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术中用血的制度与流程

术中用血的制度与流程

术中用血的制度与流程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医务人员应对患者的血液相关情况进行评估,如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等。

2.输血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液检测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输血、输血量以及输血成分的选择。

3.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医生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解释输血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并征得其同意。

二、输血准备
1.准备输血成分:根据医嘱,护士从血库中获取相应的血液制品,如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等。

三、术中输血
1.建立输血通道:护士在患者的静脉或动脉上建立输血通道,采用针刺或置管等方式。

3.交叉配型检查:在输血之前,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交叉配型检查,以确保输血成分与患者的血液相容。

4.输血过程:护士应按照医生的嘱托开始输血,通过输血管道将血液成分缓慢注入患者体内。

同时,护士需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并记录输血的途径、时间、量。

四、术后处理
1.输血结束:当输血完成后,护士应及时停止输血,关闭输血管路,并将其标识为输血已结束。

2.护理观察:护士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并及时记录和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

3.术后护理:术后,医务人员要做好患者护理工作,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出血情况等,并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五、术后评估与记录
1.输血效果评估:医生和护士应对输血的效果进行评估,观察患者的贫血症状、体征变化等,判断输血的有效性。

2.记录与报告:医务人员应将输血过程、血液成分的使用、并发症的发生等详细记录,并及时向有关人员进行报告。

六、血液管理
1.血液保管: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将血液存放在专用的冰箱或储血柜中。

2.血液追踪: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血液追踪系统,确保血液的有效管理和使用,防止血液过期或错误使用等问题的发生。

总结起来,术中用血的制度与流程包括患者评估、输血成分选择、术前准备、输血准备、术中输血、术后处理、术后评估与记录以及血液管理等环节。

这个过程确保了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了恰当的血液支持,减少了包括输血不当和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