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教学中常见情境创设方式

化学教学中常见情境创设方式

浅谈化学教学中常见的情境创设方式
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实施化学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位。

所以,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化学实验、问题、科学史实、现代化教学媒体等创设特定的语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自主地探究事物的整体结构、性质、作用,分析理解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从而形成新知识,新观点,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

创设教学情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创设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要考虑自己的教学风格,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以期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常见的情境创设方式。

一、用实验创设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因此充分发挥化学的优势,巧妙设计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觉进行认知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讲第一课《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为学生设计几个趣味实验。

上课伊始,我说“我给大家变个魔术。

”学生马上精神放松,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实验:把棉手帕放入用酒精与水等体积配成的溶液里浸透,然后
轻挤,用两支坩埚钳分别夹住手帕两角,放在火上点燃,等火焰减小时迅速摇动手帕,使火焰熄灭,这时会发现手帕依旧完好如初。

学生看了几个魔术表演后,学习的热情一下子达到了极点,这时我说“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

”至此学生初步认识化学很好玩,随之我又介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讲解我国化学的过去与现在,以此鼓励同学们发奋图强,将来为我国的化学事业贡献力量。

又如在探究学习溶液时,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取几支试管,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加入2ml水,把泥土、食盐、蔗糖、食用油分别放入试管,引导学生观察清楚上述物质放入水中开始时、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从而真切观察到三种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特征,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对三类混合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更深的印象。

二、用化学问题创设情境
良好的问题,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兴趣,以问题为载体创设学习契机,点燃学生思维的激情。

在讲分子、原子这一课时,首先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能够闻到远处的花香?温度计为什么能测定温度?你能够提出更多问题吗?然后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出问题。

最后我说:“同学们提出很多问题,其中很多答案在本节探究课中找到,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妙吧!”这样从生活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二氧化碳制取”这一课开始时,老师问:“在上堂课的学习
中,我们接触了二氧化碳的性质,那么在实验室如何制取它呢?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一样吗?”这时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制法。

并思考是否可以用这套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

然后老师投影:复习氧气的制法。

这样设计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巩固旧知识,通过比较、讨论,为下一步总结制取气体的思路与途径做好准备,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用社会实践创设情境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用丰富的素材,使学生爆发思维的火花。

在学习酸碱指示剂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从花瓣或果皮的天然色素中制作指示剂,观察它们遇酸、碱时的颜色变化并做好记录。

再如学习溶质质量分数时,取两个洁净透明水杯a和b,a中加1
小勺蔗糖与10克水,b中加2小勺蔗糖与10克水,振荡至完全溶解,制成两份溶液。

请两位同学品尝这两份溶液,提问哪杯更甜?为什么?这些提问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又是经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得出的概念,其效果比直接告诉学生要好得多。

四、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创设情境
现代化教学媒体能把生动的图像、清晰的文字与优美的声音集成在屏幕上,将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呈现出来,能在屏幕上实现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增加其效果。

如在讲“原子概念”时,为突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难点时,利用计算机模拟水分子的分解过程,清楚看到氧原子与氢原子的分离:两个氧原子形成一个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跑出;两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氢分子,聚集成氢气跑出。

通过生动、直观图像把难点化解,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掌握。

五、用化学史实、小故事、谜语等有趣的话题创设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有趣的话题,将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让学生开阔视野,发挥联想,启发思维,陶冶情操,提高教学效率。

在讲“酸碱盐的正确使用”时可以讲述三国演义的故事:诸葛亮四擒四放孟获后,孟获逃到秃龙洞,秃龙大王要用四个有毒的泉水来消灭汉军。

四泉中有一个是哑泉,如人喝了该泉水则不能说话,不过几天便死亡。

不久,汉军数百名士兵探路来到哑泉边,因口渴喝了泉水,回到营寨,军士们渐渐腹痛起来,而且越来越厉害,欲言无声,又无法治疗,不知如何是好?幸亏遇一位老人指点,众军士喝了安乐泉的水,随即便能言语,这一直是个谜。

直到现在,人们才解开这个谜,原来是哑泉的水含有大量的硫酸铜,它是一种有毒物质,人喝了造成中毒:说话不清,呕吐腹泻,痉挛而死。

而安乐泉的水含有较多的碱,能跟硫酸铜发生化学反应,使硫酸铜转化成难溶性的氢氧化铜,从而起到解毒的作用。

引人入胜的故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深了学生对盐类概念的理解,解决了这节
课的难点。

又如学习溶液的结晶时,讲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藏着食盐怎样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为本节课的引入打下了基础。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多种多样,它是一个灵活的、复杂的、多样的工程。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赵宁主编.《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初中化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2]吴俊明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作者单位:江苏沛县闫集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