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健脾益气燥湿论白术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的干燥根茎。
又名:于术、冬术、种术、浙术、冬白术。
原植物白术分布于长江流域,野生种在原产地几已绝迹,全国各地多有栽培,而以浙江栽培的数量最大,浙江又以嵊县、新昌地区产量最大。
本品药材性状:为不规则的肥厚团块,长3~13cm,直径1.5~7cm。
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并有须根痕,顶端有残留茎基和芽痕,下面两侧膨大似如意头,俗称“云头”,向上侧渐细,有的留有一段木质茎,俗称“白术腿”。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略有“菊花纹”及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烘干者断面角质样,色较深或有裂隙。
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白术以加工方法的不同又分为:烘术和生晒术,用火烘干的叫烘术;有冬季生产的直接晒干的叫生晒术,亦称冬术,外形似白术。
因系直接晒干,故质地较白术柔润,断面红黄而油润。
本品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
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中医临床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增强免疫功能,调节淋巴细胞,抗衰老,抗氧化,利尿,降脂,降血糖,抗凝血,抗肿瘤,抑菌,保肝利胆,消腹水等作用,对子宫平滑肌、胃肠运动、对胃溃疡、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
其它药用部位:术苗,为白术的苗叶,冬季采取。
功能去水,止自汗。
白术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术”。
谓“味苦,温。
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一名山蓟。
”《本草图经》曰:“术,生郑山山谷、汉中、南郑,今处处有之,以嵩山、茅山者为佳。
春生苗,青色无桠。
一名山蓟,以其叶似蓟也。
茎作蒿干状,青赤色,长三、二尺以来。
夏开花,紫碧色,亦似刺蓟花,或有黄白花者。
入伏后结子,至秋而苗枯。
根似姜而傍有细根,皮黑,心黄白色,中有膏液紫色。
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暴干。
干湿并通用,今八月采之。
服食家多单饵之,……谨按:术有二种,《尔雅》云:术,山蓟、杨抱(音孚)蓟。
释曰:此辨蓟生山中及平地者名也,生平地者名蓟,生山中名术。
陶注本草云:白术叶大而有毛,甜而少膏,赤术细苦而多膏是也。
其生平地而肥大于众者,名杨抱蓟,今呼之马蓟,然则杨抱即白术也。
今白术生杭、越、舒、宣州高山岗上,叶叶相对,上有毛,方茎,茎端生花,淡紫碧红数色,根作桠生。
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暴干。
以大块紫花者为胜,又名乞力伽。
凡古方云术者,乃白术也。
非谓今之术矣。
”由此知,早在公元536年前南北朝的梁代已能区别白术和苍术的不同形态。
古代白术与苍术通用,及至宋代,二者始分别应用。
彭华胜等经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了解了于术、浙东术、歙术、祁术、舒州术、江西术、平江术等的形成历史和发展过程。
结论:白术的道地药材始于宋代,成于明清时期,在发展中时有变迁。
白术道地药材的兴衰与资源利用关系密切。
白术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酮,含量高达27.4%,其次为白术内酯A,B、3-β-乙酰氧基苍术酮及微量3-β-羟基苍术酮、倍半萜烯酮、α-及β-葎草烯、β-榄香醇、α-姜黄烯、桉叶醇、棕榈酸、茅术醇、β-芹子烯等,另含菊糖、天门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等十几种氨基酸。
此外,尚含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有K、Na、Ca、Mg、Fe、Mn、Zn、Cu等。
从安徽宁国产白术挥发油共分离出59种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48种。
已鉴定的甾体化合物组份占总馏出组份的81.3%。
其中含量最高的是1,7,7-三甲基双环[2.2.1]庚-5-烯-2-醇(20.66%),其次为2,3,5,5,8,8-六甲基环辛-1,3,6-三烯(8.50%)等。
其油中成分和含量与文献报道有显著的差别,可能是由产地不同所致。
杨翠平等综述白术中含杜松脂、β-香树素醋酸酯、γ-谷甾醇、β-谷甾醇、selina-4(15)-7(11)-dien-8-one、白术内酯I,II,III,IV、8-β-乙氧基白术内酯-III及烃类化合物。
白术三醇的α-甲基丁酸酯类化合物:12-α-甲基丁酰-14-乙酰-8-顺式-白术三醇、12-α-甲基丁酰-14-乙酰-8-反式-白术三醇、12-α-甲基丁酰-8-顺式-白术三醇、12-α-甲基丁酰-8-反式-白术三醇。
倍半萜内酯:双白术内酯、8,9-环氧白术内酯和4,15-环氧羟基白术内酯。
从白术挥发油中分离出65个组分,鉴定了23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2%,其中含量高于1%的有8个,以苍术酮含量最高(61%),γ-elemene次之(约11%)等。
