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当前小学习作教学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对当前小学习作教学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对当前小学习作教学问题与对策的思考编码:分类:应用研究中图分类号【摘要】当前小学习作教学效果不太理想,除课堂教学指导不力外,与习作教学目标定位过高、习作素材积累途径单一、习作教学评改方法传统等有关。

本文拟从合理定位习作教学目标、开放学生习作积累途径以及变革习作评改方式等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提高小学习作教学整体水平、改革小学习作教学现状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习作教学降低目标积累素材习作评改从大量的习作教学课例可以看到,当前小学习作教学除了在打开习作思路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外,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习作材料的积累、习作的评改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这些问题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一、“儿童习作无禁区”:降低习作教学的目标,为学生轻松习作创造条件(一)对习作思想内容要求过高。

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习作焦虑症”,为什么会有?这首先涉及到习作教学理念的问题:习作教学是研究儿童,还是研究习作?是重“人”,还是重“文”?是关注最终的结果,还是关注表达的过程?当前的习作教学,过多地关注学生的“文”,而不是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独特个体、有着自由思想的“人”的表达的需要;过多地关注习作的内容和结果,而不是关注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情感的体验、表达的惬意、交流的快乐。

一个三年级农村孩子在写《我的理想》时写道:“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

”文中这样写:“阿爹还没走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

现在,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

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

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

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就不怕了……”老师在作文上打了个“×”,并写:“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对于低中年级孩子的习作而言,我认为可以不必成文。

而上述案例中,在老师的眼里,“变成一条狗”的理想显然“不远大”,“思想境界不高”。

而且这样絮絮叨叨的,似乎也不符合作文的“规范”,因此就有了“这也叫‘理想?’‘这也叫作文?’”的批语。

教师没有看到孩子习作中表达的真情实感,没有感受到孩子内心深处的渴望,从而没有给孩子应有的肯定、鼓励和安慰,一个“×”,否定了孩子的理想,否定了孩子的情感,也泯灭了孩子用习作表白心声的热情。

习作是学生生活的直接反映,习作是学生心灵的真实再现,有什么样的生活体验就会有什么样的习作。

尽管我们谈起小学作文教学时都会讲“要引导学生自由表达,鼓励孩子做真人、写真事、抒真情”,但强调习作的思想性、技术性,在我们的思想深处扎了根,我们常常不经意间用它作为衡量学生习作的标准,从而不自觉中就忽视了学生生活的独特性和习作表达的个性。

(二)对习作形式的要求过高。

学生存在“习作焦虑症”的第二个主要问题是对学生习作的表达形式要求太高,太“可望而不可及”了。

1.超习作。

习作就是学习写作,有的教师和家长则要求学生不用学就天生写出好文章,是一个“小文学家”。

这种过高的期待使得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可从而丧失习作的兴趣和自信。

我们好多教师既是教师又是父母,试想,当您的孩子牙牙学语时,我们何曾要求过“吐词清晰、语言生动、出口成章”?哪怕孩子发出一个模糊不清的发言,我们都是那样激动欣喜!如果当时我们用高要求来强调孩子说话,恐怕孩子一辈子也开不了口了。

我觉得这个道理是相通的。

当前我们的习作教学就存在着这一“超习作”的现象。

2.超阶段。

由于对整个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缺乏整体规划和思考,又由于习作教学自身具有极大的灵活度和创造性,造成教师在习作训练中阶段性目标不明显,有着“信马由缰”的倾向,以至于一二年级就要求作文、用高年级习作的要求来指导中年级习作等现象,没有非常清晰地认识和把握各阶段的教学特点和训练重点,这些超阶段的习作练习无疑加重了学生习作的负担,造成了学生对习作的恐慌。

要求孩子写出“有思想、有深度、语言优美”的文章,并进行一些写作技法的指导,结果造成大量的抄袭范文、套用范文的现象,作文中出现大量的假话、空话,甚至“编造惊天大案,制造美的谎言”。

诸如此类习作教学目标定位上的偏差,使习作教学远离了学生生活,远离了学生实际,远离了学生心灵,使习作变成了“应试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儿童内心表达的需要、交流的需要、生活的需要,这势必增加了学生习作的负担,使学生习作的目的性发生错位,制约了习作能力的发展。

习作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应试,不是为了成为文学家,而是表达个人思想的需要,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

如果我们不能顾及孩童习作是内心的需要而一味地苛求,孩子怎敢提起那杆沉重的笔来抒写自己稚嫩的心?小学作文教学必须明确小学生作文与成人写作的区别。

小学生作文是习作,习作不同于创作;习作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写作,虽然要求学生自能作文,那也是在教师指导下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提高,逐步达到自能作文。

