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启示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启示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启示摘要我国虽然位列大国之中,却仍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差距,一直是我国在迈向更强之路上,一个难以跨越的障碍。

虽然身为社会主义国家,但经济的发展却没有这种政治界限之分,我国的经济改革之路正是在邓小平等一代领导人在国外多方考察之下,走出来的。

今天我们将再次回望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去寻找和发现新的启示。

【关键词】:罗斯福新政马歇尔计划欧盟经济一体化08年爆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金融危机对我们来说并不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件。

虽然我们国家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截至2008年6月,中国所持有的美国股票数额从2007年6月的290亿美元激增至995亿美元,截至2008年6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证券类资产首次突破1.205万亿美元。

在2008年我国国民拥有约2万亿美元;总量位居世界第一,这2万亿元的外汇储备中拥有7000亿元表现为美国的国债的最大持有者,在世界金融危机的作用下,美国国债的收益率节节下降,使我国外汇资产出现巨大的安全隐患,同时美元的急剧贬值,使我国通过贸易顺序差积累起来的财富迅速蒸发。

而这些财富却是由我国底层劳动任命所积累起来的血汗钱,而且还导致了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现象。

而这些钱足以解决我国现在人民的就医难,贫困儿童上学难问题中的任何一项。

由此我国在经济发展之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回首过往的路,才能走的更远。

因此研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之路,还是很有意义的。

在这条道路上,罗斯福新政,马歇尔计划,欧盟经济一体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罗斯福新政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在此之前的1929 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

”但是,1929年10月24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由5000多亿美元的顶巅跌入深渊,使5000多亿美元的资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

86000 家企业破产,5500 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 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 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 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 年。

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资本家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这种局面下罗斯福开始就任美国总统。

面对这些不利的局面,罗斯福开始颁布并实施一系列新政,历史上将这些新政统称为罗斯福新政,随着这一系列新政的实施不仅缓解了当时的危机,而且对美国社会甚至国际社会都产生了一系列深远影响:首先,由于经济的恢复,美国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

其次,作为应对危机的手段,罗斯福一改以往中央政府对经济发展“自由放任”的政策,开始实行国家干预,并且这种干预通过国会以新的立法形式诉诸于美国经济生活,这是前所未有的。

罗斯福时期,总统权力达到顶峰,而联邦政府的权威也得到了加强。

再次,罗斯福解救国家经济危机的方法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之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由此延长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寿命,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最后,“新政”的一些附带措施产生了对今天意义深远的影响。

如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同时是美国连续几年空前严重的风灾、沙尘暴和干旱,在“新政”期间,国会通过了“土地保持和国内拨款法”,政府共派出250万青年参加“民间资源保护队”,还出资购买了大片森林和风景区建立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等。

再如“新政”促进美国思想活跃和学术文艺的繁荣。

在整个“新政”期间,美国政府资助了大批艺术家、作家和戏剧家,使他们一方面能够摆脱经济困难,进行独立创作,另一方面又受政府委托将艺术带到了学校和民间。

罗斯福内阁更是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新政”的方方面面都有他们的参与,“思想库”一词由此而来。

2.马歇尔计划在战争结束六年后,大半个欧洲依然难以从数百万人的死伤中平复。

战火遍及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所涉及的地域面积远大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持续的轰炸使绝大多数大城市遭到了严重破坏,特别是它们的工业生产。

欧洲大陆上的许多著名城市,例如华沙和柏林,已成为一片废墟。

而其它城市,如伦敦与鹿特丹,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这些地区与经济生产相关的建筑大多化为一片瓦砾,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虽然外援使1944年的荷兰饥荒有所缓解,但战争对农业的破坏还是导致了欧洲大陆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面积的饥饿,而1946-1947年欧洲西北部罕见的寒冬又使这一情况进一步恶化。

所受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交通运输设施,战争中铁路、桥梁以及道路都成为了对方空袭的目标,而进行运输的商船也常常被击沉。

