地产开发企业以规避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调控为目的,借他人名义与自身签订虚假商品房买卖合同,抵押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的,如果商品房买受人明知合同非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则该情形符合原《合同法》第52条第3项(现《民法典》第154条)的规定,应当认定合同无效。

可供参考的案例:1.邵某与郭某某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案号:(2011)沪一中民二(民)终字第845号2. 袁甲与施某某买卖合同纠纷一案二审民事判决书案号:(2013)沪二中民二(民)终字第1387号规则二规则二:未取得房屋所有权证而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应当认定为有效合同,若出卖人无法履行合同中的交付义务,应当对买受人承担违约责任。

规则描述: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3 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卖人因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现纳入《民法典》第311条)因此未取得房屋所有权证而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应当认定为有效合同,若出卖人无法履行合同中的交付义务,则应当对买受人承担违约责任,即出卖人对买卖合同标的物有无处分权并不影响买卖合同的效力,而仅仅影响到该买卖合同能否履行。

可供参考的案例:1. 金某某与郑某某案案号:(2010)台温民初字第1488号、(2011)浙台民终字第193号2. 王某峰与陈甲、陈乙、王某先返还原物纠纷案案号:(2016)陕02民终226号、(2016)陕02民申29号审理结果:陕西省铜川市中级人民法院再审认为,本案争议焦点为双方签订的房屋买卖协议是否因违反《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八条第六项“未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的房地产,不得转让”的规定无效。

首先,该规定能否被认为为原《合同法》第52条(现《民法典》第144 条、第146 条、第153 条、第154 条)规定的“强制性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16条规定,强制性规定分为效力性质的强制性规定和管理性质的强制性规定。

只有违反效力性质的强制性规定签订的合同才可以认定为无效合同。

此案涉及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八条第六项规定“未依法登记取得权属证书的房地产不得转让”的规定属于管理性质的强制性规定,不属于效力性质的强制性规定。

其次,《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八条第六项的立法目的在于规范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保障交易安全,确保政府有关税收征管等,此当属房地产管理部门对城市房地产转让的一种行政监管措施,而非对订立设定所有权转移义务的买卖合同所作的禁止性规定。

因此,违反该法条的规定转让房地产,仅可能导致买卖合同履行上的瑕疵,即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权属证书办理上的不便,但与该合同的效力无关。

故再审申请人以房屋买卖协议违反该规定为由申请认定案涉房屋买卖协议无效,无法律依据,应不予支持。

规则三规则三:当事人一方仅以房屋出卖人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合同不具有原《合同法》第52条(现《民法典》第144 条、第146 条、第153 条、第154 条)规定的无效情形的,法院不予支持。

受让人符合原《物权法》第106条((现《民法典》第311 条)善意取得条件的,取得该房屋的所有权。

规则描述:当事人一方仅以房屋出卖人对房屋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合同不具有原《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现《民法典》第144 条、第146 条、第153 条、第154 条)规定的无效情形的,法院不予支持。

卖房人签订合同后取得处分权,或者权利人予以追认的,买房人可以依据合同取得房屋所有权;权利人不予追认的,权利人可以追回房屋,但是买房人构成善意取得的除外。

因卖房人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房屋所有权不能转移,买房人要求卖房人承担违约责任的,法院应予支持;权利人因卖房人无权处分房屋导致其无法追回房屋或者遭受其他损失,要求卖房人承担赔偿责任的,法院亦应予支持。

可供参考的案例:1. 张某与杨某香、田某文确认合同无效纠纷案案号:(2018)琼9006民初1448号、(2019)琼96民终779号基本案情:原告杨某香购买房屋一套,产权登记在其名下。

2012年1月20日,田某文(杨某香之子)与张某签订《协议书》,将案涉房屋转让给张某,转让价格为10000元。

后,张某实际占有、使用该房屋,并将房屋出租他人。

另查明,杨某香与其爱人(已过世)共生育子女四人,田某文系其二子。

其他三位子女自愿放弃对案涉房屋主张任何权利。

后,杨某香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田某文与张某签订的房屋买卖协议无效。

审理结果:海南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本案争议焦点为:一、张某和田某文之间签订的《协议书》是否有效;二、张某是否应退还涉案房屋给杨某香。

