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公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公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一、公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公文写作不像文学创作,可以通过生活实践,或运用丰富思维去长时间的“陈酿”,通常需要及时快速地完成,有时效性的要求。

尤其是在各级领导机关表现的更为突出,那么,该如何提高公文写作速度呢?(一)、领会意图,及时把握公文写作的方向公文写作通常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这种目的和意图领导或交待的很清楚、或不甚明了,且多是原则性地指点或粗线条地勾画。

动笔前准确领会领导意图,防止所写公文脱题离纲,文不达意,是提高公文写作速度的关键一步。

1、要分析清楚要素。

起草公文首先要考虑行文目的。

要分析清是向上级汇报还是向下级讲话,是内部交流还是公开发表;其次要明确格式和文体。

要弄清是上行文、平行文,还是下行文,还要弄清是请示还是报告,是汇报还是总结,是演讲稿还是讲话稿等等;最后还要确定人称用语。

公文是以第一人称写,还是以第三人称写,都要及时与领导沟通好、商定好,防止“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少走弯路。

2、要符合领导风格。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撰写公文除要求实事求是、语言规范外,还需符合领导的办事风格、语言特点,不同的领导讲同一问题却有着不同的风格,撰写公文的语言特点、风格自然也不相同,喜直来直去的,则要用原汁原味的土话,实实在在地去写;爱生动文雅的,则要形象生动地、风趣幽默地作准备;好谈古论今的,则需引经据典、文言诗词并用,越古越有味道;同时还要注意控制篇幅的长短,该长则长,该短则短,力求使所撰写的公文符合领导的“口味”、对领导的脾气,达到快速过关目的。

3、要进行换位思考。

文秘人员在起草公文时需快速进入角色。

首先要把自己沉入到听众中去。

从受文对象、发送范围切入,依听众的职业特点、思想状况及平时所掌握的信息,认真分析听众的心里,准确判断他们想听什么、需要什么,尤其是听众迫切想知道和急需想解决的问题,更要想周全、写到位;其次要站在讲话领导的角度上。

从基本观点、解决问题入手,依领导的工作方法、思维习惯及单位近期工作动态,认真分析全局的工作,准确判断出单位目前需解决的问题和要实现的目标。

两者相比,从中找出共同点去撰写公文,实现公文表意达到共鸣效果。

(二)、积累资料,全力打牢公文写作的基础公文写作常被比喻为“来料加工”,这个来料就是日常积累的资料,资料全面详实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加工出来的“产品”的合格率,文秘人员不但要勤收集资料,还要善于积累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1、要积累单位的资料。

对单位资料的积累要尽可能地做到全面详细,要有正面的,还要有反面的。

一要积累单位的历史资料。

如单位的组建过程、名称变更、隶属关系、发展过程、组织沿革、人事变迁、重大事件等;二要积累单位的公文资料。

如单位历年的工作总结、工作要点、会议纪要、典型材料、重点工作、中心任务及当年的工作指标、工作要点、重大事项安排等;三要积累单位的数据资料。

如单位的编制实力、现有实力、生产规模、完成指标、出口创汇、占地面积等。

这些资料是公文写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2、要积累驻地资料。

首先要收集驻地的地理资料。

如地理分布、气候特点、人口数量、区域划分、县市设置、经济特色等;其次要收集驻地的节日资料。

如当地的解放日、民俗日、重大工程项目庆典日等活动的信息;再次要收集驻地的人文资料。

如文物古迹的历代演变、名川大山的来历传说、历代名人传记、现今的旅游状态等。

3、要积累时事政策资料。

要及时收集党和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也要收集上级单位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要及时收集党和国家号召学习的先进典型的事迹材料,也要收集本单位、本行业的先进典型人物事迹;要及时收集党和国家为本行业提出的发展方向,也要收集本单位超前发展的理念、层出不穷的新鲜词汇。

这些资料皆可在一些公文中直接引用或套用。

(三)、模仿范文,快速打造公文写作的精品1、模仿范文进行公文写作是公文写作者入门的有效捷径,也是提高公文写作速度、出精品的必然之路,正如古人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更何况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有大文豪、大作家那样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手段。

2、模仿固定格式的公文。

公文在长期的使用及不断的演变和规范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固有模式和一些特殊要求,其中部分公文还具有了相对固定的格式,如命令、通知、请示等,这类公文有着固定的开头用语、过渡用语及结束用语,这些用语就像组成了一个雕刻精细的书架,只要随时填入相应的内容就可完美无缺。

对于这类公文的写作我们完全可以套用那些语言组织精练、结构严谨的现成公文来快速“移植”成文。

3、模仿单位或身边高手的公文。

所谓高手就是单位的“大笔杆子”,他们在长期的公文写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具备了较深的理论造诣,且单位的一些公文皆是其殚精竭虑、废寝忘食的结晶,具有极佳的形式和模式,堪称范本;同时,单位的“大笔杆子”还十分熟悉本单位领导的特点和习惯。

向他们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公文的起草程序、格式规范、处理过程;模仿他们的公文,可以快速领会公文的写作要领、技巧处理、写作要求;另外,还可了解领导喜欢的公文风格及对公文要求的习惯。

对此,要悉心学习、仔细揣摩、借鉴掌握,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努力实现公文写作的跨跃式升级。

4、模仿名人大家的公文。

鲁迅讲:“凡是已有定评的大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这就有力地为我们模仿公文写作指明了方向。

