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举报答复模板
(一)以法定期限受理并书面回复申诉举报人
答复意见:依据《产品质量申诉处理办法》第六条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产品质量申诉后七日内作出处理、移送处理或者不予处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诉人。
我局疑问:通过何种方式告知举报人?电话告知还是书面告知?有无法律依据?
我局作法:因我省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规定是五日内回复,我们现在都是在五日内回复,并且这个五日的起点是第一个接受到申诉举报信的部门(比如一般职业人都会向省、市一级的12365平台进行申诉举报,平台再接转到各个县区局处理,这个5日就是12365平台收到的时间,而不是本局收到的时间),回复一律以挂号信函发出,并且能够查询到投邮情况,如果用电话,那你就等着被复议好了,职业人为了钱肯定会否认接到你电话的。
(二)依法立案查处并奖励申诉举报人
答复意见:依据《辽宁省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规定的[奖励范围]、[举报条件]、[奖励级别]、[奖励标准]、[奖励程序]进行。
我局作法:同样处理,同时有些地方规定申诉案件不适用举报奖励。
(三)依法责令被申诉举报人退回申诉举报人货款并赔十倍偿货款
答复意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
建议举报人直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协商相关赔偿事宜。
我局作法:见下条
(四)责令被申诉举报人赔偿举报人因此产生的交通费、邮寄费、录影费、打印费、误工费、精神损失费
答复意见:此要求不在我局法定职责权限之内,无法支持解决。
我局作法:此条和上一条是申诉人的具体申诉请求,一般这个数字都是以12365形式出现
对这些我们不要直接答复他支持还是不支持,否则你就给他留下借口说你违法乱作为,因为你没有法律依据驳回他的申诉要求,而且食品安全法也有明确十倍赔偿的规定,你在没调查的情况下就否定他的请求,被他一看就是个菜鸟,吃定你了。
我们的做法是采用调解方式处理,让企业来回复他的要求。
(五)责令被举报人召回所有不合格产品
答复意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
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
食品生产者认为应当召回的,应当立即召回。
食品生产者应当对召回的食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并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县级以上质量监督部门报告。
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条规定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
”由企业自行履行产品召回程序,拒不召回的,由我局责令其召回;超市销售不合格产品涉嫌召回的,属于流通环节活动,建议到相关职能部门咨询相关规定。
我局作法:这条分2种类型处理。
一种是不符合法定召回条件的,直接回复他不符合召回。
另一种就比较麻烦了,如果生产企业的产品确实是违反了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召回的,在如何回复上就要费心思了。
你的回复肯定是有问题的,你说企业是召回责任主体,企业不召回你才责令。
那好,他等2个月后复议你,说企业没有召回,你也没有责令企业召回,理由很充分,他手上购买的企业
产品一直没有人和他联系召回事情,也没有人通知他这件事。
这时候你怎么应对??
那如果回复他企业已经开始召回了,你有货可以退给企业,那你也会有漏洞。
首先那召回的流程可不是一般的复杂,你看下总局的规章就知道了,分几个等级,有具体时间要求,很容易做不到这些,这时候职业人也会等2个月,然后申请政务公开,要求公开企业召回报告等信息,你有这些报告吗?你能做到报告都一项不少吗?
我们现在采取的是一种模糊作法,通知职业人生产企业现在回收售出的产品,你可以与企业联系退货。
这样一是不启动召回,二是如果对方复议说我们没有责令企业召回,我们拿出总局规章,规章上说责令召回是国家总局才有的权限,我们无权责令。
(六)以法定期限组织便民调解
答复意见:按照《产品质量申诉处理办法》(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令第51号)第七条规定:“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对无需追究刑事、行政责任的产品质量申诉,应当根据申诉人或者被申诉人的请求,采用产品质量争议调解方式予以处理。
”
鉴于该公司存在的违法行为,需要追究相应行政责任,故你所提的调解要求不符合法律规定,不予支持。
我局作法:如果这样回复,职业人要笑死了,2个月后复议准时到达,他都可以看到钞票在向他微笑了。
有这种理解的人我估计在我们系统不在少数(鄙人也在其列),这是因为条文的歧义造成的,总局也意识到这点,修订版的办法中就做了很好的过渡和衔接。
对这种要求,直接一点,满足他。
不管追究不追究刑事、行政责任,不管他提出什么赔偿、补偿、损失要求,直接通知他受理,现在不是政府也有要求行政调解、行政指导解决社会矛盾的嘛,做个案例、材料,都不用费神造假了。
同时要注意这里有一个“陷阱”,便民调解,一是要调解,二是要便民,知道这是什么目的吗?我们以前的调解方式,发文书给当事人,要求几月几日某点某分到本局本办公室进行三方调解,有时还不忘记带上一句:逾期不到的,视为放弃本次调解请求。
这样发的同仁吗,有没有??
那他现在的便民,就是针对这种情况的,因为职业人都不敢露面的,这也是他们为什么多是选择复议而不是诉讼的原因。
诉讼了你作为原告不出庭,法院2次合法传唤后直接按撤诉处理了,复议可没这么好的规定了(强烈建议修改行政复议法增加此项规定!!!)。
那么他现在要求“便民调解”就有后手了,你发文书通知定点进场,他肯定不来,我们则信心满满一纸终止调解通知书发出,此事顺利完结。
当真完结了吗?当真!果然完结了吗?果然!,OK,马上复议到达。
复议理由是你没有
采取“便民”的方式进行调解,“为什么一定要到你们局去调解,你们不能方便当事人,到我这些来调解吗?”,行政不作为!漠视申诉人权益!违背法律精神!大帽子一顶顶给你戴上。
何解??
我局作法:首先文书肯定要寄的,但多余的话就不能写了,调解当天他不来,不要怕麻烦,电话联系他(每次打电话都要录音,没有录音的或者录音不清楚的就当这次通知不存在),在电话里再调解一次,谈不扰才可以终止。
终止时不忘善意提醒“你和企业的纠纷可以通知民事诉讼途径解决”,这样便民总不会错了吧?
(七)书面告知举报人调解、调查处理进展情况、最终处理结果
我局疑问:我局有无书面告知的义务及法律依据?如何告知?
我局作法:按照政务公开规定,过程性的信息不在公开范围,但作为结果的处理结果一定要告知,否则又是复议,说你行政不行为,说总局办案程序规定3个月要结案,他都等4个月了你的结果还没告诉他,效率低下,吃饭不干事。
告知当然是书面形式。
最后一点,也是最后的稻草,就是我们确实有短处被职业人抓住不放了,破财消灾吧,要企业出点,平息此事,一般行情在500-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