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饲草料加工储备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xxxxxxxx公司二0一五年四月第一章总论第一节项目概要一、项目名称海西州饲草料加工储备基地建设项目二、建设单位xxxxxxxx公司项目法人:xxx三、项目协作单位海西州草原工作站四、项目建设地点德令哈市尕海镇五、建设范围、规模及内容修建6500平方米的贮草棚、1200平方米颗粒饲料加工车间和1600平方米精饲料仓库;机械库房及办公用房800 平方米;整治饲草种植耕地5000亩,联动合作社、散种户种植牧草打15000亩;购置牧草收割机2台、打捆机2台、包膜机2台、大型拖拉机2台;购买及安装年生产能力1000吨的颗粒饲料加工机械2套;新建机井三眼;修建灌溉干渠1.5公里、支渠2.4公里、毛渠12公里。
六、建设投资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1668.51万元。
其中:贮草棚、饲料加工车间土建工程总投资额1246万元;农田整治工程总投资额106万元;设备购置总投资额120.91万元;电力设施45.6万元;流动资金150万元。
七、建设期限建设期一年。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的依据1、《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9号;3、《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4、《青海省扶贫规划》;5、《青海省设施畜牧业建设规划》;6、《海西州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7、《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行业标准、规范》;9、《海西州畜牧业防灾基地建设总体规划》;第二章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节项目背景海西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地势平坦,土地宽阔,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开发前景巨大,为名副其实的聚宝盆,肩负着推进青海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任,被省政府确定为循环经济区,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和期待。
探索循环经济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海西州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历史使命。
作为重要基础产业之一的畜牧业,如何更快更好发展,良好支撑循环经济发展大局,既是难得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
海西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属内陆高原,四面环山,大洋暖湿气流难以进入,形成独特干燥型气候生态区,气候高寒、干旱,植被覆盖度低,群落组成简单,致使牧草生长期短,产量低,平均亩产50-100公斤,草地生态环境脆弱。
每逢冬春季节,以干旱、风雪为主的灾害十分频繁。
现有天然草地面积1.44亿亩,占全州总土地面积的31.9%,可利用草地面积1.06亿亩,占草地面积的73.61%。
草场普遍存在退化现象,据调查:牲畜存栏截止2013年底达到260万头(只),超载30万只羊单位。
多年来,由于全州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方式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基本处于自然游牧、靠天养畜、分散经营的局面。
再加上草地资源季节分布和利用的不平衡性,牲畜长期处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之中,致使我州草地畜牧业发展非常缓慢。
每逢遭受雪灾,受灾地区牲畜死亡惨重,牧民生活陷入绝境,因灾致贫或返贫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着海西州畜牧业生产和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牧民群众的增收和畜牧业增效。
多年经验和实践证明,饲草问题是海西州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有效地解决饲草问题,不仅可以提高草地畜牧业的生产潜力,同时也可减轻草原压力,保护脆弱的草原生态,是破解畜牧裹足的基础性措施。
因此提出人工种草项目,是xxxxxxxx公司今后发展的方向,走集约化现代畜牧业之路,建设规模化饲草基地,进而带动并加快全州草产业发展步伐,使草地畜牧业生产逐步摆脱小灾小减产、大灾大减产的靠天养畜的落后局面,增强全州草地畜牧业发展后劲,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草地畜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持续、稳定发展。
使日益突出的草畜矛盾逐步得到缓解,减轻天然草地的放牧压力,改善草地生态环境,实现草地畜牧业生产与草地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社会经济的繁荣富强。
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家大力提倡休牧育草,我国养殖业已告别传统的放养模式,农业结构调整又以加大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为目标。
而养殖业的主要制约——饲草短缺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草场沙化,载畜量过大导致的环境恶化,迫使我州乃至更大范围实行禁牧,以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
禁牧虽然是改善生态环境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但成批牛羊陆续离开天然草场走进圈舍,饲草补给问题已成为当前困扰政府和农户的头号难题。
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归根到底要解决草原畜牧业中牛、羊的饲料问题,使牛、羊饲料生产多样化。
采用人工种植、规模经营方式,建设饲草料基地即人工饲草栽培、加工、储备,可成倍提高单位面积草产量,是深度开发畜牧资源、保护草地生态、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的重要措施,在对海西畜牧业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循环经济区建设需要和社会发展目标,州政府决定大力发展饲草料基地建设,有效破解气候多变下畜牧产出的灾害性波动,降低草原畜牧业对天然牧草的过度依赖,促进海西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地增长。
人工饲草种植是草地经营的高级阶段,是集约化畜牧业的基本构成,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农业领域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体现。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目前海西地区年均生产饲草20万吨(青干草)左右,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农区牲畜对饲草的需求、牧区冬春季牲畜的补饲以及抗灾保畜所需饲草。
因此,在海西经济快速发展、国家政策积极倾斜的良好背景下,积极推进饲草料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显得十分迫切。
