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旭高治肝

王旭高治肝

王旭高治肝
清代名医王旭高,对其治肝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名为《治肝卅法》,载入其《西溪书屋夜话录》中。

于今日之临床亦有重要意义。

肝气
1、疏肝理气
药物: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

加减: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栀子;兼痰加半夏、茯苓。

解析:
(1)本法主治证为肝气自郁于本经,实即肝之疏泄不及,病在气分。

《临证指南医案》谓“初病在经”,“经主气”。

故本法适用于病之初起时,病在气分,尚未及血分。

治疗方面,皆选用辛味之品。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香附、郁金、青皮、橘叶皆为味辛入肝经之品,其疏肝理气之功自不必多言。

(2)至于苏梗一味,尚须斟酌。

肝气郁滞时,为何选用入中焦脾胃之苏梗呢?盖肝属木,脾属土,木能疏土。

肝郁则木不能疏土,故用苏梗疏理中焦。

(3)吴萸、丹皮、栀子皆味辛入肝之品。

吴萸性热,丹皮、栀子性寒,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栀子,亦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之义。

至于兼痰加半夏、茯苓,亦属兼治之法。

2、疏肝通络
药物:旋复花、新绛、当归须、桃仁、泽兰。

解析:
(1)用疏肝理气法不应时,当用此法。

实即肝之疏泄不及,病在血分。

《临证指南医案》谓“久痛入络”,“络主血”。

故本法适用于肝气郁滞日久,病由气分转至血分。

(2)旋复花、新绛,乃治肝着之旋复花汤中主要药味。

《金匱》
谓“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肝着,历代注家均认为乃肝之疏泄失职所致。

旋复花,《本经》谓“主结气胁下满”。

肝经走两胁,则旋复花入肝经自明。

惜后人多以本品入肺胃二经论述。

新绛为何物,目前尚有争议。

至于当归、桃仁、泽兰皆为入肝经血分之品,自无多言。

(3)由疏肝理气法至疏肝通络法,其病理变化是由气至血,由郁至瘀的过程。

《临证指南医案》谓“治经不愈,即治其络”即此义也。

(4)《临证指南医案·胁痛》汪案“此络脉瘀痹……桃仁、归须、五加皮、泽兰、丹皮、郁金。

”沈案“久病已入络……白旋复花、新绛、青葱管、桃仁、归须、柏子仁。

”朱案“肝络凝瘀,胁痛…旋复花汤加归须、桃仁、柏仁。

”此三案可与本法参考。

3、柔肝
药物:当归、牛膝、枸杞、柏仁。

加减:兼寒加肉桂、肉苁蓉;兼热加天冬、生地。

解析:
(1)用疏肝理气,疏肝通络法无效时,考虑用柔肝法。

前两法乃针对肝之疏泄不及,乃肝用之病;而后者乃针对肝之阴血不足,为肝体之病。

(2)当归、牛膝、枸杞、柏仁皆入肝经,为养肝之品。

(3)兼寒加肉桂、肉苁蓉。

肉桂守而不走,入血分,适用于肝体为病。

而吴萸辛散,走而不守,入气分,适用于肝用为病。

故若兼寒象,疏肝理气法用吴萸;而柔肝法用肉桂。

兼热加天冬、生地。

生地入肝经,乃清肝热之要药。

至于为何用苁蓉、天冬,尚有一虑。

此二味皆入肾经。

肝体不足时,“虚则补其母”,故补肾水以生肝木。

苁蓉性温,天冬性凉,故寒用苁蓉,热用天冬。

4、缓肝
药物:白芍、橘饼、甘草、小麦、大枣。

解析:
(1)本法主治肝气甚而兼中气虚。

肝气甚即肝之疏泄太过。

疏肝
理气法和疏肝通络法皆治肝之疏泄不及,故用辛味之品,即《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故本法用白芍,取其味酸以泄肝,即“酸泻之。


(2)因又兼中气虚,故用甘味补脾之品:橘鉼、甘草、小麦、大枣。

至于甘草、小麦、大枣,乃《金匱》治脏躁之甘麦大枣汤。

方后注明言“亦补脾气”。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即甘味之品除补脾之外,尚可缓肝之急。

