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笔记及点评

读书笔记及点评

读书笔记及点评【篇一:读书笔记点评】读书笔记点评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蔡老师将阅读《追求卓越的美术教育生涯》一书与自己的美术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对教育实践,特别是美术教学的目的、方法、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对未来的教学生涯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借这篇读后感,我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准备工作。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认真在“备教材”而疏忽了学生和自己的情况。

是否在教学过程中既了解学生的社会、生理、心理等背景,因材施教?还全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感情,有准备的、全身心的投入教学过程?看来教育永远不能止步于前,必须不断反思与学习。

曾经,一本《简爱》让很多女性找到了共鸣。

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

在现代社会,女性正在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

作为教师的我们,其实可以从简爱身上感受自尊和自信。

在事业上,在爱情上,在为人处事上,都留着现代女性的那份美。

平时和徐老师交流,感受得到她对工作的热爱,对家庭的负责,真是非常佩服。

李老师所读的《向孩子学习》一书,听书名就是一本有趣的书。

因为大部分的教师或者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以自己为本位,将自己的要求强加在孩子身上。

要求孩子做到这个,做到那个。

哪一天,低下头,向孩子学习?多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这可真是一件看似容易缺很难做到的事情呀。

向孩子学习,学习什么?怎么学习?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李老师作为班主任,是一个喜欢和孩子交流,乐于向孩子学习的人,这使他与孩子的关系十分融洽。

这样的师生关系,正是我所羡慕和要学习的。

【篇二:读书笔记之点评与感悟】读书笔记之点评与感悟【摘抄】夜空皇后从东方带来的馥郁的微风好像她清新的气息率先来到林中。

孤独的星辰冉冉升起:她时而宁静地继续她蔚蓝的驰骋,时而好像皑皑白雪笼罩山巅的云彩上憩息。

云彩揭开或戴上它们的面纱,蔓延开去成为洁白的烟雾,散落成一团团轻盈的泡沫,或者在空中形成絮状耀眼的长滩,看过去是那么轻盈,那么柔软和富于弹性,仿佛可以触摸似的。

——《美洲之夜》夏多布里昂【点评】本段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使读者仿佛也走进了那一片夜空。

诗一般的语言,灵动的文字,把这一切写得是那么美。

将夜空比喻成“从东方来的皇后”,将清新的微风想象成是这位妖娆多情的皇后的气息,使读者不禁为之沉迷。

然后将星空的一切拟人化,星辰是孤独的,夜空似在驰骋似的憩息,使画面充满了动态美。

最后作者集中笔墨于描绘云彩,它们先是“烟雾”,后是“泡沫”,或者“长滩”,作者的想象奇特瑰丽,却一点也不失真,反而是更贴切更形象地展现了云彩的轻盈等特性。

作者调动了嗅觉、视觉、触觉,是画面立体生动!更是将作者对这美洲之夜的赞美与喜爱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摘抄】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安塞腰鼓》刘成章【点评】鼓点急促,流苏飞扬,脚步蹦跳,瞳仁闪射??这,便是火烈的安塞腰鼓,一系列的排比,短促的语气,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气势,字里行间也仿佛随着鼓声跳跃起来。

“骤雨”、“旋风”、“乱蛙”等一连串的比喻,将交织错落、此起彼伏的鼓声的那种壮阔豪放的气势,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试听的有机结合,也再现了当时的盛大场面,既有音响感,又有画面感,让人目眩神迷,如临其境。

“震撼着”“烧灼着”“威逼着”我们的,并不仅仅是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更是一种强大生命力量的感染。

那样一个个吃着五谷杂粮长大的年轻后生,竟能有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真正令人惊叹,摄人心魄。

