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纹样应用
服 饰 图 案 的 起 源
联珠狩猎纹锦(传世实物,
原件现在日本奈良法隆寺)
福州黄昇墓出土的牡丹纹
样
变化多样的八达晕、龟
背纹、锁子纹、万字流 水等
福州黄昇墓出土的海棠花
罗纹
褐色折枝牡丹纹复原图
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的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
一年景花卉绶带及双凤 纹金佩
墓出土联珠大鹿纹锦纹 样
服 饰 图 案 的 起 源
进入明代,明太祖朱元璋限制服饰的颜色,籍此确立品级。明代继元之后,取法周、
汉、唐、宋,服色所尚为红色。官员服色以红色为尊。那时还划定,玄、黄、紫三色 为皇家专用,而仕宦军平易近的服装,均不许用这三种颜色,违者即属触犯法令。
明万历灯笼景刺绣圆补
明早期六品文官鹭鸶纹
缂丝方补
夷传》)、联珠孔雀罗(见《北齐书·祖珽传》)等。从这些锦名可知有一部分纹样是承袭了东汉
的传统的,有一部分则是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结果。再根据各地出土南北朝时期的纺织品实物和敦煌 莫高窟壁画的纹样来看,大凡东汉式的传统纹样,此时画工和工艺技巧都已不及东汉精美,意味着 东汉式动物云气纹已经衰退过时,代之而起的服饰纹样可归纳为如下各种类型: 1.传统的汉式山云动物纹 2.利用圆形、方格、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线组成几何骨骼,在几何骨骼内填充动物或花叶纹 3.圣树纹 4.天王化生纹
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但是,这一时
期的服饰纹样在设计上注意了艺术的 表现,作为一种文化表现来看,表明 人们的审美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个从墓中出土的玉人,是
西周的贵族男子,戴着一顶 方帽,穿着窄袖衣服,可以 看出他的腹前加了一条 「韍」。
东周男子服饰还原图
服 饰 图 案 的 起 源
服 饰 图 案 的 起 源
II.
宝相花纹 : 由盛开的花朵,花的瓣片,含苞欲放的花,花的蓓蕾和叶子等自然素材, 按放射对称的规律重新组合而成的装饰花纹。灵感来自金属珠宝镶嵌的工艺美及多种
花的自然美。
III. 瑞锦纹:由雪花的自然形态加工成多面放射对称的装饰形态,寓“瑞雪兆丰年”的吉
祥含义。
IV.
散点式小簇花、小朵花 : 取花叶的自然形做成对称形小簇花,作散点排立。流行于
花的葵花、簇四金雕,大窠马打毯,雪花毯路、双窠云雁等。器物题材的天下乐(灯笼 锦,是文彦博在成都为谄媚仁宗张贵妃而创制)。人物题材的宜男百花等。穿枝花鸟题 材的真红穿花凤、真红大百花孔雀、青绿瑞草云鹤等。花卉题材的如意牡丹、芙蓉、重 莲、真红樱桃、真红水林檎等。动物题材的狮子、云雁、天马、金鱼、鸂鶒、翔鸾等。 几何纹的龟纹、曲水、回纹、方胜、波纹、柿蒂、枣花等。宋代服饰纹样受画院写生花 鸟画的影响,纹样造型趋向写实,构图严密。
服装图案源自于生活,形成于人们的观念,因而,作为 源于生活和形成于观念的服饰图案,自然也是随着社会的不 断进步发展和人们的观念的改变而不断发展的 ,它是随着社 会的发展的脚步而发展的。
史月
2010113010716
古代较早的服装图案。人类早期树叶遮蔽身体,后来随着狩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获 得比以前多一些的猎物,将毛皮留下用以遮蔽身体。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爱美之心被不 断挖掘,因为皮毛和植物的色、质、纹这些美的要素在不断地激发人的爱美的品质,所以在 远古时代,服装虽然是以功能为主,但在漫长的岁月中,劳动人民的审美能力、爱美之心一 直被培养着。
官阶等级的依据。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
赤舄图.
