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实践报告——蚌埠发展之我见爱国爱家,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具有的美德,我自然也能不例外。
自从08年离开家乡,来到重庆学习,我关心家乡发展的心情变得越来越强烈。
每每看到外面世界的变化,自己总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的家乡。
也许自己的一些想法,无法改变整个城市的发展大局,不过我还是想写一写,说一说我对蚌埠发展的建议和浅陋之见。
说到发展,我们不得不回顾蚌埠的过去。
蚌埠是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双墩遗址和禹墟的发现,表明在蚌埠这块土地上,远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生息繁衍。
据《凤阳府志》记载,蚌埠乃“古采珠之地”。
古渡盛产河蚌,船舶聚集曰埠头,“蚌埠”的称谓由此而来。
自夏朝以来,蚌埠及所辖县经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至宋、元、明、清,区划多变。
1947年1月1日设市,是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
蚌埠是安徽甚至是中国最早通火车的城市之一,1911年连接天津和浦西的津浦铁路的通车,改变了蚌埠这个小渔村的面貌。
铁路和淮河这条黄金水道改变了蚌埠的历史,让蚌埠成为了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
建国初期,中央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自身的区位优势加速了蚌埠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一批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项目进入到蚌埠,比如纺织类的一毛、二毛,食品加工类的肉联厂、食品厂,还有重工业类的滤清器厂、船厂、汽车零部件加工厂等等。
想要发展好,就必须认清自身的优势和短处。
一、首先,分析一下蚌埠的优势。
(蚌埠市同皖北诸市的优势比较)1、在科技方面蚌埠市科技力量非常雄厚,有38家国家、省驻蚌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其中有6家国家级驻蚌科研院所,分别是玻璃工业设计院、华东光电集成电器件研究所、机械工业第一设计院、40所、41所、淮河水利委员会。
蚌埠市市属各类企事业单位共拥有中、高级以上技术人员13000人。
据2004年有关统计数据,当年蚌埠市市专利申请136项,居皖北六市之首,远远高于其它五市之和(淮南市42件,淮北市12件,其他城市更少)。
2004年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226家,其中技工贸收入在百万元以上的企业39家,千万元以上的企业18家,亿元以上企业3家,全市民营科技型企业技工贸收入近10亿元。
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收入超过50亿元,在皖北居首位。
2、农业方面蚌埠市地处南北交汇处,资源丰富、农业品种齐全,农产品加工基础雄厚。
人均占有粮、棉、水产资源在皖北地区最高。
2004年末,农民人均收入在皖北位列第一。
仅粮油方面就有丰原生化、花园油脂等大型粮油加工企业。
2004年油料产量37万余吨,在皖北六市第一。
水产品产量近10万吨,位居皖北首位。
水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皖北第一,并在皖北地区起着水资源重要的调控作用。
目前国家气象局正在蚌埠市建设淮河流域气象中心。
3、工业方面蚌埠市属老工业城市,工业门类齐全,传统的五大机(起重机、压缩机、拖拉机、柴油机、机床)等在省内及国内都有着较大影响。
“九五”末和“十五”以来,蚌埠市加工制造业主要发展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玻璃深加工以及卷烟、纺织、酿造等传统产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优势突出,其中,列入统计的大型企业6家,中型企业35家,上市企业有丰原生化、方兴科技、环球药业、安徽水利等4家,这些数字在皖北均居首位。
2004年的工业、建筑业分别位居皖北六市前矛。
4、商贸方面蚌埠市历史上就是皖北商贸重镇。
据统计资料,2004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52万余人,高于两淮。
第三产业增加值89亿多元,位列皖北六市第一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亿元,相当于淮南淮北两市总和。
2004年进出口总额2亿4千多万美元,超过皖北其他五市的总和。
邮电业务总量、移动电话、国际互联网用户在皖北六市均名列前矛。
5、交通运输方面蚌埠面向长三角,背靠中西部,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经济腹地十分宽广。
拥有纵贯南北交通大动脉京沪铁路一等客站,华东地区一流的大型货运编组站及最大的集装箱货场。
蚌埠站日接发客车320列,从蚌埠乘火车可直达国内绝大部分省份和城市。
已开工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在蚌埠设站,蚌埠站也是京沪高铁和未来京福高铁的交汇站。
连接省会合肥的合蚌城际快速客运专线同步建设,届时2小时可达上海、3小时可达北京、半小时可达合肥。
北京-福州、南京-洛阳两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
蚌埠港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联长江,通大海。
蚌埠距合肥骆岗国际机场130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170公里。
市内4C级新机场即将开通民航班机。
优越的区位将促使蚌埠发展成为东南沿海的经济技术与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原材料等互补优势传接与融合的“接力站”。
6、文教卫体方面蚌埠市共有高等院校10所,其中地方高等院校6所,军队高等院校4所。
总量全省内仅次于合肥。
地方高等院校在校学生4万多人(不含军校在校生)。
2004年底,省市级示范中学、示范特色中小学、实验小学已达30所,居全省前列。
全市中小学教师合格率居全省先进水平,居皖北之首。
全市有中等专业教育学校和职业教育共49所,其中4所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有一批省重点建设的示范学校、示范专业、示范实习实训基地。
全市各高校和重点中学与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课题机构,每年都有一批科研成果问世。
蚌埠市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7万余册,在皖北六市位居第一,比其他五市之和高出近10万余册。
花鼓灯、泗州戏两个艺术项目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传推荐名单。
蚌埠市有2所三级甲等医院。
拥有医疗机构的总数量、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病床数量等均位于皖北六市前列。