二、抗灾保畜的需要海西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自然条件差,生态系统具有先天脆弱性。
海拔高,干旱少雨;草场沙化、退化严重,沙生植被遭破坏;少林多风沙;干旱、风沙、霜冻、雪灾、洪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加之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致使农牧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生态环境条件差是农牧业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阻碍了农牧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严重制约着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人工种草、储备饲草料、关键期补饲是解决畜群死亡问题的有效措施,其中秸秆颗粒饲料是最佳的救灾饲料。
颗粒饲料本身具有便于运输的特点,对抗灾的饲料补给十分有利,利用人工种植的植物产品所生产的颗粒饲料适宜牛羊等反刍动物食用,可作为抗灾自救的基础物质向草原和缺少草饲料的地区快速投放,以满足畜牧业发展及抗灾保畜的需要。
三、提高农牧民收入的需要草地畜牧业是项目区的支柱产业,牧业收入是项目区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差,生产效率低、效益差,加之草场资源日趋退化,草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产业化程度低,适应市场能力弱,严重影响广大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要稳定发展畜牧业,必须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水平,才能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增加肉、毛、奶的产量,实现畜牧业增产、牧民增收。
而发展饲草料产业,稳定饲料供给,消除灾变隐患,可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发展养殖业和种草业的积极性,真正使畜牧业作为当地农牧民增收的经济支柱。
因此,在项目区全面实施人工种草、精饲料加工基地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节建设的可行性一、国家政策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西部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今后一段时期内,青海的畜牧业发展中,将改善生态环境,加大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改良草场、减缓沙化和水土流失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这是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和根本出路。
《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了青海省草地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生态农业的方向。
因此,国家政策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保障。
二、地方领导高度重视,农牧民建设积极性高项目区广大农牧民群众经过牧区开发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畜用暖棚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在畜用暖棚、草地围栏、定居点、草地灭鼠、人工草地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本项目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由于项目区草地退化、沙化、荒漠化迅速蔓延,草地生产能力下降,使项目区群众亲身感受到了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深深体会到保护草地、保护草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当地牧民建设草地、保护草地的积极性,群众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对本项目的实施十分有利。
三、项目区交通便利,建设条件较好109、315国道,青藏铁路横贯全境,德令哈市到县市、市区到各乡镇均有公路相通,各乡村都能通车,邮电通讯也比较发达,各乡基本通电。
1995年已完成草场承包到户工作。
项目区主要为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农牧结合资源互补,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该项目厂址选在德令哈市尕海镇,项目与青藏铁路为邻,南北公路相临,交通便利。
弃耕地、沙化地等能够种草的土地资源充足,加上现有的牧草散种户,具有项目建设的优越条件。
第三章项目区基本概况第一节地理位置与区域范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以柴达木盆地为中心,由不连续的两块地貌组成。
主体部分是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所环抱的柴达木盆地组成。
项目区地处柴达木盆地东部,德令哈市城东南12公里的尕海镇,与青藏铁路为邻,青新公路相望,地理位置为北纬N 37°19′54″E 96°45′13.6″第二节自然条件一、地形地貌项目区海拔在2869米,是州内绿洲农业的集中分布区和我纯畜牧业地区结合部。
随海拔的降低,发育呈干燥剥蚀山地貌→洪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湖沉积地貌。
地貌类型复杂,垂直分布明显。
二、土壤与植被项目周围土壤为棕钙土项目区所在地德令哈市草地总面积2244.84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1655.77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74%。
草地类型主要有高寒荒漠类、温性荒漠草原类、高寒草原类、高寒草甸类和山地荒漠类等几类。
高寒草原类草场面积197.2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2%。
该类草场以寒旱生丛生禾草紫花针茅为优势种,群落结构简单,平均亩产鲜草70.04公斤;温性荒漠类草场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南部山地阴坡下部及怀头他拉山前缓坡带等,此类草场面积641.5万亩,占全州可利用草场的38.7%。
植被覆盖度10—40%,平均亩产鲜草102.24公斤,为绵羊、山羊、骆驼的四季牧场。
高寒草甸类草场广泛分布于冷湿的山地和高原面上,面积191万亩,占可利用面积的35.63%,平均亩产鲜草89.85公斤。
高寒荒漠类草原1127万亩,亩产鲜草量86公斤。
其它类草场共有88.14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3%;三、水资源德令哈市年平均降水量186.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2204.2毫米。
主要河流有巴音河、白水河、巴勒更河,年平均流量1—10.15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3.65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