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变废为宝——论垃圾的回收处理及其再利用张弛王科社(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机械工程系 100085)摘要:长期以来,当人们一提到资源,大多指的是自然资源,但实际上,从当前世界发展趋势看,自然资源的匮乏使人类不得不提高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在这里,循环利用是一条利用资源的必经之路。
现代社会中,资源的概念迅速扩展,人们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和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资源、人口、经济、环境、生态、社会等越来越明显地交织在一起,“垃圾”作为一种资源类型,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我国废旧物资中蕴藏着巨大的财富,这些总值上千亿元的废弃物用之为宝、弃之为害,其中大半成为困扰各地的城市垃圾。
如何处理和利用这些垃圾,使其真正能够“变废为宝”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关键词:垃圾资源,循环利用正文:一.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垃圾增长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92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平均增长率12.1%,是新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国民经济提前5年实现比1980年翻两翻的目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我国GDP在世界各国中的排位已从1991年的第10位上升到1996年的第7位。
然而,在总体上保持着快速、稳定增长趋势的同时,我国城市垃圾的增长趋势、处理处置现状及其造成的环境问题则不容乐观,二者呈正相关系。
从1987年到1996年10年间,我国城市垃圾产生量增加了近1倍。
目前,全国约有2/3的城市已处在垃圾的包围之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仍将持续快速增加,城市垃圾量的增长势头仍很难遏止。
城市垃圾产生量还将以每年8%~10%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产生量将达5亿吨。
大量的垃圾堆放在城市周围,已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带来了现实和潜在的污染危害。
在问题较为突出的城市,已经阻碍了城市建设的进程,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1.垃圾堆放场气体的环境危害,1吨固体垃圾在完全厌氧条件下大约产生300—400立方米的气体,其中CH4和CO2分别占50%和40%,CH4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比CO2高22倍,目前基本上没有对这些气体采取有效控制和回收措施,当垃圾堆放场周围甲烷达到一定浓度时存在着火灾和爆炸隐患。
2.由于大量垃圾堆放和填埋场处理设施不完善甚至根本没有,已经对周围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造成难以处置的污染,严重危害了堆放场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
3.有碍景观、散发恶臭、孳生有害病源体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这是传统工业社会的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造成的恶果。
在这种线性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抛弃到空气、水系、土壤、植被中,线性经济正是通过这种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垃圾的运动,以环境破坏为代价来追求经济的数量型增长的。
传统线性经济除了资源输入的高开采和污染排放的高输出之外,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一切为了生产和销售新的产品以及与不断生产和销售必然相关的产品使用的短效性。
而垃圾资源循环利用的基本战略则是要优化物品的可长期性,而不是最大限度地生产,最大规模地销售以及推销寿命很短的产品。
二.城市垃圾资源循环利用的操作原则国外城市垃圾资源的循环利用已进入综合利用阶段,其资源化利用率已达60%以上,而我国尚不到5%,以废纸为例,我国目前废纸回收率仅为20%左右,每年流失的废纸约600万吨,相对于浪费木材240万M3,浪费森林资源1010万M3。
据统计,目前全国垃圾填埋场和堆放场中CH4气体1年的排放量,相当于700万吨左右的煤炭的能源潜力,直接经济价值达10108万元。
可见,我国城市垃圾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极大的潜力。
而循环利用方式的建立则依赖于一组以“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为内容的行为原则。
1.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减少进入生产的消费流程的物质量,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学会预防垃圾产生而不是产生后治理。
在生产中,制造厂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物质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
由于大量的资源浪费和垃圾产生来自包装,因此,过度包装或一次性的物品是不符合减量化原则的;在消费中,人们可以减少对物品的过度需求。
人们可以大宗地购买,选择包装较少和可循环的物品,购买耐用的高质量物品等,如果人们这样去做,实际上就是在力所能及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在减少对垃圾填埋场的压力。
2.再利用原则:再利用原则要求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以多种方式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
在生产中,制造商可以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标准尺寸设计能使计算机、电视机和其它电子装置的电路非常容易和便捷地更换,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
家用排油烟机、吸尘器等均可设计成便拆洗、修理和便组装,这样,可以避免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在生活中,人们把一样物品扔掉之前,应该想一想家中和单位里再利用它的可能性,确保再利用的简易之道是对物品进行修理而不是频繁更换。