挥发油为白术健脾燥湿的有效成分。
挥发油的多少,直接影响药效。
对一年生和二年生白术挥发油含量的初步比较表明,二年生白术挥发油含量明显高于一年生。
且两个不同年限的白术挥发油成分基本相同。
故应以二年生白术入药为佳。
一年生与二年生白术性状的主要区别为:一年生白术个小,无或少有瘤状突起,断面灰棕色,“菊花纹”不明显,无棕色油点,气微。
二年生白术性状见前。
顾玉诚等将白术醇提后的药渣用热水提取,醇析,得到总多糖。
实验证明其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
多糖进一步分解测定其组成,只含甘露糖。
白术以浙江於潜所产品质佳,特称为“於术”。
野於术是产于浙江省临安市西天目山一带(原於潜县)的野生白术,一名为“天生术”,该种商品早已绝迹。
现售之於术,系将新昌的白术种子,播种在於潜山区的栽培品,折断面黄白色,有黄色放射状纹理。
气清香,甜味强而辣味少。
一般认为於潜白术的品质较新昌白术为佳。
孟建荣等报道,《清异录》记载:潜山出善术,以其盘结丑怪,有兽之形,因号为狮子术。
清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白术一也,今出於潜者则根斑而力大,此皆近所变产。
此而不书,过时罔识。
”《於潜县志》记载,清同治、光绪年间,於术售价几近人参。
声誉远扬江、浙、川、湘、鄂、沪等地,药商常来贩运,并销于海外。
因野生於术数量极少,提供的全部是人工栽培,特色无异,断面呈淡黄白色菊花心,伴朱砂点,气清香。
1952年浙江省调查资料记载:“於潜县西天目山一带出产的於术称道地药材。
其道地之源,据老药农述:系生长环境和土壤条件所造就。
据老药工述:於术气清香,油室多而大,味甘甜,微苦,少辣;白术油室少而小,味微甜、苦,多辣。
”1960年浙江省卫生厅组织中药资源普查队,到天目山区调查,肯定了於术品种,并初步作了药理研究。
提出“於术游泳耐力及寒冷环境耐力比白术显著强壮。
”於术和白术作为两个不同功用商品收载,因而於术产量日增,不但满足国内临床需要,还出口港台及东南亚国家。
据测定,於术中挥发油成分有27种,而新昌白术只有20种。
另据王惠民报道,地处江西、湖南、湖北三省交界处的幕阜山区,是全国第二大白术产区。
这里出产的白术体质坚实,土气充盈,皮黄肉白,行销并有出口。
幕阜山白术产区包括三省四县,即江西省的修水县、铜鼓县,湖南省的平江县,湖北省的通城县。
从宋代到清代以至现代,幕阜山区都是白术的生产基地。
幕阜山白术生长在凉爽的山区,生长环境与野白术相近,栽培变异不大,所以药材性状颇似野生白术。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了这点,幕阜山白术(湖南平江产)挥发油含量远远高于浙白术,挥发油中的苍术酮还高于於潜术。
幕阜山白术的质量实际上是优于浙江白术,甚至不逊于於潜术。
这就是幕阜山白术基地能够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据彭华胜等报道:白术的道地药材始于宋代,成于明清时期,在发展中时有变迁。
白术道地药材的兴衰与资源利用关系密切。
在宋代,白术的药用价值受到重视,人们首先就近开发野生资源,浙江、安徽等地的资源首先得以利用。
随着资源的不断开采,利用区域扩大到幕阜山区。
在较大范围内,白术的临床药效得到比较,在明、清时期歙术、于术等道地药材已经形成。
随着野生资源的逐渐减少,白术在道地产区的引种驯化应运而生。
江西、湖南等地也相继引种,扩大栽培,逐步发展为主产区之一。
野生资源的匮乏和医家对野生药材的推崇,祁门白术渐受关注,奉为道地。
舒州白术因未开展栽培,民间仍有零星应用。
建国后,各地竞相引种,冲击了道地产地生产,但白术始终以北纬29°50'~30°50'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的于潜、浙江东部、安徽皖南山区以及潜山等地为道地。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1)关苍术,分布于东北及河北、河南,日本、朝鲜习以本种作白术药用;(2)白子菜(菊科),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根及根茎为白背三七;广西富川混称其为白术;(3)土白术:为菊科植物菊三七的干燥根茎,又名土三七、三七草;本品呈团块状,长3~6cm,直径3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有多个瘤状突起和浅棕色的疣状突起及断续的沟纹,顶端有茎基或芽痕,下端有细根断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气微,味甘淡,后微苦;(4)土木香,根切片为不规则的片状,直径1.5~2cm,表面棕褐色,质脆,易折断,断面可见深褐色的油状斑点,气香,味苦而辣;(5)用毛茛科植物白芍根头部或干燥根切片掺入白术饮片中出售;白芍根头片俗称狗头片,片面较平坦,边缘表皮呈棕色,周围凹凸不平,内面类白色,木质部放射线呈不规则的“菊花心”状,无油室,质坚硬,不易折断,气微香,味先甜后苦而酸;白芍干燥根切片一般为纵切或斜切片,呈不规则长条状,切面灰棕或黄棕色,可见稀疏的筋脉纹,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粉性,气微,嚼之不粘牙;(6)长毛山矾(山矾科),分布于广东、广西,根用于黄疸,水肿,泄泻,脾虚,消化不良,痧症;广西昭平混称其为土白术;(7)药材市场造假:白术有浙江白术、皖南白术、家白术三种,以浙江白术为最佳,也叫蛤蟆术;造假者通常以家白术充浙江白术,也有用青木香芦头切成片状掺入白术饮片内充当的,掺假可达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