当然,名人大家的公文因年代、历史等原因在格式上不一定符合现代公文的要求,但其行文的语言与文风依然耀眼夺目,是公文写作模仿的重点,要模仿他们简明质朴不枯燥,新颖生动不浮华,简洁精炼的语言;要模仿他们内容充实不冗长,文章短小不空洞,严谨规范的文风。

二、公文写作的几点技巧作为一名公文写作的新手,面对一篇公文起草任务,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我该从哪里写起呢?严格来说,这样的困惑本身就表明,我们还没有对公文写作形成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动笔只是公文写作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在动笔之前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因此,之所以有前面的困惑,原因在于我们不了解公文起草的整个流程,不清楚每一步的具体工作。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自然会有身处密林、走投无路的无助感。

下面,我们将公文写作总结为“八个环节、十六个字”,掌握了这“八个环节、十六个字”,并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对于公文写作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沟通一篇好公文是领导的思想与起草者的思想反复碰撞的结果。

公文不能光靠起草者,这与其所处的位置有关系、所从事的职业也有关系。

但是,光靠领导也不行。

两方面优势结合在一起,才能写出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操作性、前瞻性兼而有之的好文稿。

领导和起草者优势互补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多沟通讨论。

沟通讨论的过程,就是思想碰撞的过程。

一旦产生了思想火花,文稿就富有新意了,就与众不同了。

当然这种沟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有可能领导在交给任务的时候,考虑得不一定非常周全。

这时起草者在听的同时,不清楚的或者不明确的,特别是有关主题或思路性的内容,要问领导,或者提出你的设想。

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交流、探讨、协调的过程。

2、提炼提炼是写好公文的关键。

通过反复看材料,反复思考,比较分析,看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提炼主题。

要把提炼主题当作一种学术研究,全身心投入进去,用一种“研究+创作”的心态去对待。

由于“第一想法”往往是比较普遍的、浅层次的想法,缺乏新意或者不够深刻,因此要反复思考,有时甚至要到殚精竭虑的地步。

孔子讲“叩其两端而竭”,就是教人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问题。

在提炼过程中,有时可能会提炼出多个主题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比较一下,哪一个更准确,更有新意,就着手从哪一个角度去写。

该重要表达的,就绝不吝啬;该三言二语带过的,绝不多讲一句。

3、构思定出整个文章的框架,做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对要表达的事物有充分的多了解,来龙去脉搞得很清楚,了然于胸,对如何进行表达胸有成竹,并体现在提纲上。

4、搭建为既定的框架进行局部思路和素材的构思。

这是构思与布局之间的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

文稿的主题或主线不一样,结构不一样,相关材料的位置和顺序也不一样。

古人有两句话,一是“学贵条达”,就是讲要有条理、能达意;二是“以序求约”,依靠顺序排列得当求得文字的精炼。

这个精炼,不只是文字简洁,更重要的是逻辑严密。

建议新手在列出提纲的前提下,把相同类或相近的材料先捏在一起,再进行修改,换句话说就是“同类项合并”。

大概搭建起来后,就知道如何查漏补缺。

5、收集选择相关内容进行铺述,也就是占有材料的问题。

材料占有的丰富与否、材料质量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文章的质量。

收集材料是写好公文的基础,也是基本功。

平时要做好材料的收集工作,可以称之为“日常储备”。

在起草综合类材料之前,一般都有一段时间收集材料,包括阅读资料、调研、谈话讨论等,可以称之为“专题储备”。

两者不可或缺,为了写好一篇综合性公文,有时甚至需要倾尽储备。

6、取舍如何把观点和材料统一起来,有一个对材料的遴选问题。

缺乏材料固然写不好,但材料太多不善于取舍,同样也写不好。

当今处在信息爆炸时代,仅仅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得到相当多的材料。

因此在材料筛选方面,关键在于要有主心骨,明白该取什么、该舍什么,这样才能“得要”。

对待材料问题上,吸收不多不行,消化不了更不行,能自己进得去又出得来,才不会被材料所压倒。

三条原则:一要切题。

二要准确真实。

三要好中选好。

7、撰写有了前面的各种准备,可以去写的时候,要有自信心,胸有成竹,一气呵成。

要按照框架设计的预定目标往下写,一时缺的东西,宁肯初稿写好后再补上,也不要停顿。

写时要热处理,写成后要冷处理。

如果时间允许,草稿写出后,不要急于改。

可以先暂时把它放在一边,然后再回过头来冷眼反观,设身处地分别站在讲话人和受众的角度去看,看出毛病,而且感到非改不可,这就有了改好的心理条件和思想基础。

要转变“良工不示人以朴”(意思是比喻有贤德的人一定要把人培养成材或所做的事一定要完美。

)的想法,勇于听取别人意见,特别是听取一些经验丰富的同事意见。

8、锤炼按照公文“准确、简洁、生动”标准要求对语言进行不断锤炼,语言表达水平其实是起草人思想水平、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体现。

不妨作一些强制性训炼,在写之前查阅大量资料,一旦执笔写作,则将参阅资料一概收起,用自己头脑加工过的东西和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这样想沿袭现成的官话、老话、套话也无处寻觅。

久而久之,就学会用自己的比较成熟的语言进行公文写作。

三、调查报告的写作一般来说,调查报告的内容大体有:标题、导语、概况介绍、资料统计、理性分析、总结和结论或对策、建议,以及所附的材料等。

由此形成的调查报告结构,就包括标题、导语、正文、结尾和落款。

1、标题调查报告的标题有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类。

所谓单标题,就是一个标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