这样旺盛勃发的生命力,为枯燥、紧张的城市生活中的人们所拜伏。

无论身心多么疲惫,如此冲天的气势也将麻木的人们唤醒,这正是作者对陕北农民勤劳朴实、生机勃发的热情歌颂。

难怪乎作者会叹: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摘抄】东方破晓,晨光熹微。

黎明女神飘然下凡,从娇艳欲滴的红玫瑰近旁走过,看见花瓣上有三滴晶莹的水珠在向她招手,请她留步。

“熠熠闪光的水珠,你们有何贵干?”女神驻足问道。

“有劳大驾,请你为我们当裁判。

”“噢,什么事啊?”“我们同属于水珠,可是来源出身各异。

请问哪颗水珠更珍贵呢?”女神指着其中一颗水珠说:“那你就先来自我介绍一下吧。

”雨珠听到要她先说,十分得意地晃了晃身子:“我呀,来自高空的云层,是大海的女儿,象征着波涛汹涌的海洋。

”“我是黎明之前凝成的露珠。

”另一颗水珠急不可待地抢着说,“人们称赞我为五彩朝霞的伴娘,奇花异草的美容师。

”第三颗水珠迟迟不肯开口,黎明女神和颜悦色地问道:“那么你呢,我亲爱的小姑娘?”“我算不得什么。

”她忸怩地回答,“我来自一位姑娘的明眸。

起初像是微笑,尔后又称友情,现在被叫作眼泪。

”头两颗水珠听她这么说,不约而同地撇撇嘴,露出轻蔑的笑容。

黎明女神小心翼翼地将泪珠置于手中,连声称赞道:“还是你有自知之明,丝毫也不炫耀,显然比他们俩更纯洁,也更珍贵!”“可我是大海的女儿呀!”雨珠急得叫起来。

“我是辽阔苍穹的女儿!”露珠很不服气。

“是的,一点不错。

”黎明女神郑重地说,“而她呢,是人类内心纯真感情的升华,而后凝结成夺眶而出的泪珠。

”言罢,女神吮吸了泪珠,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点评】这篇散文是一篇短小精干的寓言故事。

文章将自然界中的雨珠、露珠、泪珠分别象征了社会中的三类人士:仗势而飞扬跋扈的一类人、傲慢而自大的一类人一级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一类人。

他们就像在现实中这三类人的化身,通过对话的形式表现三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雨珠急得叫起来”“露珠很不服气”中的“急得叫”“不服气”短短的几个字的神态动作描写将两类人傲慢嚣张的神情全部刻画出来,字里行间的批判以及鄙夷清晰可感。

而“我不算什么”这样平凡而谦卑的一句话与前面的两滴水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一来表现这类人的谦逊,充满着作者的肯定,二来这也是社会中的“雨珠”“露珠”的内心写照。

最后,“是人类内心纯真感情的升华”一句凝练了作者对于人间情感的尊崇、敬畏。

情感凝华的泪珠从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脱颖而出,让在尘世总漂泊奔波的青年人士回归自我,不免有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效果。

【摘抄】“住在都市里,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不知要听到多少种类多少次数的叫卖声。

深巷的卖花声是曾经入过诗的,当然富于诗趣,可惜我们实际已不大听到。

寒夜的“茶叶蛋”“细砂粽子”“莲心粥”等等,声音发沙,十之七八似乎是“老枪”的喉咙,困在床上听去,颇有些凄清。

每种叫卖声,差不多都有着特殊的情调。

” ——《幽默的叫卖声》【感悟】繁忙都市生活已经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少,叫卖声是城市生活的一丝暖意,这叫卖声让我们感觉传统的生活方式还有一部分存在于我们身边,独特的都市叫卖声,是小贩自己经营理念的一种再现,我们从叫卖声中能感受到小贩的感情,经营方式。

记忆中最难忘的是大学里一个买豆浆的,一个矮矮的男人,总是在清晨放开喉咙,为他旁边的人叫唤卖粢饭,因为这个卖粢饭的女摊主是他中学里暗恋的女同学,他大声的叫卖,仿佛把自己多年对女人的爱喊出来了,“粢饭,一块钱一个,好吃的粢饭加上新鲜的豆浆”,热情的叫卖,帮助女人把粢饭卖完,他的豆浆也卖的光光的。

