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论文(易国华)

高中物理论文(易国华)

高中物理课堂有效练习设计的研究
成都市青白江中学易国华
【摘要】新课改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有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学生参与活动,而课堂练习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有效性既对教学起到监控、巩固和反馈的作用,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迁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针对本人所任教的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状况,探讨了在高中物理教课堂中,如何进行设计课堂练习和运用课堂练习才是对学生的学习最有效的,并对其产生的效果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物理课堂,有效练习,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只有自己到真实的情景中去感受和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的介绍与讲解,才能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达到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深刻理解。

许多同学常具有的“物理课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就是因为对知识结构的构建还没有达到深刻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指出不能以为听懂就可以,还应该通过有效的练习,深化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达到内化物理知识的目的,使自己学会如何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因此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显得至关重要。

下面论述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课堂有效练习的设计并阐述实施后的效果。

一、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
对于农村一般性高中学校的学生,他们大多在学习上没有计划和目标,特别是高一新生,学习比较盲目;大多学生学习能力比较低,课堂内外对教师的依赖性都很强;学生的学习习惯大多不是很好,不能独立完成课堂、课后作业;学生在初中时的基础相对较差,加上初高中物理的难度陡度较大,学生不习惯高中的物理学习方法;学生在校时间里,基本上都有老师在上课(特别是高一),自习时间比较少。

基于这种情况,学生的学习绝大部分放在课堂上,当然对课堂的依赖程度也就会随之提高,作为老师,就更应该尽力提高课堂效率,而物理课堂中进行有效练习的设计和运用是提高物理课堂效率的一种方法,所以应该势在必行。

二、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
1.分层性原则
新课改倡导教学要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但我们知道,虽然在同一班级学
习,但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所以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就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困难学生,关注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生成和提升,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物理课堂中的练习是困难学生的一大难题,老师在设计练习时就应该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能从中获得自信,获得成功,获得能学好物理的信心。

因此在课堂上提问时可以根据不同难度的问题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

课堂练习中有些练习是通过导学案形式发给学生,在课堂上要求即练即讲的,所以在设计时大家的题必须得一样,这时便可以在给层次好点的学生的练习中提问比较直接,而在给困难学生的练习中提同一个问题前先提几个引导性的问
),讲匀题,这样就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例如在必修1的第一章第八节(P
34
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时,课本上有个估测楼房高度的活动,这个活动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肯定是无法完成的,那么可以在给层次较低点的学生的导学案中把此题的提问改成:用刻度尺量出每块砖的厚度为6cm,则小球在AB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多少?中间时刻C点的速度为多少?小球从楼顶运动到C点的时间为多少s?楼顶到A点高度多少?若径迹的下端的B点与一个已有的记号平齐,该记号距地面的高度是 1.2m,能算出楼房的高度吗?而对于层次稍好点的学生可以在问求中间时刻的速度后就直接问求最后的高度;对于层次更好的学生,则可直接按照课本的形式提问。

这样老师在讲评这个活动时,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照顾到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会大大提高。

2.经典性原则
所谓经典性是指所选择的课堂练习具有代表性,蕴含了本节所学的知识点,既连贯了前后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仔细研究会发现,其实每节或每一章都有几道经典性的例题,它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选题就不能太随意,对练习的选择要精挑细酌,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练习加以修改,这样选出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完成,然后进行精讲,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例如在讲完摩擦力新课后发现,这节的重点是如何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和计算摩擦力大小及相关量,可以出两个经典题便可,即 用手压着一块重为10N的木块放在竖起墙面上,当压力为50N时,木块静止不动,则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当压力为40N时,木块匀速下滑,则
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当压力为20N时,则它受到的摩擦力又多大呢?在压力为20N时,若用竖直向上的力拉物体匀速向上运动,则这拉力要多大? 在对必页的讨论交流完成后,可对该题进行修改:如果A、B之间没有发生相修1的P
55
对滑动,它们一起向右作匀加速、匀速、减速运动时,A有没有受到B对它的摩擦力呢?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分别如何?这两题既考查了对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定,又考查了平衡条件的应用,既具有前后连贯性又具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特点,所以只要把这两题弄清楚了,那么这节的内容基本上就过关了。

3.注重建立物理模型的原则
在物理课堂中,用建立物理模型来设计练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所谓物理模型就是对现实生生活中的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略去一切次要因素,吸取主要因素,将其转化为相应的物理问题,它可以将相关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进行物理思维类比和拓展。

因此在课堂上应多借助物理模型进行练习设计,强化学生的模型意识,让学生在训练时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拓展,使学生能熟练正确地运用模型方法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对相关问题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例如在讲完圆周运动后,可以把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的物体转化为轻绳模型和轻杆模型,研究其在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向心力和速度的关系,那么实际生活中非常复杂的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的问题都可以归为这两个模型的问题,这样,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生活化原则
皮亚杰的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新课程理念也倡导教学中应该从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联系实际教物理,把生活问题物理化,物理问题生活化,所以在物理课堂上,适时适量提供一些汲及现实生活的试题,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体悟到物理知识原来如此地真实。

这样,学生不仅觉得物理与生活如此接近,而且会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学习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以先让学生完成练习:让一个学生为中心,拉着另一学生作圆周运动,让学生说出作不同转速时自己手的感觉。

此练习可以让几组学生当场表演、感受,从中得出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定性关系。

又如,在讲静摩擦力时,可以让同桌坐在椅子上用慢慢增大的力推对方,让学生
亲自感受,便可分析出静摩擦力的大小变化和方向。

对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感兴趣,还非常乐意参与,亲自体验,在玩中学到了新知识,而且会对所学的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这样的课堂练习显然是非常高效的。

5.自主设计性原则
认知发展学研究发现,外在的学习积极性根植在于内部的学习动机,这种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会积极主动、发自内心地理解物理知识,掌握物理规律,这样学习的结果自然也是最有效的。

根据这种特点,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完一些练习后,让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一定程度的创新设计权,要求学生根据所讲的练习进行改编,自主设计课堂练习,让别的学生再进行现场演练,当然,不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人人都有参与设计的机会。

这样自主设计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还可以让学生体验设计练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不仅可以增加课堂轻松学习的气氛,还可以让学生变换角度,从被动作业转为主动作业,逐渐使学生形成一种不依赖教师和同学,自主学习的习惯。

当然,老师在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情况,让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这样可以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有效练习实施的效果
在有效练习的设计和实施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方法,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整合,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分层次进行设计些经典性的练习给学生训练,还要在教学中常根据生活中的事物设计课堂练习,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的练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设计练习。

经过一学期的精心设计和实施后,明显感觉到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提高了,课后学习的负担减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归类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而且大多学生养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物理成绩也得到明显的提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