医学科研和学术活动、医疗技术水平列于皖北之首。
蚌埠市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一直位居全省前列水平。
长期以来竞技体育水平仅次于合肥位列全省第二位,并为国家和省输送了一大批体育人才。
7、人才方面除了现有的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各方面拥有的各类人才之外,还有各高校每年走进社会实习的研究生、大中专学生数万人。
市有关方面应当重视这一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办法,吸纳这一大批实习生,使他们进入全市各行各业参与创业,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贡献。
二、我们再来看一看蚌埠的不足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政策的倾向发生较大的变化——省政府着重扶持皖江地区和省会合肥的发展,蚌埠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没有利用好地缘优势,更没有在内生方面做好工作,失去政策的扶持以后,发展一直迟缓。
还有就是蚌埠人的意识中,自我的成分还是很浓,抱着过去的成绩,常常不能面对现实和未来。
过多的埋怨并不能换来城市的发展,珠城人民需要改掉好逸恶劳的恶习,认认真真地找到自身的不足,埋头苦干建设我们的家乡!蚌埠曾经在安徽排名靠前,现在已经被芜湖、马鞍山等省内的兄弟城市丢在身后。
原因在哪里?芜湖、马鞍山抓住了长三角的制造业转移的机遇。
芜湖的汽车制造、马鞍山的钢铁制造以及与汽车火车相关的钢铁制造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
由于芜湖、马鞍山相比蚌埠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原有的工业基础很便利地接纳了长三角的资本技术管理。
制造业的转移这个趋势由世界发达地区转向长三角,长三角地区由于空间饱和、生产成本增长与劳动力工资成本的升高向毗邻地区转移。
芜湖和马鞍山的领先正是得益于这一趋势。
蚌埠虽然没有抓住收益高的项目,但是仍然有思索的空间。
利用原有的工业基础与长三角或世界的制造业对接。
像现在的汽配项目、滤清器项目等。
制造业中钢铁、汽车制造业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看看现在各城市发展争相争取钢铁汽车项目可见一般。
蚌埠能拿到钢铁、汽车项目吗?这不太现实,不过可以在汽车制造延伸产业动动脑筋。
我对于蚌埠未来发展的一些见解:1、整治城市人文自然环境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原因就是他们所居住的环境,不能让孟轲安心学习。
由此可见环境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人文自然环境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
单说自然环境,蚌埠还是不错的。
地处淮河中游,蚌埠市地处淮河流域,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处于秦岭——淮河天然气候分界线上,淮河以北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淮河以南是低矮的丘陵。
蚌埠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矿化普遍,矿产资源丰富。
蚌埠市山水相连,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众多。
正是应了那句话“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说蚌埠的环境不好,其实主要是指蚌埠人的城市环境和市民素质需要大力提高。
别的不说,在二线城市都已经很少见的闯红灯、随地吐痰的行为,在蚌埠依然时有发生。
行人在街上乱扔垃圾的现象仍不能杜绝。
在保护环境这一方面,蚌埠人真的需要向近邻徐州、合肥学学了!如果我们的城市给外界的印象就是脏乱差,那么发展就永远是痴人说梦!还有就是那个让毛主席老人家都十分费神的淮河。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不是一句空话,希望治淮委员会和地方海事局的那些人能还淮河本来的面目!2、找准城市定位,紧跟政策,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随着合肥和沿江城市的发展,以及苏北整体划入长三角、济宁等一批鲁西南城市跳跃式地发展,二十年前还处于区域领先地位的蚌埠,需要重新定位,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未来十年到二十年,蚌埠不应该单打独斗,而应该依托城市群的协同发展、统一对外来做大吸引力,比如珠三角,长三角。
因此,蚌埠需要考虑3个层次的组团发展,从大的来说要融入长三角,中的来说打造合芜蚌,小的来说推出沿淮城市群,联合淮南、淮北、凤阳一同发展的“大蚌埠”概念。
另外,在协同发展中,要注意找准自己的定位,而不能盲目地、低水平地的“融入”,应该强调主动性更强一些的“嵌入”这个词。
并按照皖北核心城市的标准进行建设,并努力成为淮海地区的“新核”。
把握好政策,坚持特色,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1、两淮一蚌战略:2006年,安徽省提出两淮一蚌战略。
“两淮”为淮南、淮北,同为重工业城市,“一蚌”为蚌埠市。
两淮的煤矿资源储量十分可观,淮北地区的农业也是一大优势。
蚌埠借助交通方面的便利,可以将两淮地区的矿藏和粮食资源,运往沿海沿边消费地区,发展物流业。
2、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2008年底,谋划已久的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破茧而出,这是全国唯一的以自主创新为主题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9年12月28号,科技部在征求国家有关部委意见,并报国务院同意后,正式批复同意将推进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实验区。
这三个地区几乎囊括了安徽省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蚌埠应该结合政策,打造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学园区,实现GDP最快最大限度的产出。
3、中部崛起政策:蚌埠市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怀远县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
3、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一个城市不怕落后,就怕没有特色。
现在中国的城市的发展陷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城市规模越大越好,城市的楼房越高越好,最后变成千城一面。
所以蚌埠的发展不能落入旧窠。
蚌埠有一别名——珠城,叫做珠城,那是因为这里曾经盛产珍珠,所以我觉得应该把珍珠再请回来。
不过短期内要在淮河里养珍珠很有难度,我认为应该利用张公山大塘和龙子湖发展珍珠养殖业,等到发展到一定规模,可以将珍珠产业纳入到旅游业,吸引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