小学生作文是一个练习过程。

其教学目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早已指出的一样:“小学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于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

至于修词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

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

”这段话明明白白地指出了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我认为小学作文做到意思清楚明白、语句通顺即可。

因此,在小学生习作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提出“儿童习作无禁区”!要求学生习作时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就要求学生实事求是,教师则要做到“童言无忌”、“宽容童言”、“呵护童真”,切实把习作的目标降到应有的程度。

在习作教学中,提倡“儿童语言无禁区!”“儿童表达无禁区!”“习作内容无禁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感兴趣的人和事,用自己的语言自由抒发、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内心体验。

只有降低了习作教学的门槛,学生的思想才能得到解放,学生的想象才能真正放飞,学生的语言才会充满灵性,学生的个性和才情才会得以彰显。

二、“胸藏万汇凭吞吐”:引导学生在缤纷的生活世界和浩瀚的阅读世界中积累素材小学生学习写文章是一种综合训练,文章写得好不好,虽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连串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

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常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做准备的,一到写的时候就成了极其重要的东西。

基础结实,构思、动笔、修改总不至于太差;基础薄弱,构思、动笔、修改就没有着落,成绩就很难说了。

”(《叶圣陶教育文集》)这里说的基础,就是平时的积累。

小学生今天作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

平时积累充实,习作就不会感到难了。

现在学生感到习作难,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无内容可写”。

这就是平常的积累不够。

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周围的世界每天发生着多少事情?学校、家庭、街头……虽事事入了眼,却未必入了心,学生经常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生活缺少观察,缺少体验,缺少思考,缺少发现。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还要注意在习作时调动学生积累,让学生的各种积累“呈于眼前,浮于笔端”。

而积累的途径,我认为有效的无外乎两种,即充实生活、博览书籍。

(一)在具体经历中积累感受,增强体验。

大千世界为学生习作提供了无尽的学习资源。

要让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学习积累,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积极为学生创造感受生活、丰富人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

美国一研究机构提出,10岁以前孩子应该做好32件事,并且告诫孩子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多做做。

这32件是这样的: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儿;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在窗台上种水仙;用硬纸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里挖洞穴;用手和脚作画;自己搞一次野餐;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用沙子“埋人”;做面包;堆雪人;创作一个泥雕;参加一次“探险”;在院子里露营;烘蛋糕;养小动物;采草莓;玩丢棍棒游戏;能认出5种鸟类;捉小虫子;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在公园找10种不同的叶子;种菜;为父母做早饭;和别人小小地打一架。

这些事情,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可以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开阔视野。

现在的学生整天与电视、电脑、游戏相伴,与考试同行,远离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只知道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

情感比较淡漠,写起文章来也不知写什么,教材中虽然有着好多话题,但仍然不能激起写的兴趣,往往会说“这有什么值得写的?”这首先体现了一种情感的缺失。

如果学生做了这32件事,教师把这些事全部拿来放在课堂上,引导他们回忆曾经做过的事,是怎么做的,这些生动有趣的生活画面必然会像电影一样涌入学生眼前,写起文章来就会有真情地流淌。

而现在孩子写不出,因为他们生活单一,体验苍白。

没有经历,没有感受,大脑空空,要他们写,真是勉为其难,学生也只有抄、套、编,制造假、大、空了。

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童心世界,引导学生融入到多彩的生活之中,“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悲伤着学生的悲伤”。

和学生一起去感受生活的快乐,去品味生活的丰富,去积淀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生活充实,语言表达才有源头,“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

习作只有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融,才会变得丰富多彩富有魅力,从而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二)指导学生在观察中积累并形成独立思考。

有时存在这样的情况:尽管教师或家长带着学生参加了活动,可仍然有一些学生参加过后一无所得或印象不深,写出的文章仍是一本流水账,甚至连流水账也记不清。

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要使生活向充实的方向发展,有两个致力的目标,那就是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

如何训练思想,培养情感?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不放过点滴的琐事,并从中提炼形成自己的思考。

一位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引导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

他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素材本,留心注意一天,看看从早到晚究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了很多材料。

如二年级一名学生把自己的名字“李槐”写成了“李木鬼”,老师故意读出——老师让学生把这件事写到材料本中,并写出自己的思考。

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思考:“沈老师真幽默”、“写字不能分家”、“做事要细心”……有了内容,思考就会形成;对于同一内容,不同的学生形成了自己不同的思考。

这样的训练,有意识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并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可以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促使学生随时随地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可以练就学生一双慧眼。

习作的时候,何愁“无米下锅”?(三)在广博的书籍中积累。

一方面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外书籍中积累。

事实证明,直接经验的知识来自生活,但知识的积累,不可能都事事亲身感受,学生的知识90℅是通过读书获得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