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课程作业表
注:研究生应认真填写课程作业表,及时将作业报送给任课教师。
报送时间最迟不得超过新学期开学后第二周。
任课教师在新学期第三周前将作业判分签名后,将作业原件报院研究生办公室存档。
有特殊情况须申明理由,并报研究生院同意后,最迟不得超过第四周。
逾期不报或以后追加成绩的概不予以承认,有关学生也不能参加本年度的所有评先评优活动。
谈《罗拉快跑》中的后现代主义
摘要:《罗拉快跑》是由德国导演汤姆·蒂克威编导及配乐的一部非常前卫的、实验性很强的影片,它通过女主角罗拉在戏剧化的情节中不停地奔跑,诠释着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理念,是一部很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关键词:罗拉快跑;后现代主义;风格;
由“德国的卢贝松”之称的新锐导演汤姆·蒂克威编导及配乐的影片《罗拉快跑》是一部非常前卫的、实验性很强的影片,同时也是一部很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此片凭借着独特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以及产生的效果,被誉为德国有史以来最棒的电影。
这个革命性的电影叙事,正是反映着后现代主义精神的电影叙事。
本文就结合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从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对《罗拉快跑》的叙事风格进行分析。
影片《罗拉快跑》的内容很简单:在德国柏林,黑社会打手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告诉罗拉自己丢了10万马克。
20分钟后,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
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借钱,去拯救她的恋人。
电影表现了罗拉奔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
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抢到钱。
曼尼被急救车撞死;第三次奔跑: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
罗拉、曼尼成为富人。
《罗拉快跑》这部电影,其快速简捷的节奏、紧张急促的音乐、强烈直接的视觉效果,使这部电影具有了传统的经典和现代文本中所罕见的一连串形式快感,同时,这部具有娱乐色彩与叙事智慧的德国电影又借鉴了电脑游戏运行方式和操作技巧,在镜头处理和段落剪辑上也具有了电脑
游戏的节奏感、全知视点和主观视点的交叉,在主题表现上,影片中解构化的情节、奇观性的细节、疏离后的价值及其反秩序的倾向性使《罗拉快跑》在表达人文内涵上具有典型的后现代文化特质,在表层上,影片消解了时空的意义,否定了爱情和死亡的价值,但在深层次上,影片在游戏化的叙事风格和荒诞、怪异的情节段落拼贴中,罗拉与时间赛跑,主动接受命运的挑战,所要传递的依旧是对个人努力拚搏永不放弃的肯定和歌颂。
一、叙事结构:三个时空、三种结局
影片在总体结构上,同一个故事,不同的细节,不同的发展,不同的结局,故事在这儿裂变为三个时空,同时也产生了三种结局……导演通过这三种戏剧化的情节的设置,通过罗拉的不停奔跑,来说明时间是一个可以被任意挤压和延宕的概念,通过三个相同时空相同情境下的微小差别以及最终带来的不同结果的展示,传递新的思想。
这种对统一、普遍的模式的放弃,呈现出一种分裂式的结构特征,给人一种碎片式拼贴的感觉,并凸显了影片传达出的后现代特质。
在这种平面奇观下,命运完全无常了,对社会、心理危机的焦灼与疏离反而离人远去,被感官上的愉悦取代。
这或许才是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而这是传统结构所无法企及的。
罗拉在有限的时间内一路狂奔,在奔跑中她不断地与路人相撞,每一个瞬间都蕴含着不同的命运,镜头用快速定格跳切的手法,把一幅幅不同的画格组接在一起,让观众看到了一系列时间碎片中的人的命运,时间碎片中有不测,但又有很多凑巧的机缘。
影片在面对这种生存的、抑或叙事的困境中选择了一条颇为荒诞的出路,时光一次次回流,罗拉一次次奔跑,这样一来,时间、现实的概念被消解了,叙事完全进入了电影自身的假定性当中,电影叙事由此传达出一个信念: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问题应该得
到更好的解决。
二、奔跑作为一种修辞:时间、自身的迷惑
《罗拉快跑》中奔跑着的罗拉形象就是影片中动的核心与元素。
影片中罗拉无数次地开始奔跑,叙事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循环。
这反复的大量的半数以上的奔跑镜头让人感觉它不再是叙事的动作元素,而成为一种人物状态的修辞:表达的正是对时间的迷惑,以及对自身存在的疑惑。
在《罗拉快跑》中,同一时间被割裂成破碎的时间点,生命因此而获得重塑的可能性和重新被讲述的起点方式。
在无限可能的时间中,可以获得无限可能的空间方式。
