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物质观、实践观
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物质观、实践观
4.(2011年高考江苏政治单科卷)国库也叫国家金库,一般以为只
是放钱的库房。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国库还可以看成是一个簿记
系统,用来记录所有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人们对国库的片面认 识是( )
A.唯意志主义的 B.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人脑主观自生的
D.脱离客观存在的结果 解析:无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主观的,所以,都 不是人脑主观自生的,因此,A、C、D三项说法错误。认识都是人 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因此,B项正确。 答案:B
4.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 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实现 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 一。 (3)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 (4)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此,一 要坚持,二要发展。 [知识迁移] 要正确理解“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 一”。这句话既揭示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又说明了 哲学两个层面的内容,而且说明哲学不是世界观与方法论 的随机组合。这对我们学习哲学知识、树立哲学思维具有 重要意义。
[例2]
(2011年绍兴模拟)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已涌现出一大批在
全国乃至在国际有影响力的企业集团。这些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不
仅不断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特点,而且不断创造自己的特点实现发 展。从哲学角度看,上述企业集团的成功在于(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殊性 识和发现真理 A.①②④ C.①②③ B.①③④ D.②③④ ③不断创新实现自身发展的规律 ) ②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矛盾的特 ④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
1.(2010年高考课标全国文综卷)“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 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 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 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②主张科学是哲 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 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 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具体科 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钱学森强调了 具体科学与哲学的一致性,也就是强调了二者的联系,所以②④符 合题目要求。①说法错误,并非所有哲学都科学。③说法夸大了哲 学世界观的作用。 答案:C
是一种客观事实,而非预测,B项不符合题意;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受客观规律的支配,A项符合题意。本题是判断说明题,解题时重
在判断备选项观点的正误。
答案:A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1.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 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
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物质观、实践观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 观点。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 法论的指导;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 的发展。 2.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 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反作用于生活。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 和改造世界。 3.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 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由此划分为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 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由此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解析] 这些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不仅不断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
特点,而且不断创造自己的特点实现发展,是从自身实际出发,把 握自身特殊性,①②正确。其中的“不断”体现了与时俱进在实践
中认识和发现真理,④正确。③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
[答案] A
2.(2011年雅安模拟)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结合各地 经济发展水平、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等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办法 和试点实施方案。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这要求我们在建立新型农 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 )
1.“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的 根本分歧是( )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D.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解析:“景物”代指存在,“感情”代指思维。题干中两种观点 的根本分歧实际上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也就是世界的 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故C项符合题意;A项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项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D项是关于世界存在状态的问 题,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C
“意识的能动性”(能动作用)表现在: 第一,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外部 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 思想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促进客观事物 的发展。“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以意 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引 起客观事物的变化.;“意识的能动性”又包含了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 物的反作用”的外延最小。
4.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
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
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
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错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同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例1]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划分唯物主 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哲学的基本问题 B.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解析]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A项过于笼统;B项是区 分不可知论和可知论的标准;排除D项有两个理由,一是辩证关系 不等于关系,二是思维和存在由谁决定谁、是否有同一性两个方面 ;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观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 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有反 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2.真理观 (1)真理是客观的(即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对于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唯一的)。真理是有条件的( 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即任何真 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追求真理是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观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而非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 、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 (3)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 质可以离开意识而存在,意识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 [知识迁移]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①唯物论:承认自然界 的客观性,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尊重客 观规律,按规律办事。②辩证法:联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 护的关系;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矛盾——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对 自然的影响;量变——适度开发。③认识论:发挥主观能动性。④价 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 利益的立场上。
A.对地震的成功预警,根源于地震活动的规律性
B.对事物因果联系的推测,提高了地震预警的预见性 C.地震预警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不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D.认识地震规律的程度,决定着地震预警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解析:认识具有反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D项错误;地震预警
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C项片面;地震横波与纵波无所作为的思 想。
2.(2011年高考江苏政治单科卷)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
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
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解析:“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 )
2.物质与运动 (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 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和相对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规律 (1)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必须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人能 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2)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主观 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前提(不是互为前提)和基础。 (3)规律不能被人为改变、改造、创造、消灭、发明,人们可以改 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 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思维规律也是客观的 ;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科学执政、科学发展观等“科 学”精神都体现了尊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