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论习题选择题A型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⒈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是:A. 《新修本草》B. 《本草纲目》C. 《证类本草》D. 《本草求真》E. 《神农本草经》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A. 《本草经集注》B. 《本草拾遗》C. 《神农本草经》D. 《新修本草》E. 《本草纲目》⒊《神农本草经》成书于:A. 公元前五世纪B. 公元前二世纪C. 公元二世纪D. 公元四世纪E. 公元五世纪⒋最早用图文对照方法的药学名著是:A. 《证类本草》B. 《新修本草》C. 《本草拾遗》D. 《本草纲目》E. 《本草经集注》⒌《神农本草经》载药数是:A. 675种B. 365种C. 844种D. 921种E. 730种⒍《本草纲目》的作者是:A. 苏敬B. 李C. 李时珍D. 陶弘景E. 唐慎微⒎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是:A. 《证类本草》B. 《唐本草》C. 《本草求真》D. 《本草拾遗》E. 《滇南本草》⒏能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方法是:A. 炮制、配伍B. 配伍、服法C. 炮制、服法D. 煎法、服法E. 以上均不是⒐将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天南星制成胆南星,其目的在于:A. 提高疗效B. 改变药物性能C. 便于服用D. 改变药物作用部位E. 消除或降低毒性10. 能发散或有芳香气味(含挥发油)的药物,在煎煮时宜:A. 先煎B. 久煎C. 包煎D. 另煎E. 不宜久煎11. 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称为:A. 修制B. 水制C. 火制D. 炮制E. 水火共制12. 下列除()外,均是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方法?A. 炮制B. 配伍C. 剂量D. 煎法E. 服法13. 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是:A. 以四气五味为基础,以所治病为依据。
14/ 1B. 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
C. 以药性为基础,药效为依据。
D. 以治法为基础,脏腑为依据。
E. 以药味为基础,脏腑为依据。
14. 大戟、甘遂、川乌、巴豆等药物内服需炮制,其目的在于:A. 降低或消除毒性、烈性、副作用B. 改变药物性能C. 提高疗效D. 便于服用E. 扩大用药范围15. 辛味药治气血阻滞之证是取其:A. 发散之功B. 宣泄之功C. 行气血之功D. 开窍之功E. 宣发之功16. 酸涩味药治遗尿、遗精,是取其:A. 补益之功B. 固涩之功C. 软坚之功D. 固气之功E. 缩小便之功17. 甘、淡,寒的药物多具有:A. 清热生津B. 清热利尿C. 清热凉血D. 清热燥湿E. 清热解毒18. 下列除()外,均是甘味药的作用:A. 补益B. 和中C. 缓急D. 固涩E. 调和药性19. 下列除()外, 均是升浮类药一般具有的功效:A. 升阳发表B. 祛风散寒C. 潜阳熄风D. 涌吐E. 开窍20. 下列除()外, 均是沉降类药一般具有的功效:A. 泻下B. 清热C. 解表D. 利水渗湿E. 消积导滞21. 胁痛、抽搐应选用归何经的药物?A. 心经B. 肝经C. 脾经D. 肾经E. 肺经22. 黄芩配生姜属七情中的:A. 相畏B. 相使C. 相恶D. 相杀E. 相反23. 为了提高疗效和扩大用药范围的配伍形式是:A. 相须、相杀B. 相畏、相反C. 相使、相畏D. 相须、相使E. 相反、相杀24. 在“十八反”中,下列除()外,均反甘草:A. 甘遂B. 大戟C. 芫花D. 海藻E. 巴豆25. 一般中药的常用剂量是:A. 1~3克B. 15~30克C. 3~10克D. 30~40克E. 60克26.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使其疗效增强的配伍关系称为:A. 相使B. 相畏C. 相杀D. 相须E. 相恶27. 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在七情中称为:A. 相使B. 相畏C. 相杀D. 相须E. 相恶28. 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副作用,在七情中称为:A. 相杀B. 相畏C. 相恶D. 相反E. 相使29. 在“十八反”中,下列除()外,均反藜芦:A. 人参B. 沙参C. 丹参D. 玄参E. 党参30. 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的官修本草是:A. 《唐本草》B. 《证类本草》C. 《本草纲目》D. 《开宝本草》E. 《本草品汇精要》14/ 231. 下列除()外,均是清代的本草?A. 《本草求真》B. 《本草从新》C. 《本草备要》D. 《本草经集注》E. 《本草纲目拾遗》32. 《本草纲目》载药:A. 365种B. 730种C. 844种D. 1500种E. 1892种33. 植物类药,叶类的采收期是:A. 枝叶茂盛的花前期B. 花蕾将开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C. 果实成熟后D. 花凋谢时E. 果实将成熟时34. 下列除()外,均是常用炮制的大法:A. 修治B. 切制C. 水制D. 火制E. 水火共制35. 下列除()外,均属药性理论的内容:A. 性味B. 归经C. 用法D. 毒性E. 升降浮沉)外,均是苦味药的作用:36. 下列除(E. 清泄 D. 渗湿 B. 通泄 C. 降泄 A. 燥湿:37. 相杀的含义是A. 功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的功效。
,能被另一种药减轻或消除。
B. 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C. 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D. 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