接下来是一组人物出场镜头,在抽格的行走着的人群中,每一个在故事中将要被提及的人物都被剪接定格,同时画外音响起。
在《罗拉快跑》中,导演试图在影像的革新之外对于世界存在形式和人类命运的荒诞化、碎片化以及之后的历史性问题进行思考,这是一种后现代的思考。
罗拉在得知男友丢钱后,其紧张的心情同样是通过适当的视觉效果表现出来,大量的人物相片一张张飞快变换着,分明是在模拟罗拉思索向谁可以借到钱的思维过程,从中我们感受到了人物紧张焦虑的情绪。
同时,影片也用了比较夸张的手法来强调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个人的信念和努力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
如罗拉的尖叫声可以将玻璃震碎,罗拉在急救车上握住梅耶叔叔的手奇迹般地拯救了他的生命。
最突出的是在博彩中心的一幕,完全是“精神无敌”的精彩表现。
赌盘象征着不知的莫测命运,而罗拉则凭借其发自内心的最虔诚最热烈的祈祷和从全身爆发出的巨大意念力,使无法控制的滚珠顺应她的期望两次稳稳落在她押下的数字上,自此,生命和爱情获得新生,人的价值得到证实和体现,命运被人所掌握,结局
由人来决定了。
三、“大杂烩式”的叙事手法
在《罗拉快跑》中,导演运用了多种手段,使画面变得不同。
黑白与彩色、高速摄影、快慢镜头、三维动画、电脑游戏、M TV、以及录象带等等,全都巧妙的组合拼贴到一起,体现了一个后现代突出的文体特征-- “大杂烩”,也就是混合了各种文化因素与艺术手段。
比如,罗拉三次奔跑时所遇到的其他人物的命运都完全不同。
这些人物的命运每次都以拍照式的漫画形式表现出来。
导演试图以这种影像革新的手法表现世界存在形式以及人类命运的荒诞化、碎片化、零散化,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类的命运在这个世界中的偶然性与不可把握。
此外,在镜头的运用上,影片一改传统电影慎用闪回镜头的做法,在开头的一段中运用了大量看似随意义适时的闪回(以黑白与彩色区别),这些镜头乍看像电视新闻中的插画面,实则也还是为了叙事(主要交代曼尼丢钱与罗拉快跑的原因),为了补充或丰富叙事手段。
而与闪回镜头相较,影片中剪接定格照片这一方法更有其独创性,如罗拉扔了电话,她的头迅速摇摆,摄影机镜头旋转拍摄,随之摇晃不停,令人眩晕。
这一流畅的镜头与罗拉所想到的人的照片组接,而后照片迅速定格在父亲的照片上,反映了人物的思维过程和心情:冷静和条分缕析的同时焦急不安。
影片用视听形式的随意切换和杂糅及叙事方式上的奇想,来展示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
四、游戏:快感、意韵
《罗拉快跑》充满了动感和参与感,就像是一部罗拉闯关的电脑游戏。
影片一开始也就告诉大家这是一个90 分钟的游戏。
女主人公在电影中“重
生”了两次,感觉很像R PG 游戏中的存盘、取盘,这一切给人以游戏快感的同时,又有一种深层的意韵蕴涵其中,这也是它的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
电影中,罗拉的人物造型是卡通化的:绿裤子、蓝上衣、红头发。
特征突出,色彩鲜艳,对比鲜明,如同电影中的卡通人物,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刺激。
影片在相当程度上借鉴了电脑游戏中的人物、场景设计和游戏规则,如罗拉三次下楼都在一瞬间变成了动画人物,场景也成了动画场景,这种视听混拼形成的目不暇接、耳不暇听的荒诞感快感,这种随意切换和杂糅及叙事方式上的奇想,使影片逻辑的可能与现实的失真被平面化,形成了零散化的后现代叙事方式拼贴成观念错位的情节游戏,营造出一种视觉奇效和平面快感。
在电脑游戏中,玩家自然如同“全知的上帝”控制着整场游戏,并是参与游戏发展情节的“主人公”,玩家可以在某些情节中和角色同呼吸、共命运,体验情感波澜和生死存亡的命运,玩家和角色合二为一,从而“进入”游戏,具有面对、经历、体验与思索的主观感受和主观视点。
在《罗拉快跑》中也存在着全知视点和主观视点的融合。
五、结语
《罗拉快跑》用特技手法、剪辑技艺、MTV的连镜以及电子舞曲带来了一系列形式快感,三个相互解构的情节走向和情节链中互相颠覆分解的内部元素,这种对统一、普遍模式的放弃,使影片反诠释的后现代特质突现无疑,并充分发挥了想像力,成功地将故事、叙事、游戏结合起来,在一个表面荒诞的情节层面下传递出对时空和生死的的质疑和反思,坚信和张扬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力量,是一部巧妙悬置社会思想与现实责任的影片,
是观赏性和艺术性、思想性完美结合的出色电影。
参考文献:
[1] 《电影叙事的革命——兼评影片〈罗拉快跑〉和〈滑动门〉》郭小橹、饶晖《当代电影》(京)2000年第3期
[2] 《后现代主义之后》王宁中国文学出版社第5页
[3] 《电影叙事的革命——兼评影片〈罗拉快跑〉和〈滑动门〉》郭小橹、饶晖《当代电影》(京)2000 年第3 期
[4]《影视理论文献导读》吴小丽、林少雄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
[5]《虚构的自由——电影剧作本体论》刘一兵、张民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
[6]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