《王旭高临证医案·痉厥门》钱案即以生甘草、大枣甘味之品缓肝之急。

5、培土泄木
药物:六君子汤、木香、吴萸、白芍。

解析:本法主治肝之疏泄太过,横克脾土。

故用六君子汤健脾。

脾气以升为健,故用木香以升提脾气。

因肝疏泄太过,故用吴萸、白芍泄肝。

叶天士常以吴萸泄肝。

如《临证指南医案》谓“泄肝如吴萸、椒、桂…。

”《王旭高临证医案·虚劳门》张案“气虚则脾弱,肝强侮其所胜……扶土泄木。

”观此案用药,白芍、吴萸泄木,其它俱是治脾之味(炙甘草、防风根、砂仁、陈皮、冬术、川朴、焦神曲、茯苓、炮姜),其中防风、砂仁乃升提脾气。

《王旭高临证医案·脘腹痛门》张案“腹痛有块,肝脾不和……治以疏和。

”此案用丹参、白芍、香附治肝,治脾则用怀山药、茯苓、茯神、冬术、神曲、砂仁。

《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江案“古人培土必先制木,仿以为法……人参、淡吴萸、淡干姜、炒白芍、茯苓”;某案“补太阴,泄少阳……人参、茯苓、焦术、炙草、广皮、白芍、炒丹皮、桑叶”;张案“木犯太阴脾土…法当补土泄木……人参、白术、半夏、茯苓、甘草、广皮、丹皮、桑叶、姜枣”。

以上诸案,均可与本法参考。

6、泄肝和胃
药物:二陈汤、黄连、吴萸、金铃子、白蔻仁。

解析:
(1)本法适用于肝之疏泄太过,横克胃土。

因肝之疏泄太过,故
用吴萸、金铃子泄肝。

吴萸性热,川楝子性寒,临证可斟酌选用。

肝气犯胃,则胃气上逆,故须降胃。

黄连、白蔻均降胃气,二者亦一寒一热,临证亦须灵活选用。

(2)《王旭高临证医案·积聚门》金案“当从肝胃求治……淡吴萸、半夏、香附、川楝子、延胡索、茯苓、焦六曲、陈皮、白芍、蔻仁”;周案“肝气欲升而不得,胃气欲降而不能…法当疏运其中……半夏、橘红、青皮、莱菔子、川朴、吴茱萸、赤苓、白蔻仁”。

《王旭高临证医案·脘腹痛门》沈案“肝胃气痛…治以温通……二陈汤去草,加瓜蒌皮、吴茱萸、白胡椒、当归、香附、川楝子”。

《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某案“肝厥犯胃入膈……半夏、姜汁、杏仁、瓜蒌皮、金铃子、延胡索、香豆豉、白蔻”。

以上诸案,均可同本法参考。

(3)培土泄木、泄肝和胃二法,均为疏泄太过,一犯脾土,一犯胃土。

治脾用木香,治胃用黄连、白蔻。

一升一降,亦即《临证指南医案》“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之义,颇堪师法。

7、泄肝
药物:金铃子、元胡、黄连、吴萸。

加减:兼寒去黄连,加川椒、肉桂;寒热俱有,不去黄连,更增白芍。

解析:
(1)本法主治肝气上冲心。

肝气为何要冲心?盖肝属木,心属火,母助子气之故。

(2)治疗上当泄肝制心。

泄肝用金铃子、元胡、吴萸。

《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泄肝如吴萸、椒、桂…川楝苦寒,直泄肝阳;元胡专理气滞血涩之痛”。

黄连入心经,故制心用黄连。

若兼寒,去黄连之性寒,加入性热泄肝之川椒、肉桂;寒热俱有,则不必去黄连,另加入味酸之白芍。

苦辛酸为泄肝主法,金铃子味苦,吴萸味辛,白芍味酸,正合此义。

8、抑肝
药物:吴萸汁炒桑皮、杏仁、橘红、苏梗。

解析:
(1)本法主治肝气上冲肺,即“木叩金鸣”。

肝病传至肺,则肺失肃降。

故治须降肺,用桑皮、杏仁、苏梗。

至于桑皮用吴萸汁炒,取吴萸泄肝之义。

(2)《王旭高临证医案·咳嗽门》李案“肝经有郁勃之热,肺家有胶粘之痰……当以平肝开郁,参清金化痰……沙参、橘红、苏子、杏仁、石决明、川贝、茯苓、丹皮、蛤壳、枇杷叶、陈海蜇、地栗”;岑案“烦劳罢极则伤肝,肝伤则气逆而上迫,为胁痛,为咳嗽。

秦氏所谓先胁痛而后咳者,肝伤肺也。

治法不在肺而在肝,旋复花、桃仁炭、杏仁、川贝、苏子、冬瓜子、黑山栀、丹皮、郁金、苡仁、枇杷露”。

以上两案可供参考。

9、散肝
药物:逍遥散。

解析:本法用治肝之疏泄不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