E. 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外,均属中药用法的内容:38. 下列除(煎煮方法 C. A. 给药途径 B. 应用形式配伍方法 E. D. 服药方法)外,均是中药学研究的内容:39. 下列除(中药的采制B. A. 中药的来源中药的制剂D. C.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功效应用E.40. 《新修本草》成书于:500年左右 B. 公元 A. 公元二世纪1082年) D. 公元C.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年E. 公元1596:毒性是指41.以上均不是E. D. 药物的功效 A. 毒性反应B. 不良反应 C. 副作用:辛味的作用是42.B. 泻下、软坚 A. 补益、收敛、固涩C. 发散、行气血D. 燥湿、利湿E. 缓急止痛,调和药性:苦味药的作用是43.燥湿、利湿 A. 行气、行血B.D. 渗湿、利尿C. 燥湿、健脾燥湿、降泄、通泄、清泄E.14/ 344. 咸味药的作用是:A. 收敛固涩、补肾B. 泻下、利尿C. 软坚散结、泻下D. 软坚、利水E. 缓急止痛、行血45.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A. 部位B. 原理C. 范围D. 趋向性E. 以上均不是46. 归经是指药物作用的:A. 部位B. 原理C. 范围D. 趋向性E. 以上均不是47. 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是:A. 药物的性味B. 药物的质地C. 药物的成熟程度D. 炮制和配伍E. 服法和煎法48. 常用的火制法有:A. 炒、炙、煅、煨、烘焙B. 炒、煎、、煨、煅C. 、炒、煅、煨、烘焙D. 蒸、、炒、煅、煨E. 烘焙、炙、蒸、炒、煨49. 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是:A. 润B. 漂C. 淬D.E. 煮50. 用酸醋炒玄胡,其炮制目的是:A. 增效B. 减毒C. 矫味D. 改变药性E. 改变药性性状51. 在“十八反”中,半夏反:A. 甘草B. 藜芦C. 乌头D. 细辛E. 以上均不是52. 在“十八反”中,白芍反:A. 甘草B. 藜芦C. 乌头D. 细辛E. 以上均不是53. 在“十九畏”中,郁金畏:A. 巴豆B. 川乌C. 官桂D. 丁香E. 以上均不是54. 《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A. 苏敬B. 李C. 陶弘景D. 唐慎微E. 李时珍55. 《证类本草》的作者是:A. 苏敬B. 李C. 陶弘景D. 唐慎微E. 李时珍56. 《证类本草》成书于:A. 汉代B. 清代C. 唐代D. 宋代E. 明代57. 《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A. 汉代B. 清代C. 唐代D. 宋代E. 明代58. 《中药大辞典》成书于:A. 清代B. 宋代C. 明代D. 民国时期E. 当代59. 有收敛固涩功效的药物其味多是:A. 苦B. 甘C. 咸D. 甘淡E. 酸涩60. 黄芪与茯苓配伍,是运用药物“七情”的:A. 相须、相使B. 相使C. 相须D. 相畏E. 相杀61. 用咸味药治瘰疬、痰火结核、瘿瘤等证,是取其:A. 泻下之功B. 软坚散结之功C. 宣泄之功D. 发散之功E. 补益之功62. 用苦味药治热结便秘, 是取其:14/ 4A. 宣泄之功B. 燥湿之功C. 坚阴之功D. 通泄之功E. 行气之功63. 将大麦、稻谷发芽,其目的是:A. 便于贮藏B. 便于制剂C. 便于服用D. 产生新药效E. 改变药物归经64. 用辛味药治感冒, 是取其:A. 行气之功B. 宣泄之功C. 发散之功D. 通泄之功E. 以上都不是65. 用猪苓、茯苓治小便不利,水肿等证,是取其:A. 咸味的作用B. 甘淡味的作用C. 苦味的作用D. 甘味的作用E. 辛味的作用66. 用液体辅料与药材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是:A. 炒黄B. 炒炭C. 炙D. 淬E.67. 在“十九畏”中,人参畏:A. 赤石脂B. 五灵脂C. 砒霜D. 官桂E. 三棱68. 在“十九畏”中,川乌、草乌畏:A. 牵牛B. 五灵脂C. 赤石脂D. 犀角E. 丁香B型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每个答案可以选用一次,也可选用几次,或一次也不选用。
)A. 酸苦味B. 甘淡味C. 咸甘味D. 辛味E. 酸甘味⒈血瘀阻滞之证多用何类药味治疗?⒉气滞之证多用何类药味治疗?A. 相须B. 相使C. 相恶、相杀D. 相反、相恶E. 相杀、相畏⒊半夏与生姜同用, 是运用药物“七情”配伍中的哪种配伍?⒋大黄与芒硝同用,是运用药物“七情”配伍中的哪种配伍?A. 睡前服B. 饭前服C. 饭后服D. 睡后服E. 以上都不是⒌驱虫药、攻下药及其它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宜:⒍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宜:⒎缓下剂宜:A. 适当低于成人量B. 用成人量的1/4C. 用成人量的1/2D. 用成人量的1/3E. 以上都不是⒏老年人的气血衰弱,而服用峻烈性药物量一般是:⒐小儿五岁以下通常用药量是:10. 小儿五、六以上通常用药量是:A. 润B. 炒C. 炙D. 淬E. 酒制11. 为了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宜采用何种制法?12. 为了增强黄芪、甘草的补中益气作用,宜采用何种制法?13. 为使磁石、自然铜、鳖甲等药物酥脆,宜采用何种制法?A. 先煎B. 后下C. 烊化D. 包煎E. 另煎14. 矿物、贝壳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难于煎出,入煎剂时宜:14/ 515. 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发或破坏的药物入煎剂时宜:16. 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的胶类药物,在煎煮时宜:A. 咸味B. 甘味C. 酸味D. 辛味E. 苦味17. 气虚血少之证多用何类药味治疗?18. 肺气上逆或胃气上逆之证多用何类药味治疗?D型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相互间有特殊联系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