服 饰 图 案 的 起 源
汉代官吏服饰还原图
出土的汉代服饰
、
服 饰 图 案 的 起 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纹样,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大登高、小登高、大博山、小博山、大明光、 小明光、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龙、小交龙、蒲桃文锦、斑文锦、凤凰锦、朱雀锦、韬文锦、核桃 文锦(见陆刿《邺中记》)、云昆锦、列堞锦、杂珠锦、篆文锦、列明锦(见王子年《拾遗记》)、 如意虎头连壁锦(见《太平御览》卷八一五)、绛地交龙锦、绀地句文锦(见《三国志·魏志·东
服 饰 图 案 的 起 源
清代的服饰是我国服饰发展的顶峰,服饰图案在这时的装饰作用已达到了登峰造 极的程度。如果说历代服饰图案都有一定的发展,都有尚可创造的余地,那么,到 了清代,服饰的装饰纹样就是繁杂堆砌。如果说清代服饰的发展与历代服饰也有不
同的话,那么,在这里所要说的,就是各种服饰配件的完善、图案的繁琐,以及等
(隋)四天王狩纹锦原物
唐草纹
苏州丝绸博物馆复制的唐
代花鸟纹锦
唐代舞女服饰
唐代文官大袖礼服
隋唐襦裙
服 饰 图 案 的 起 源
宋代的服装面料,讲究的以丝织品为主,品种有织锦、花绫、纱、罗、绢、缂丝等。
宋代织锦以成都蜀锦最有名,花纹有组合型几何纹的八搭晕、六搭晕、盘毯等。几何填
映在人们的服饰上。
商代骨笄(传世实物,
回龟纹
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
服 饰 图 案 的 起 源
菱形纹
服 饰 图 案 的 起 源
十二章花纹
到了周代,随着社会的变革,生 产力的发展,纺织业也应运而生,于 是出现了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的刺绣 品。人们用它制作服装,于是出现了 冕服。 并将十二章花纹画或绣与冕服 上。统治阶级将这些图案视为阶级的 划分,使本来是自然的美好的物象蒙
弯对 弓襟 短旋 靴袄 的、 女钓 角墩 袜 裤 、
南宋——绛黄罗镶金广袖袍
宋 · 女 服
服 饰 图 案 的 起 源
装饰纹样要求美与内容吉利的统一,是我国服饰艺术的特色。宋元以来,随着 理学的发展,在装饰艺术领域反映意识形态的倾向性越来越强化,社会的政治伦 理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宗教观念都与装饰纹样的形象结合起来,表现某 种特定的含义,几乎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后来图案界就把它们叫作“吉祥图 案”。吉祥图案利用象征、寓意、比拟、表号、谐意、文字等方法,以表达它的 思想含义。
商代服饰纹样
服 饰 图 案 的 起 源
云雷纹被运用在器皿上
我国的服饰图案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 历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服饰图案据最初
考察表明,有文字记载是商代。那时,奴
隶主身着的是带有雷龟纹的服装。图案的 装饰主要表现在服装的领口、袖口、前襟、 下摆、裤角等边缘处及腰带上;表现形式 主要是规则的回龟纹、菱形纹、云雷纹, 而且是以二方连续构图形式来表现的。其 纹样首先被用于装饰器物 ,但很快就反
级观念在图案上的反映更加森严明确了。
清代在图案的设计上承袭十二章的纹样并将其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十二章纹在衣服 上的分布位置是:左肩为日,右肩为月,,在明代的八吉祥纹样的基础上,集图案 的装饰作用之能事,使之达到了繁纷的程度。
清朝嘉庆皇帝穿用的龙袍,用极其 复杂的缂丝针法织成。龙袍上有十 二章,分别是日、月、星辰、山、 龙、火等十二种纹
了汉代时,已经有了较高的艺术表现力。 另外,随着阴阳、五行文化传统的强化,汉 代时还出现了“五时服色”,是用于迎气时穿用 的:立春日,百官到东郊去迎春,旗帜、冠服皆 用青色;立夏日,百官则到南郊去迎夏,穿用红 色;立秋前十八日,是祭皇帝后土,服制用黄色; 立秋日,百官则到南郊迎秋,穿用白色服装;立 冬日,百官则到北郊迎冬,穿用黑色服装。此外, 汉代还规定了以冠帽种类和印绶和颜色作为区分
作自由散列式或联珠团窠式。 有龟甲、双距、方棋、双胜、盘绦、如意等形式。隋唐时期纹样造型丰腴、主纹突
出,地部疏朗,常用对称构图,色彩鲜丽明快。至五代纹样渐趋写实细腻,如孟蜀时成都蜀锦
有长安竹、天下乐、雕团、宜男、宝界地、方胜、狮团、象眼、八搭韵、铁梗襄荷等,这些花 式名称,宋代继续流行,并对明清时期织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小几何纹、忍冬纹、小朵花纹
服 饰 图 案 的 起 源
服 饰 图 案 的 起 源
隋唐五代时期除官员按制度穿用规定花色的官服之外,一般生活服装流行图案花式丰
富多彩。概括起来,大体有如下各大类:
I.
联珠团窠纹
:纹样基本骨骼为平排连续的圆形组成作用性骨骼,圆周饰联珠作边饰,
圆心饰鸟或兽纹,圆外的空间饰四向放射的宝相纹。这种形式受波斯萨珊王朝(公元 226年至640年)的影响。也可能是当时出口贸易适销的花样。盛行于北朝至唐代中 期。
盛唐。
V.
穿枝花:以波状线结构为基础,将花、花苞、枝叶、藤蔓组合成富丽缠绵的装饰纹样。流行于 唐、宋、明、清。也称唐草纹。
VI.
鸟衔花草纹:多为鸾凤、孔雀、大雁、鹦鹉等禽鸟嘴中含着瑞草、璎珞、同心百结、花枝等,
有的作飞翔式,有的作栖立式。
服 饰 图 案 的 起 源
VII. 狩猎纹: VIII. 几何纹: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纹样是从商周奴隶社会的装饰纹样传统基础上演化而来, 商周时期的装饰纹样造型,强调夸张和变形,结构以几何框架为依据作中轴对称, 将图案严紧地适合在几何框架之内,特别夸张动物的头、角、眼、鼻、口、爪等部 位,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的轮廓线表现出一种整体划一,严峻狞厉的美学风貌, 象征着奴隶主阶级政权的威严和神秘,这是奴隶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时代 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社会思潮的活跃,装饰艺术风格也由传统的 封闭转向开放式,造型由变形走向写实,轮廓结构由直线主调走向自由曲线主调, 艺术格调由静止凝重走向活泼生动。但商周时期的矩形、三角形几何骨骼和对称手
法,春秋战国时期仍继续运用,不过不受几何骨骼的拘束,往往把这些几何骨骼作
为统一布局的依据,但并不作为“作用性骨骼”。即图案纹样可以根据创作意图超 越几何框架的边界,灵活处理。
另外,宋代统治者为了维持尊卑贵贱的品级关系和长上庄严的目的,在服饰上也有严 酷的品级之分。仁宗即位后,以“简单躬行”,并于年夜圣三年(1025)饬令:“在京士庶 不得衣黑褐地白花衣服并蓝、黄、紫地撮晕花腔,妇女不得将白色、褐色毛段并淡褐色 匹帛制造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