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优质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优质教案

25王戎不取道旁李(你看的很认真,能把这么长的故事情节都讲清楚了,真本课,导入自然,流畅。

不错!)师:谁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吗?(你真是个会思考,会表达的小朋友,用一句话就把故事 内容说清楚了,真棒!)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 写课题。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二、初读小古文 1 .读后释题《王戎不取道旁李》课题中“取”的意思是什么? “道” 的意思是什么? 连起来的意思是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

(课件出 示3)2 .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并组词语。

戎诸竞 认读生字“戎”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 “戈”指的是长柄兵器, “十”是铠甲的“甲”,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 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字音难点:“戎”(r6ng )不能读成(y6ng );“诸”(zhU )不能读成(zhM )。

(课件出示4)(2)书写“戎 尝诸 竞 唯”。

字形难点:戎:左下部是“十”,不是“开”;诸: 中间没有“,”;“竞”下半部是“口”加“儿”不能写成 “日”加“儿”。

(课件出示5) (3)理解实词和虚词。

学生学字,读准字 音,理解实词和虚词, 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 方法。

新课教学( 分钟【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且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的词语,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 “也许”“没有” 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 关系。

实词:〔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 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 曾经。

〔李〕 〔游〕李子。

〔子〕 玩耍。

果实。

〔折枝〕压弯了树枝。

〔竞〕 争先跑过去。

竞:争逐。

〔走〕 跑。

〔唯〕 〔日〕 〔诸〕 〔信〕 虚词:只有。

说众,一些,这些,许多。

的确。

〔然〕〔之〕如此。

他对于古文的朗诵, 和现代文的韵律是不 太一样,因此,老师要 有意识的加强学生古 文朗读的熏陶,让学生 多听正确的读法,注意 模仿,才能达到效果。

(课件出示6、7)3.过渡:故事中的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就是一 位小神童了!后来,他长大后还成了西晋的名士呢!被称 为“竹林七贤”之一。

竹林七贤,就是当时有七个文人常 在竹林之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个个都是大学问家。

而王戎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

这篇小古文讲的就是王戎小时候的故事。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

合作朗读课文,既1 .师示范读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 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课件出示8)2 .合作朗读课文,要读准生字。

读完评价,找出不足之处,然后交流, 方。

哪一小组来汇报(2个小组)谁最好? 适当根据情况,再让学生读一读。

3 .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注意断句 随机点找学生朗读,男生读,女生读读等等多种形式,重在以点带面,通过典型个例,再次纠 正发音和语句读法。

(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

) 4 .合作学习生字。

(1)按照顺序挨个朗读,同时规定一人读时,其他人不 允许插嘴,要注意倾听,读完可以提出建议,纠正错误。

(2)有的小组速度快,能读两到三遍。

朗读方法:范读、自由朗读、赛读等。

(3)开火车,齐读,两两读。

四、参与体验,拓展延伸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大家一定也想做一个像王戎这 样的善于思考的有心人吧?可是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同学们想不想帮帮他呀?看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孩掉到缸里去了,缸又很大,里面盛满了水, 小孩不会游泳,眼看就快淹死了,孩子们没有力气将他拉 上来,叫大人来又怕来不及,这时该怎么办呢?(课件出 示9)老师会继续追问,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能够砸 缸的工具又该如何? 师小结:距今900年以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而司马光也最终成为北宋一代名相,还写有著 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由此可见,从小勤于观察、善 于思考对于将来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纠正读错的地理解大意。

男女生比赛朗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伸() 分钟 锻炼了胆量,又能从别 人那儿学到朗读的技巧。

变换形式读,开火 车,齐读,两两读,这样学生既不感到枯燥, 也为能力弱的孩子提 供了帮助。

这一环节一方面在于拓展同学们的课 外知识,了解一些古代的传奇故事,同时也加 强孩子们对于勤思考的进一步认识。

(课件出示12)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注音。

戎()诸()竞()二、比一比,组词语。

戎()诸()竞()唯()戒()储()竟()维()三、选一选。

1.诸儿竞走取之—一“之”是指()A.它,指李子。

B.知道。

C.他,指王戎。

2.人问之一一“之”是指()A.它,指李子。

B.起来。

C.他,指王戎。

3.取之信然一一“之”是指()A.之间B.它,指李子。

C.的。

四、课文这个小故事,主要写王戎是个的人。

【答案】一、r6ng zhu jing二、戎装戒备诸侯储蓄竞赛竟然唯一维护三、1.A 2.C 3.B四、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课件教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同桌说,指名说。

