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中的水分

大气中的水分


E>e 未饱和 蒸发 E=e 饱和 动态平衡 E<e 过饱和 凝结
3
水 融解线
升华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蒸发线
水的三种相态分别存在于不同的温度和压强条 件下: (1)水只存在于0℃以上的区域,冰只存在于0℃ 以下的区域,水汽虽然可存在于0℃以上及以下的区 域,但其压强却被限制在一定值域下。
蒸发过程:较大动能水分子脱出液面使液面温 度降低。如果保持其温度不变,必须自外界供给热 量,这部分热量等于蒸发潜热L,L 与温度t有如下 的关系:
影响因素之二:蒸发面性质
蒸发面性质不同,水分子脱出蒸发面需克服分 子引力也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蒸发面上的饱和水 汽压也不相同。 A 冰面和过冷却水面的饱和水汽压 过冷却:液态水温度在冰点以下而不冻结的现象
通常不易见到过冷却水,但是在自然界,特别 是在云雾中较普遍存在(在-20℃--30℃以下不结冰)
C为与风速(W)有关的函数:C=f(W),具体关系需要 通过实验测定。
道尔顿蒸发定律的本质:水面蒸发模型
在自然条件下,蒸发是发生于湍流大气之中,影 响因素是湍流交换影响蒸发速度的主要因子有四个: 水源、热源、饱和差、风速。
影响因子之一:水源 没有水源就不可能有蒸发,水/雪面、湿土、植被 是蒸发产生的基本条件。在沙漠中,几乎没有蒸发。 影响因子之二:热源 蒸发必须消耗热量,在蒸发过程中如果没有热量 供给,蒸发面就会逐渐冷却,从而使蒸发面上的水汽 压降低,于是蒸发减缓或逐渐停止。因此蒸发速度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热量的供给。实际上常以蒸发耗热 多少直接表示某地的蒸发速度。
冰晶效应:这种由于冰水共存引起冰水间的 水汽转移的作用
冰晶效应程度与其差值有关,差值越大,冰晶效应 越显著。这种效应是混合云形成降水的重要理论之一。
溶液中的溶质使溶液内分子间的作用力大于纯 水内分子间的作用力,使水分子脱离溶液面比脱离 纯水面困难。因此同一温度下,溶液面的饱和水汽 压比纯水面要小,且溶液浓度愈高饱和水汽压愈小。
原因:开尔文方程
ln
P
/
P0
2M RT
.1 r
曲面上蒸气压 平面上蒸气压
球形液滴的半径
凸面的曲率愈大,即r越小,饱和水汽压愈大
云雾中的水滴有大有小: 大水滴半径大,饱和水汽压小 小水滴半径小,饱和水汽压大
es (小水滴) ea (实际水汽) es (大水滴)
小水滴因蒸发而逐渐变小,大水滴因凝结 而不断增大——凝结增长。
影响因子之三:饱和差(E-e) 蒸发速度与饱和差成正比。严格说,此处的E 应 由蒸发面的温度算出,但通常以一定气温下的饱和水 汽压代替。饱和差愈大,蒸发速度也愈快。 影响因子之四:风速 大气中的水汽垂直输送和水平扩散能加快蒸发速 度。无风时,蒸发面上的水汽单靠分子扩散,水汽压 减小得慢,饱和差小,因而蒸发缓慢。有风时,湍流 加强,蒸发面上的水汽随风和湍流迅速散布到广大的 空间,蒸发面上水汽压减小,饱和差增大,蒸发加快。
dT RT 2
E R T 2
克拉伯龙— 克劳修斯方程
E为饱和水汽压,T为绝对温度, L为凝结潜热, Rw为水汽的比气体常数
dE E
L R
dT T2
E
L ( 1 1)
E e R T0 T 0
L=2.5×106J/kg,Rw=461J/kg·K,T0=273K,T=273+t, E0=6.11hPa(为t=0℃时,纯水平面上的饱和水汽压)
19.9t
E 6.11e273t 经验公式:L是温度的函数
克拉伯龙—克劳修斯方程的适用性:水平液面
E
E e19.9t / 273t 0
(1)空气温度的变化, 对蒸发和凝结有重要影响。
升温:饱和空气---未 饱和---水面继续蒸发
降温:未饱和空气--饱和---过饱和---多余水汽 凝结
(2)饱和水汽压随温度的改变量,在高温时要 比低温时大。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暴雨总是发生在暖 季。
Ei E过冷却水面-E冰面
冰分子脱出冰面所受 的束缚比水分子脱出 水面的束缚大
E冰面 100% E过冷却水面
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存情况在云中很普遍 冰晶效应
如果实际水汽压处于两者的饱和水汽压之间:
es (过冷却水滴) ea (实际水汽) es (冰晶)
蒸发
凝华
水滴不断蒸发而减小,冰晶因不断凝华而 增大,在冰和水之间水汽转移现象。
特点:这一过程在水滴增长到半径大于1μm 时,曲率的影响就很小了。所以“凝结增长”只 在云雾刚形成时起作用。
3、影响蒸发的因素 1802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
化学家Dalton通过大量试验数据, 提出水面蒸发量与饱和水汽压差 (Δe)成正比,与气压(P)成反比, 且随着风速的加大而增大:
E C e道尔顿蒸发定律 P
升华潜热Ls表示为:
Ls (2.5106 105)( J/Kg)
6
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因素是蒸发面: (1)温度、 (2)性质(水面、冰面,溶液面等)、 (3)形状(平面、凹面、凸面)
影响因素之一温度
19世纪克拉伯龙和克劳修斯分别用热力学理论推导出了 纯水面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数学表达式:
dE LE dE L dT
(一)蒸发和凝结的基本原理
大气中 (二)地表面和大气中的凝结现象 的水分
(三)降水及人工影响天气


水、水汽、冰之间转换的物理过程
水相变化的判据:不同相态水分子的扩散速率
n
N
N>n 未饱和 N= n 饱和 N<n 过饱和
蒸发 动态平衡 凝结
e RT
冰与水汽两相变化和平衡判据 Es>e 未饱和 升华 Es =e 饱和 动态平衡 Es <e 过饱和 凝华
L (2500 2.4t)10( 3 J/Kg)
水汽凝结:潜热将会全部释放出来,这就是凝 结潜热。在同温度下,凝结潜热与蒸发潜热相等。
冰的升华过程:冰升华为水汽消耗的热量包 含两部分:
①冰融化为水所需消耗的融解潜热 融解潜热=3.34×105J/kg ②水变为水汽所需消耗的蒸发潜热 蒸发潜热=2.5×106J/kg
这种作用对在可溶性凝结核上形成云或雾的最 初胚滴明显,以溶液滴刚形成时较为显著,随着溶 液滴的增大,浓度逐渐减小,溶液影响就不明显了。
此外,水滴上的电荷对水滴表面上的饱和水汽 压也有一定的影响:使饱和水汽压减小
影响因素之三:蒸发面形状
蒸发面形状不同,水分子受周围分子吸引力不同。
凸表面
平表面
凹表面
A 凸表面水分子受到引力最小,表面水汽压最大 C 凹表面水分子受到引力最小,表面水汽压最小 B 平表面水分分子的情况介于二者之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