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DOC30页)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DOC30页)

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涵义、特征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行政法中指导和统帅行政法具体规范的最稳定的基本精神。

是要求所有行政法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行政法基本原则产生于行政权各管理活动,它不是抽象的,是从客观实践中推导出来。

2、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规定了行政法的内在特征。

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一种自然准则,就是说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个的意志为转移的。

4、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具有必须强制执行的含义。

行政法基本原则具有下列几方面的特征:(一)特殊性。

(二)普遍性。

(三)法律性和理论性的统一。

第二节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一、行政合法性原则(一)行政合法性原则的涵义合法性原则是指任何行政法律关系主体都必须严格遵守行政法律规范,特别是行政权的来源、存在和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而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合法性原则包括符合实体法和符合程序法规定两个方面,违反实体法与违反程序法均构成对合法性原则的破坏。

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行政合法性原则与法治的发展密切相关。

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内容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演进。

在我国,行政合法性原则要求行政机关进行行政活动时,应遵循宪法、基本法律、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行政规章、地方规章等。

(二)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要求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要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权法定第二,法律优位第三,法律保留二、行政合理性原则(一)行政合理性原则的涵义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不仅要合法,而且应当合理、客观、公正。

合理性原则是合法性原则的补充和发展。

合理性原则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与扩大。

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同样必须受到法律的控制,其行使不仅应当合法,而且应当合理、公正、客观,这是法治原则的基本要求。

(二)合理性原则的具体要求一般认为,合理性原则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平公正原则,平等对待相对人;2、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必须基于正确的考虑,即应考虑相关的因素,而不应考虑无关的因素;3、比例原则(1)适当性原则(2)必要性原则(3)衡量性原则三、程序正当原则行政正当原则是对行政权行使的程序性要求。

1、公开原则2、参与原则3、回避原则行政主体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益的行政行为时应当听取相对人的意见,相对人有为自己辩护和防卫的权利;自己不得作为自己案件的审判官,行政主体对行政争议纠纷的裁决必须接受司法上的审查。

——自然公正原则的基本要求信赖保护原则的德国之源和中国之流----德国安寡金案和田勇诉北科大案四、信赖保护原则思考:1.学校是适格的行政诉讼被告吗?2.学校对学生的处罚权的界限是什么?3.法院如何论证田勇在被学校处理后的两年,即在他毕业时仍然未丧失他的学籍?(一)信赖保护要件1.信赖基础——使相对人产生信赖的行政行为2.信赖表现——客观上有对行政行为信赖的表现行为3.信赖利益——信赖利益明显大于变更、撤销或废止行政行为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二)信赖保护方法对抽象行政行为:采取合理补救措施或订立过渡期限条款对具体行政行为:填补信赖利益损失。

补偿(合法)或赔偿(违法)相关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21条规定: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

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国家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其他学业证书。

第22条规定:国家实行学位证度。

学位授予单位依法对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或专业水平技术水平的人员授予相应的学位,颁发学位证书。

相关法条:《教育法》第28条第1款第5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五)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第35条“学校应当严格按照招生时确定的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填写、颁发学历证书、学位证书。

”相关法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8条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

《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第12条规定:凡擅自缺考或者考试作弊的,该课程成绩以零分计,不准正常补考,如确实有悔改的表现的,经教务部门批准,在毕业前可给予一次补考机会。

考试作弊的,应予以纪律处分。

第三章行政主体第一节行政主体一、行政主体的涵义和特征(一)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享有行政权,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行使该项权力并对行为的效果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

行政主体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第一、组织,行政主体应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

第二、权,行政主体依法享有行政职权。

第三,名,行政主体必须是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

第四,责,行政主体必须能够独立承受行政行为的法律后果,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法律责任。

(二)行政主体与相关范畴的界限1.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2.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3.行政主体与行为主体4.行政主体与公务人员二、行政主体的类型和能够成为行政主体的组织(一)行政主体的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行政主体作不同的分类。

1、依行政职权的来源及产生方式,有职权行政主体与授权行政主体。

2、依行政主体实施职权的范围,有外部行政主体与内部行政主体。

3、本行政主体与派出行政主体。

当一个行政主体与另一个行政主体之间具有派出关系时,前一个行政主体谓之本行政主体,后一个行政主体谓之派出行政主体。

(二)能够成为行政主体的组织在我国,能够成为行政主体的组织主要包括以下两种:1、行政机关(一)行政机关的涵义和特征行政机关是指依法设立,代表国家行使行政管理权,组织和管理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国家机关。