一、关于张某和田某文之间签订的《协议书》是否有效的问题。

首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故,田某文对涉案房屋是否具有所有权或处分权不影响其与张某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

其次,张某和田某文之间签订的《协议书》并未违反原《合同法》第52条(现《民法典》第144 条、146 条、153 条、154 条)的规定。

田某文自1997年开始一直居住在涉案房屋内,张某作为交易方有理由相信田某文对涉案房屋具有相应的处分权。

虽张某未及时查明房屋的产证情况并办理过户,存在一定过失,但并无证据证明张某与田某文之间存在恶意串通行为。

再次,杨某香提起诉讼距涉案房屋买卖合同订立之日已长达六年之久,其称对田某文已出售房屋一事不知情不合常理。

故张某和田某文之间签订的《协议书》应为有效。

二、关于张琼是否应退还涉案房屋给杨桂香的问题。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张某与田某文于2012年1月签订《协议书》,后一直居住在涉案房屋或转租他人使用,属于善意取得,不违背国家强制性法律规定,涉案房屋买卖合同合法有效,且杨某香在2018年6月之前对此并未提出异议,也未提供证据证明张某所支付的对价低于市场价。

故杨某香要求张某退还涉案房屋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不予支持。

2. 卓某福与卓某伟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号:(2018)川1402民初4120号、(2019)川14民终349号基本案情:原告卓某福与被告卓某伟系兄弟。

卓某伟与徐某清系夫妻。

案涉房屋为卓某伟、徐某清两人共有。

卓某福于2002年开始使用案涉房屋。

2003年1月9日,被告卓某伟将该房屋以2000元的价款出卖给卓某福,同时卓某伟向卓某福出具《卖房》条,其中徐某清的签名非其本人书写。

卓某福于2013年对该房屋翻建使用至今,但一直未办理转移变更登记。

2017年8月28日,卓某福将卓某伟、徐某清诉至法院,请求确认案涉房屋的所有权归其所有。

审理结果:四川省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双方是否存在合法有效的房屋买卖合同关系。

根据查明的案件事实,卓某福在一审中提交的《卖房条》系卓某伟本人书写,能够反映卓某伟有出卖房屋的真实意思表示。

徐某清作为共有人是否签字或事后有未予以追认,仅涉及对物权变动是否造成影响,而非认定买卖合同关系无效的事实依据。

卓某伟、徐某清虽主张双方之间系借款关系,但未提交相应的反驳证据,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故双方签订的买卖合同有效。

规则四规则四:房屋买卖合同中避税条款无效,但不影响合同其他条款效力,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

规则描述:在房屋买卖合同中,双方当事人为了规避税费,约定与真实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房屋价款,应属无效法律行为,无法对当事人产生法律约束力。

但是合同中其他约定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其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禁止性规定,该合同依法成立并生效,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从审判思路看,不应流于表面化的房屋买卖合同条款,应当结合付款金额与购房价格是否吻合、当事人对重大事项的知晓程度、一般购房人的常识经验等各方面综合审查,以防购房人和开发商恶意串通,明确真实的房屋买卖合同关系。

可供参考的案例:宿某琳与孙某昌等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案号:(2017)鲁0112民初6085号、(2018)鲁01民终6584号、(2019)鲁民申4661号基本案情:原告孙某昌(乙方)与被告宿某琳(甲方)、被告中豪建大分公司(居间方)于2016年4月13日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约定买卖双方优先采用合同更名的形式进行交易,完成房屋过户登记手续。

其中,合同第五条约定,甲乙双方办理过户等手续所产生的相关税费,甲方承担撤网签费用,乙方承担改合同费用。

后,宿某琳因未取得房屋权属证书向孙某昌发出《解除房屋买卖合同通知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