他的叫卖声中有暖暖的爱意,有为生活竭尽全力的呼喊,有经历生活无奈后,自己突然释怀的轻松,百般滋味,让人感觉他是个有故事的人。

【感悟】不见炊烟——读《我所知道的康桥》有感读徐志摩的散文,惊讶他在英国居然也能看见炊烟。

我一直觉得炊烟是中国特有的,更是中国农村特有的。

炊烟中,包含了农民最朴素的情感。

记忆中的炊烟,无比轻柔,软软的似绵花糖,轻轻的,又似舒适的纱绸,只是他永远飘在天空,可望不可即。

童年的梦,都是被炊烟唤起来的。

睁开双眼,还迷迷糊糊,鼻腔内却已萦绕着丝丝清香。

爬起来,蹬上我心爱的小自行车,便去外婆家报告。

幼时寄住在舅母家,从舅母家到外婆家也便一条小路,可是这条小路却是我最乐意,最快乐的路,一路向北,各家烟囱都冒着股股白烟,有时,风不大,烟便一路向上,再向上,慢慢的就不见了,有时,微风吹过,那炊烟便成了优秀的舞蹈家,翻转,跃跳追逐,各样的动作都有。

最熟悉的就数外婆家的炊烟了,那烟最大,最丰腴,最厚重。

炊烟的性格,也便是他主人家的性格了吧!在我的印象里,炊烟总是和阳光一起出现,于是也使染上了一层金色的外壳,似有种金碧辉煌的绚烂,却又同本身的洁白而回归朴素的本质。

早晨的炊烟便是整个农村活跃的标志。

炊烟伴着太阳,似是一对永不分离的好兄弟,从早到晚,时时相伴。

夕阳伴着炊烟,即将结束劳作了一天的生活。

特别是夏日的傍晚,一家人在露天吃饭,炊烟萦绕,甜蜜,平静,协调,多么值得歌咏的一副画面。

炊烟伴着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炊烟更是几千年中国农村的标志。

而如今,炊烟再难觅了,似乎我打了个盹,醒来时,便再也找不到往日的感觉了。

难得一见的,也只有在过年时节,家家户户还保留着蒸馒头的习俗,那段时间,整个村庄便都被炊烟包围着。

炊烟混着水气,一齐喷向天空,向上,向左,向右,壮观极了,甚至会给你一种雾天的感觉。

然而,这个习俗也在改变,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馒头代替了自家所制的,有了代劳,便不再需要自我劳动,没有自我劳动,也便不会再有熟悉的炊烟了。

张恨水写过《炊烟是乡村的根》,的确,炊烟承载着农民的希望,他是农民丰衣足食的象征,在和平的年月,家家冒炊烟,这样的图象怎能不让人想起和谐与富足,而在战乱年代,炊烟便成了实实在在的奢侈品了啊。

如今的情况却大不相同,生活富裕,本应有炊烟萦绕的农村,却干干净净,反而多了一些干燥与刺鼻的味道。

乡村的发展,改变了乡村的面貌。

但是,发展的大潮,淹没了原本的乡村气息,夺走了乡村文化。

如今的乡村,即不像以往的那样清秀闲适,也没有设施先进,整齐化一的规模,处在时代岔口的乡村,处在一个无比尴尬的境地。

我想,炊烟不见,是几千年文化的消失,也是乡村根本的缺漏,只是,新的文化,新的根本,也要随着发展起来,否则,失去底蕴的乡村该何去何从?【感悟】我喜孤独——读《我所知道的康桥》《没有秋虫的地方》有感众生喧闹,尘梦缭绕。

钢筋混凝筑构的世界麻木了我们的心,纷扰了我们的思绪,印刻的是一张张负累的脸、留下的是纷沓的脚步声,记录下的是一声声不知人生何味的叹息。

叶圣陶醉心的虫鸣声难去觅得,徐志摩笔下胜若仙境的康桥也无法寻得当日的姿彩,朱自清那抹浓浓盎然的绿意也早已被铅灰色的大楼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光所遮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