人们可以将可维修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供别人使用或捐献不再需要的物品给需求者,一些消费者可以购买二手货或稍有损坏但并不影响使用的产品。
3.资源化原则:资源化原则要求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资源化是指把物质返回工厂,在那里粉碎之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中,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垃圾”资源化形成新的产品。
资源化能够减少人们对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的压力,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
正确地认识垃圾是解决垃圾困扰的前提。
仔细研究生活垃圾就会发现垃圾并不全是有害物质,相反它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如:废旧金属制品,用来提炼金属,比从矿石中提炼金属更好;破碎的玻璃是制造玻璃器皿的现成原料;废旧塑料袋、塑料泡沫、塑料制品,可再变成塑料;废旧纸张是造纸的好原料;旧橡胶可变成再生橡胶;木质废物可用来造纸等。
厨余(剩饭剩菜、瓜果皮核、骨头内脏等)可变成肥料、燃料,甚至饲料。
由垃圾资源循环利用的三个原则可以看出,我们对待垃圾问题的优先顺序为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
其目的,不是仅仅减少废弃物的体积和重量,使得垃圾填埋场等可以用得时间长一些,相反,它是要求从根本上减少自然资源的耗竭,减少由线性经济引起的环境退化。
三.我国城市垃圾资源循环利用现状世界先进国家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35%、纸产量的35%是由废旧材料生产的,而我国每年却有约500万吨废钢铁、20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废纸沦为真正的垃圾。
每年丢弃的各类电池2亿多支。
王如珍说,每回收利用一吨再生资源,相当于减少4吨垃圾处理量,每回收利用一吨废钢铁,可以节省开采各种矿石20吨,节约1.2吨炼钢标准煤。
因此,以资本为纽带,按市场规律,通过建设城市社区回收、市场集散、综合利用为主要环节的现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已经成为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国家经贸委、国家环保总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权威部门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潜力巨大。
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到50%,比世界水平低10个到20个百分点。
每年可综合利用的固定可回收再生资源中,一半以上没有得到回收利用,总价值达500多亿元。
按国家经贸委制订实施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十五”规划》,到2005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价值将达到550亿元,而流失的另一半,至少仍相当于这个数目。
专家指出,再生资源与自然资源不同,它们如果不能化为宝,就会成为公害。
目前这些“破烂”废弃物在各大中城市郊外堆积如山,总重量达70多亿吨,占用耕地5亿多平方米。
从卫星上看,我国大中城市绝大多数被成千上万的垃圾填埋场包围,对土壤、地下水、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
2001年,我国668座城市所丢弃的垃圾多达1.7亿吨,而清运的垃圾却只有1.4亿吨,也就是说,每年至少有3000万吨垃圾我们无法清运,在那里被随意地丢弃着。
3000万吨是个什么概念那意味着如果用解放牌货运卡车来拉,需要1000万辆车才能运走。
而这1000万辆解放卡车若一字排开,长达10万公里,中国高速公路的总里程也才不过3.5万公里。
在这被清运到垃圾场的1.4亿吨垃圾中,有一多半未能进行无害化处理,即7000多万吨的垃圾在露天堆放着,向天空散发着臭气,向地下渗透着污浊,日甚一日地、严重地恶化着我们的生活环境。
几乎我们所有的城市,不只是那32座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连中小城市都在为垃圾犯愁,而且越是小城镇问题越严重。
因为许多小城镇连环卫局,连一辆运送垃圾的大货车都没有。
进军垃圾业的序幕被拉开2002年9月,由香港亚太环保有限公司独家投资的广州亚太生活垃圾有限公司,与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局签署了合作协议。
根据该协议,香港亚太环保有限公司到2004年将投资约2.8亿元,在广州建立起一座日综合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的垃圾厂,从而正式拉开了外资进军中国垃圾产业的序幕。
但是,如果处理利用得当,这些令人头痛的看似无用的垃圾却可以“变废为宝”,只要有了规模化的垃圾回收和处理体系,生产流水线一样的我们的生存环境在急剧恶化,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化学垃圾、核废料……各种各样的垃圾包围着城市,并急剧地向农村扩散,江河湖海无一能幸免于难,连万里长江,也成了巨大的、流动的垃圾场。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使用的一次性的东西越来越多?比如我们不再使用手绢,而改用一次性的纸巾,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一次性使用的木筷,一次性使用的纸杯,一次性使用的饭盒……城市垃圾的构成,在二十年间悄悄地发生了质的变化。
我们的垃圾堆里埋藏着的财富也越来越多。
由于天然气、煤气以及生活用电的大面积推广,在城市垃圾中,几乎占到一半以上的炉灰煤渣已悄然引退,而大量的有机物质比例迅速增加,如包装物品、一次性木筷、塑料制品、菜根菜皮、一次性饭盒、玻璃制品、废旧铁器、橡胶制品……,仔细一分类你就会明白,这些东西都不是废品,都是可利用的可再生资源,只是我们未能将它们加以认真地开发利用而已。
据业内专家分析,在城市垃圾的比例中,塑料占到了8-9%,玻璃占到了4-5%,纸张占到了2-3%,而树叶、蔬菜根皮、瓜果皮核等有机物,所占比重高达20-25%,这可以直接转化为绿色肥料,卖给城市绿色农业生产业。
这都是丢弃在垃圾中的财富。
如果我们将其中的有机可燃物质加以燃烧,一吨城市垃圾其热能相当于半吨煤炭。
垃圾发电、垃圾处理的资源化,早已不是纸上谈兵。
在国外许多国家,已经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在中国也已渐成新兴产业。
据专家们预测,在未来的三十年间,全球在环境、能源、农业、绿色食品、信息高速公路、制造业和医学等领域,将出现"十大新兴技术",而其中有关解决环境问题的"垃圾处理"新兴技术被排在第二位。
足以可见它的前景是如何被全球有识之士所看好。
有专家说,在新世纪,发达国家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将有望达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