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总论-第4章中药的性能

中药学总论-第4章中药的性能

题外话:味的物质基础-现代研究 如苦味药:汗生物碱和甙类成分为主。 如咸味药:含钠、钙、镁、碘等无机盐及
其他活性成分。如芒硝含硫酸钠,在肠内不 易被吸收,保留肠内水分,使肠溶积增大, 肠壁蠕动增强而泻下。
用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能指导中药临床 应用吗?“废医存药”?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含义
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趋向(定向 方向)。
(2) 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更宜性味、功效合 参。
第二节 五 味
六、进一步理解性味、功效合参 气味相同,作用相近 气味不同,作用各异 一药数味,效用扩大
比如当归:味辛、甘,性温,甘以补血疗虚,辛以行气 活血润燥,温可祛寒止痛,总结功效如下:补血活血、行气 散寒、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第二节 五 味
第一节 四气(四性)
四气的现代研究: 有研究显示:与无机元素含量、Na-K ATP酶 活性因素相关性等,但均无定论。
第二节 五 味
一、含义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还有
淡味和涩味。五味的本义原是指药物和食物的 真实滋味,后用于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古代医家认为涩为酸之变味,其作用与酸味相 同,故涩附于酸后;
六、四气的作用-扶阴抑阳、扶阳抑阴: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退虚热、清化 热痰、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心开窍、滋阴潜 阳、凉肝熄风等。
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 救逆、暖肝散结、温肺化痰、助阳化气、峻下冷 积、引火归源、温宣开窍等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七、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治法和遣药处方。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 药,疗热以寒药。”
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真 寒假热用热药,真寒假热用寒药;寒热错杂寒热 并用;寒热温凉程度不同,恰当用药,当用热药 而用温药如隔靴搔痒,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如扬 汤止沸。
第一节 四气(四性)
八、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 1、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一个侧面而非所有方面。
升:上升 浮:发散 向上、向外 降:下降 沉:收敛固藏、泄利二便 向下、向内
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
升浮—阳 沉降—阴
三、升降浮沉与功效的关系
升浮药: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 开窍。
沉降药: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 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 收敛固涩、止咳平喘。
但是,也有一些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 不明显,而有的药物则存在二向性。(南 瓜子、麻黄)
“药性寒热是从药物对机体阴阳盛衰、 寒热变化的影响这一特定角度来概括药物作 用性质,而不概括药物作用的所有方面。”
--------怎么理解?后面再讲。
第一节 四气(四性)
循证医学的主要创始人、国际著名临床 流行病学家DavidSackett修正了循证医学的定 义:
“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 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 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 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 具体的治疗方案”。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一、什么是中药的性能?
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 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又称为“药性”。
二、中药性能的内容
主要包括四气(性)、五味(味)、归经、 升降浮沉、有毒无毒 (毒性)等。
三、中药性能与性状的区别
中药的性能: 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 括,根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通过逻辑推理归纳 出来的。它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对药物作用进 行的概括和抽象。-医人格物致知推测之义理
二、名称沿革
神农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本草衍义(寇宗奭):四气-四性。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三、四气的阴阳属性
寒凉——阴
温热——阳
四、平性药
是指寒热温凉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和平 ,作用和缓,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药物。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为平性药平反,理由如下:
1、医家倡导:李时珍第一个提出“平应入性,寒 热温凉平。
2、数量不少:平性药数量不少,神农本草经载药 365种,平性药122种,《中药学》教材480余种 平性药占100多味。
3、作用重要:如天麻性平,熄风止痉、主治痉厥 抽搐,寒热虚实都可以用;白果性平,敛肺平喘 ,主治喘咳痰多,无论肺热、肺寒都可以用。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五、四气的确定依据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4.涩味:有与酸味相似的收敛固涩作用。 5.苦味:能泄、能燥,燥即燥湿作用;泄的作 用较广。
通泄(下):泻下通便 泄 降泄(气):降泄肺气、降泄胃气。
清泄(热):清热泻火
6.咸味: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 7.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五、性味
(1)药物的性只一种,药物的味可以是一种, 也可以是多种。
淡为之余味,可附于甘中。
第二节 五 味
二、五味确定依据 1.药物的真实滋味。 2.药物的实际作用。
三、五味的阴阳属性 辛、甘、淡—阳

酸、苦、咸、涩—
四、五味的作用
1.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2.甘味:能补、能缓、能和、能润,有补益、 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等作用。
3.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四、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和影响因素 1、升降浮沉确定的最主要的依据:
主要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疗效 而概括出来的用药理论。 2、与性味的关系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 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 它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通过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而得到的认识。-天地产物生成之法象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一、含义
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还包括了平性)。
四性:大热、热、温、微温、主冷、颇寒、微寒、大凉、 微凉---对四气程度不同进一步区分。化繁为简,实际应用以“大 热、热、温、微温、大寒、寒、凉、微凉”区分为妥。
配伍用药,气味取舍
一般临床用药是既用其气又用其味,但有时 可能出现用其中一种的情况。比如,升麻,味辛 甘性微寒,功效发表透疹,升举阳气,清热解毒 ;与葛根同用治疗麻疹时用的是其味辛解表透疹 ,与黄芪同用治疗中气下陷时,取其味甘升举阳 气;与黄连同用治疗胃火牙痛时,取其性寒以清 热降火。
第二节 五 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