行政机关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行政机关是国家机关的一种,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第二,行政机关是执掌和行使国家行政权的机关,它有别于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第三,行政机关是具有执行性质的机关,在我国,它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二)行政机关的种类1、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2、地方各级行政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行政机关。

4、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3、关于受委托的组织受委托组织不具有行政法上的独立主体资格和法律地位,它们不是行政主体。

受委托组织不具有行政诉讼被告的主体资格,当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诉讼时,其被告应是委托的行政机关而非受委托的组织。

2、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1)行政机构—内部机构、派出机构、临时机构。

(2)企业单位、事业单位。

(3)社会组织、社会团体。

(4)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关于被授权组织的法律地位:第一,被授权组织在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职权时,享有与行政机关相同的行政主体地位。

第二,被授权组织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法律、法规所授职权,并就行使所授职权的行为对外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被授权组织在执行其本身的非行政职能时,不享有行政权,也即不具有行政主体的地位。

三、行政主体的资格(一)确认行政主体资格的方法1、按行政职权确定2、按行为性质确定(二)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转移和丧失1、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法律要件:已由组织法或其他的法律规范规定了其职责和权限;组其成立已获得有关机关批准;织已有法定编制并按编制配备了工作人员;要已有独立的行政经费预算;件有自己的办公场所和必需的办公条件;已经政府公报公告其成立关于授权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必须依授权机关的授权行为而发生,授权决定的内容应当包括:第一,授权人必须具有所授职权;第二,授权人授出的职权应当小于或者等于自己享有的职权。

2、行政主体资格的转移行政主体资格的转移主要有两种情形:(1)行政主体分解。

(2)行政主体合并。

行政主体合并或分解后,其行政主体的资格由合并或者分解后的新的主体承接。

3、行政主体资格的丧失行政主体资格的丧失有两种情形:第一,行政主体被解散;第二,授权机关收回所授之职权或者授权期限届满。

(三)行政主体的法定代表人行政主体的法定代表人是指依法代表行政主体实施法律行为和参与诉讼活动的个人。

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行政主体的法定代表人是个人而不是组织;2、行政主体的法定代表人是依照法律的规定产生的;3、行政主体的法定代表人依法代表行政主体进行活动;4、行政主体的法定代表人是行政主体的组成部分,其行为效果归属于行政主体而非法定代表人。

四、行政主体的地位:是行政主体权利、义务及其综合体现(一)行政职权1.含义和特征:公益性和优益性2.内容3.行政职权的转让----行政授权(1)概念(2)授权的法定规则(3)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与行政授权4.行政职权的代行----行政委托(1)概念(2)行政委托的有效要件法律依据问题受托人资格问题再委托问题5.行政职权上的协助----行政协助(二)行政职责(三)行政权限第二节行政组织法行政机关组织法行政机关编制法公务员法行政机关组织法一、表现形式1.宪法中关于行政机关设置及其职权职责的规定2.专门的行政机关组织法3.部门法中相关规定二、行政机关组织法的基本内容1.行政机关的性质和地位2.行政机关的设置和权限3.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编制法一、编制二、编制法的作用公务员法一、公务员的涵义在西方,公务员一般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任命担任其政府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

2005年《公务员法》颁布实施后,我国“公务员”从名称到内涵都有了统一规定。

我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二、公务员及其职务关系(一)行政职务行政职务是国家职务的一种,是为了有效地实施国家和社会管理而设置在各种行政组织中具有法定权利和义务的国家公职。

它一般由四个要素构成:职位、职务、职权及职责。

(二)公务行为的认定每个公务员都具有“公民”与“公务员”的双重法律身份,与公务员的双重身份相对应的是公务员的双重行为。

1、国外关于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划分标准第一,按时间划分。

第二,按地域标准划分。

第三,按职权划分。

第四,按名分划分。

2、公务行为的认定公务行为的构成必须具备程序要件和实体要件。

(1)公务标志。

(2) 表明身份。

三、我国《国家公务员法》的主要内容(一)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我国国家公务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2、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公务;3、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5、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尽职尽责,服从命令;6、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7、公正廉洁,克己奉公;8、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我国国家公务员享有下列权利:1、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行政处分:2、获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权力;3、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4、参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5、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6、提出申诉和控告;7、依照相关规定辞职;8、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