西欧的中小城镇和村庄所受的毁坏程度基本上较轻,但交通运输的破坏还是使这些地区的经济与外界的联系几近断绝。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耗费大量财力,而此时大多数陷入战争的国家的国库已被消耗殆尽了。

一战后的欧洲经济也遭受了较大的破坏,大衰退一直持续到了1920年代,还造成了经济的不稳定和全球性的经济低迷。

此时的美国虽然正经历孤立主义的苏醒,却还是试图促进欧洲经济的增长,特别是通过与美国几家主要银行的伙伴关系。

当德国无法偿还他们的赔款时,美国通过大大增加对他们贷款数额进行了干预,这笔债务直到1941年双方正式交战为止都还没有偿还完毕。

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复兴计划,它成功地挽救了西欧濒于崩溃的经济,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中最成功的例子之一.美国实施这一计划不仅是为了西欧的经济复兴和美国的经济利益,而且还希望借助欧洲的经济复兴来遏制苏联,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与一般的经济援助计划相比,马歇尔计划首次提出了"欧洲一体化"的观念,为西欧的经济复兴指明了方向.西欧各国在马歇尔计划的促进下建立了一系列经济合作机构,为此后的西欧统一进程奠定了基础。

3.欧盟经济一体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和法国等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被削弱,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战败,而美国却在战争中受益,成为战后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为了应对战后西欧的这种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维护欧洲自身利益的同时摆脱美国这一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威胁,恢复进而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及影响,欧洲各国只有依靠集团性力量的发挥,进而联合起来发展,并且通过一个共同体来与美国相抗衡,增强对外竞争力。

因此,当一体化确实给各成员国带来实际利益后,各成员国政府和人民坚定了走一体化道路的信心,使一体化进程获得了新的动力。

实际利益的表现就是经济一体化组织给成员国带来的直接的经济利益。

首先是规模经济的发展。

由于不完全的市场结构,生产要素占有优势的企业就会借助经济的一体化而进一步扩大规模,追求规模经济进而达到自然垄断的目的。

其次,经济一体化使得经济的结构的到优化。

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降低,进而使得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加强,市场结构得以改善。

如果各国产品之间的替代性较强。

一体化初期可能是相似商品的大量流通。

但是很快,质优价廉的产品就会突出,由此就会引发经济主体之间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消费者会获得质优价廉的产品以及新的开发产品。

这不仅有利于组织内部效益的扩大,而且有利于提高一体化区域对外的竞争力。

如果各国之间产品的互补性强,那么产品的差异较大,产品之间的贸易要求更加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它有助于相应产品和其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扩散,进而强化了区域内部的产业竞争优势。

同时,消费市场不断的到充实,消费者所希望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产品的增加刺激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进一步反馈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和发展。

总体上,欧盟经济一体化是欧洲不断联合的基础。

自从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以来,欧洲近60年的发展正是由于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而进行的。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欧盟作为重要的一极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日益突出。

虽然2008年年末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及此后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暴露了欧盟在经济联盟层面的体制和机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欧盟及其各成员国深刻认识到了问题并加以改进,使得各种问题也成为推动欧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发展的动力。

在一系列动因的推动下,欧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不断相互促进,它对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欧盟以其高程度广范围的经济一体化模式,在区域集团化趋势中起到了领先的示范作用。

在这些不凡的经济手段后更有着诸多著名的经济思想作指导。

1.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观点上。

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同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

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

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到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

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对于中国而言, 凯恩斯主义除了在表面上看似能对经济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之外,更为深层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让政府获得更多和更广泛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政府职能过于宽泛,政企不分,一些官员习惯以追求政绩为目标。

一些地方政府把扩大内需搞成简单的总量扩张,不加控制地实行货币和财政双扩张政策,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通过大量投入来求得GDP的增长。

继而产生泡沫经济,地方政府再逼迫银行贷款,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

于是地方政府最大的治病本领似乎便是不停地投资。

凯恩斯主义关心的是短期问题,不关心长期问题。

近些年人们议论这些年市场经济改革发展步履艰难,问题出在哪里?就在于凯恩斯的理论占据了中国经济学的主流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