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苏教版2021秋学期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全部教案(共4份)

新苏教版2021秋学期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全部教案(共4份)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全部教案1.《光源》教案【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教材分析】《光源》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时。

通过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奇妙的光》的学习,学生探索了光影等现象,初步认识了光的世界是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的,也知道了光的明暗、强弱、颜色等变化现象。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它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能否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

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可见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

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

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

【学情分析】通过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奇妙的光》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五彩缤纷的光世界,知道了光的明暗、强弱、颜色等变化现象。

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对与物体发光、反光、彩虹等现象也有了初步的认知。

但是对于光的传播,学生并没有完整的概念建构,它们并没有对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等的系统认知,也缺乏对作为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的光的认知。

而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先从对光源的认识开始。

通过观察和分类,让学生开启对光的系统认知;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初步建构能量观。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会自己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2.知道光源发光需要消耗能量。

科学探究:1.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知道光源可以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

2.能通过观察发光现象,区分光源与反光物体。

3.能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知道光源发光需要能量。

科学态度:1.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通过观察和排序,知道人造光源会随着人类需求的改变而不断更新迭代。

【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

【教学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火柴、蜡烛、细钢丝、带鳄鱼夹的导线、电池、沙子、托盘。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光源1.观察图片(太阳、雷电、萤火虫、篝火、点燃的蜡烛、烟花),找物体的共同点。

2.生汇报:都会发光。

3.观察对比:这些物体(图片:月亮、投影幕布、玻璃幕墙)也很亮,看着也会发光。

和刚刚的物体一样吗?4.生汇报:不同,这些物体是反光。

5.揭题:是啊!科学上我们把这些会自己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光源》。

6.讨论: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光源?7.学生交流,教师播放视频补充。

8.小结:看来,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光源。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给予大量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知光源会发光。

通过与反光物体的对比,让学生感知光源还是会自己发光的。

]二、给光源分类1.出示上述讨论确认的光源图片,试着给光源分类。

2.学生交流不同的分类方法。

3.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能根据光源的不同特征来给它们分类。

像这样,老师也把光源分为了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两类。

4.交流讨论:你知道这些人造光源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吗?通过一段视频(人造光源/灯的发展史)我们来了解一下。

5.生汇报。

6.小结:看来,人造光源也在随着人类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迭代。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在知道光源可以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光源,知道各种光源同中有异。

通过分类活动,也传达给学生在研究庞杂大量物体时,分类往往可以是一个先遣步骤,它可以让我们的研究逐步聚焦。

如分类后,让学生聚焦于人造光源,通过排序活动,了解人造光源在随着人类需求的变化不断更迭;分类后,聚焦于某一人造光源,通过观察研究发现更多光源的特征,也就过度到下一环节。

]三、观察蜡烛与细钢丝的发光过程1.交流回顾:点燃的蜡烛是人造光源的一种。

我们曾经观察过正在发光的蜡烛,还记得是什么样的吗?2.今天这节课,请你们再来观察:1. 发光过程中,蜡烛有哪些变化?2. 思考谁让蜡烛持续发光?3.学生实验后汇报:(1)蜡烛融化、变短(被消耗)(2)消耗氧气4.小结:看来蜡烛发光是需要消耗物质的。

5.师演示并讲解:老师这儿还有一根细钢丝,能想办法让它发光吗?如果给你几节电池和导线呢?这是我们曾经连过的电路,能给你灵感吗?6.生猜测后实验。

7.演示并讨论:课前老师也做了实验,并且拍下了2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8.学生交流:电池越多,细钢丝越亮。

9.比较和蜡烛的发光的共同点。

10.小结: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蜡烛发光的能量来自蜡烛本身,细钢丝发光的能量来自电池。

11.交流讨论:你知道这些物体发光都消耗了哪里的能量吗?12.学生汇报:燃烧的物质的能量、电能、动物吸收营养转化而成的能量、……13.小结:看来,光源发光的过程中都有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光能。

[设计意图:聚焦2个人造光源,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了解光源发光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四、课堂总结全课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对光源的学习,你对光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有没有产生新的疑问?【板书设计】1.光源(1)会自己发光的物体称光源(2)分类自然光源人造光源(3)光源发光需要消耗能量2.《光的传播》教案【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科学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2)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高年段要求。

6.2.2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教材分析】《光的传播》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2课。

学生通过了低年级《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学习,对光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本课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观察、发现、了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和特征。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基于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着光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

第三部分,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

【学情分析】光无疑是每个人所熟悉的,通过低年级《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学习,学生对光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许多人对“光是怎样行进的”缺少理解,儿童尤为如此。

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光现象的过程变化缺乏形象思维,知识积累不足。

教学中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引领学生进入光世界,认知、研究光现象,感悟光对我们生存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3.通过对光在空气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与发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教学重点】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激光笔、透明盒子、线香、火柴、橡皮泥、手电筒、带孔塑料板、纸杯、橡皮筋、蜡烛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快速聚焦,引出话题1.谈话:同学们这些现象你们见过吗?2.提问:这些不同光源发出的光,在传播路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生: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线。

3.揭示课题:是不是直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光的传播。

(板书:光的传播)[设计意图:从不同情境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快速聚焦学习主题。

]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1)“激光打靶”,看见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1.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盒子,在盒子的这一面有个红色的小圆点。

如果以这个圆点为靶心,你能让激光笔发出的光打中靶心吗?学生上台尝试打靶2.刚刚同学们从不同的方向打中了靶心,那你看到激光从发出到靶心这段行进路径了吗?生:没有3.那想不想捕捉到它的行进路径?生:想4.出示材料:线香、火柴。

你想到怎么做了吗?生:用火柴点燃线香,把线香放入盒子中,让盒子中有烟雾。

5.没错,接下来就请大家小组合作,点燃线香,将其平放在盒中;盖紧盖子,待盒中有烟雾,打开激光笔打靶;实验完毕及时整理实验材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