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一句吧!2.过渡:正当小朋友们玩得欢天喜地的时候,他们又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16)请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师: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请小朋友小组合作来说一说。

师:第一幅(小朋友们来到了路边,他们发现路边长着一棵茂密的李树。

)师:这棵李树长在哪里?(路边。

)你怎么知道的?道边李树。

师:这就是李树,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李树?(高大)(李树上长着许多沉甸甸的李子,就快把树枝都压弯了。

一个个李子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把树枝都压弯了,这就叫“多子折枝”。

)大家能读好这句话了吗?出示小古文。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课件出示17)师:谁来说说第二幅?(小朋友们都爬到树上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这么做。

)小古文是: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李子,你瞧瞧。

它什么样?你觉得它的味道怎么样呢?们对课堂教学充满新奇感。

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

对于重点句的理解,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回答要求,既让后进生在难度降低的前提下也能尝试说一说,又确保优等生的进一步发展。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要做个好舵手,围绕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诸小儿看着满树的李子,馋得直流口水。

)师:诸小儿怎么做的?(竞走)师:竞走这个词语,我们在识字中已经学过,什么是竞走?(板书:诸儿:竞走取之王戎:唯戎不动)(课件出示18)在小古文里也出现过竞走这个词,在哪一课?龟兔竞走就是龟兔赛跑。

所以竞走“争先恐后的跑过去拿”的意思。

是大家都比赛着跑过去,谁也不让谁,老师送大家一个词,就是争先恐后(齐读)。

(“唯”就是只有。

)你能读出诸小儿的争先恐后,王戎的镇定吗?谁来说第三幅?(看到路边的李树结满了果子,诸小儿口水直流,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冲向李树,像猴子一样一下爬到树上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

)(课件出示19)诸小儿会会怎么问呢?(你怎么不摘李?)你傻啦,为什么不去?你怎么站在这儿不动?)人问之,“之”是谁?(“之”就是王戎。

)谁来问一问?指名读。

齐读。

王戎什么反应呢,谁来说第四幅。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课件出示20)(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王戎怎么知道的?他去尝了吗?那他是随便猜猜的吗?他怎么想的?(李子如果是甜的,早就被摘光了。

)注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画面及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自读勾划、合作提高的良好学习习惯,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的实践者,从而保证双基训练能落到实处。

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这种体验是心灵深处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说得真有道理,你和王戎一样会观察会思考。

所以王戎说一一(齐读):想想王戎说这句话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会做什么动作?做动作演.师:李子究竟苦不苦?一开始诸小儿相信王戎的话了吗?(没有,摘了吃了,才相信的。

生2:哇,果然很苦!)那就是“取之,信然”。

你明白了吗?(板书:善观察勤思考)(李子果然是苦的,大家相信王戎说的话了,这就是信然。

)这句话只有4个字,我们一起读一读。

大家终于知道王戎说的是真的,学到这儿,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呢?(聪明,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

)师小结,你的发言,老师看出你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你说的也很有道理,老师希望每节课都听到这样的发言。

(课件出示21)3.写作方法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对表现王戎的聪明才智起到了什么作用?(对比)(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联系实际讲对比:对比的手法看起来好像很深奥,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用。

而且经常用。

(课件出示22)生活中这样的对比还很多,以后注意在作文中也多运用。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聪明过读写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课堂作业新设计一、写出近义词。

戎装一一()竞赛一一()唯有一一()二、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写出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三、读一读,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3.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⑴诸儿竞走取之()⑵人问之()⑶取之,信然()4.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作用。

A.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B.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C.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5.翻译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6.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A.信服B.征服C.服从【答案】一、武装比赛只有二、1. (1)看到道的一边有一棵李子树,伙伴们都过去折枝获取李子。

(2)把李子摘下来一尝果然是那样。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动脑想一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不能盲目的跟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