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改革下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下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下三维目标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下三维目标新课程改革下三维目标新课程改革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具体而言,“知识与技能”目标长期以来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它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应该说,从17世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起到今天的21世纪,我们仍然注重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这一目标维度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

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建立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的,是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反叛。

其逻辑起点是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要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

在新课程改革中,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被提到了空前突出的地位。

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握“三维目标”各维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应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那么,如何把握新课程“三维目标”中各维度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比较积极而稳妥的做法是: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诚然,新课程设计者没有明说“三维”之中哪一维最重要,只是强调“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知识与技能”是最基础的,或者说是前提条件。

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打好“知识与技能”基础的学生,会很好完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最根本的。

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其意义更加深远。

基础教育永远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其要义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基础。

因此,必须反对那种离开“双基”而孤立地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做法,因为这两维内涵是依附于知识与技能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学生在探索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一定的态度、情感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当教师的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要有意识地将这一点变成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

第二篇:高中物理新课程三维目标浅析高中物理新课程三维目标浅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亮点之一就是在物理课程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

对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如何理解,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落实三维课程目标,这是摆在我们广大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课程的三个维度既有各自的内涵,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从不同侧面对课程总目标的解析,同时任何一个维度都不可能独立于其他维度而加以贯彻,必须以一个有机的整体渗透到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具体地来说,知识与技能需要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和学习过程中得到落实,而方法的形成、过程的体验则必须以知识为载体,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落实三维课程目标呢?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1 三维目标的内涵知识与技能:在知识方面,要求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物体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初步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关注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在技能方面:要求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基础的物理实验;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实验报告,描述实验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物理事物,并形成物理表象;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物理概念,进而理解物理规律,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尝试运用已获得的物理概念与规律,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做出判断、解释;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具有初步的提出问题、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有一定的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领略在探索中的艰苦与喜悦;敢于坚持真理和创新,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及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放弃或修正错误观点;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热爱祖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2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立体来看,就如同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三个维度。

因此,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相互依存,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

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是核心,重在智能的提升;过程与方法是载体,是关键,是操作系统,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级目标,是动力系统,重在人格的塑造。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完成一维目标后,再落实另一维目标,把三维目标简单地相加起来。

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相互融合的,就像我们要拿一个立方体,不可能只把”高”拿起来,而不拿起“长和宽”一样。

学生只有在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在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实践运用的经历过程中,才能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科学素养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维目标的提出,是新课改的亮点 2.1 国内外的教育形势呼唤“三维目标”在国内,课改前,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导致教师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略过程与情感的培养。

“考试文化”促使做习题成为应用知识和学习评价的唯一途径,使学生与社会生产脱节,只懂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

国民素质得不到很大的提高。

在国外,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是国外在教育目标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即把教育目标分为三个领域:认识、情感、动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技术的拓展也日新月异,社会对人们知识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渐渐地,人们发现,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根本不够用,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因此,许多发达国家,率先对基础教育目标进行了改革。

他们多以布鲁姆教育目标为指导,不同程度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所要求。

把培养少数精英的目标改成培养全体公民的科学素质,从只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培养学生科学方法、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及国际教育形势的要求,经过国内专家长期调查研究,决定开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标准随之诞生,三维目标也应运而生。

2.2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的对比进入新课改后,课程标准首次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

对于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三维目标,我们只有在与教学大纲的对比分析中,领会其精髓,才能为今后课堂教学怎样“改”指明方向。

2.2.1 “知识与技能”的对比知识与技能目标一直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

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对知识方面要求到:“学习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1]。

这个要求略显笼统,对总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而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关于知识方面的要求就显得系统、详细。

哪些知识该了解,哪些知识该知道,哪些知识该尝试运用,都有所规定,为总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指引了方向。

但具体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学大纲就规定得很详细,显得过于死板。

而课程标准分板块地系统制定教学目标,富有弹性。

具体来看,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参考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双基”为基础,但对原大纲中“繁、难、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部分做了删除调整,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其他学科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比教学大纲,我们发现课程标准对知识的调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标准中物理的知识量有适当减少。

如:对光的色散,光谱和光谱分析不做要求。

(2)在某些较复杂的问题上,课程标准也降低了教学要求。

例如:对电场的叠加降低了要求。

(3)增加与现实生产、生活中密切联系的物理知识。

比如:要求通过实验,了解自感现象和涡流现象,并能举例说明自感现象、涡流现象的应用;新增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4)新课程标准不过分追求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严密性。

课程标准不规定教学和教材的先后顺序,例如:能量的概念贯穿始终,可以通过能来定义功,而以前却是先定义功,后讲能。

在技能方面,课程标准的要求稍高些。

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而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要求能用文字、语言、图象等描述物理现象、解释物理规律。

总之,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课程标准真正做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2.2 “过程与方法”的对比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我们过去一直忽视的一个目标。

只要你记住这个结论,什么类型的题目用什么知识去解决,就行了。

结果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好象听懂了,下课后类似的题目却不会做,要说到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就更做不到了。

事实上没有过程的参与就没有体验和感悟,就不能理解知识,形成技能。

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过程,而教学大纲偏重从物理学科出发,主张选择那些基础的,难易适度的,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承与给予,没有强调过程与方法。

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出发,对物理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做了调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