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筑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摘要:以大连海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类课程设置为例,探索当前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筑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案,通过重新构建建筑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内容重点、知识模块的比例和支撑关系、调整考核体系等改革手段优化教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类课程;教学改革
建筑是关于建造的艺术。
现代建筑的创作离不开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紧密合作。
当建筑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很难将技术和艺术剥离开。
一方面,建筑艺术语言要符合建造技术的规律,建筑艺术的实现以技术为依托;另一方面,现代观念认为技术的极致本身也是一种艺术。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关系以及两者的合作方式有时候很难简单界定。
对这两者关系的回顾与研究有助于双方增加了解,摆正各自在设计合作中的位置,更好的创作建筑。
本人多年从事建筑工程的设计和建造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感到建筑专业与结构专业之间的合作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设计成果的优劣。
要想改善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关系以及两者的合作方式,应该深入到学院教育的体系之中,从观念到专业知识体系,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逐一调整,力争优化本科教学。
一、现状分析及问题的提出
目前,大连海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建筑学类课程有《建
筑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美术基础》《建筑装饰与装修》《建筑阴影透视》《计算机cad技术》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在课程开设的时间段,在彼此的支撑关系上都缺少关联性,使得各自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缺少相互渗透。
考察其他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得知,这些课程的关系是由《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来统筹和协调。
学生建筑设计的能力方能反应出他们对其他建筑类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而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没有开设诸如《建筑设计基础》这样的龙头课程,因此各门课程的内容就显得很松散。
另一方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涉及建筑设计,它决定学生整个毕业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但是我们没有相关的课程,缺少“建筑设计基础”的铺垫,却需要“建筑设计”的成果,很多学生无所适从。
再者,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周期是15周。
其中,建筑设计环节为4~5周,而我校学生对于建筑设计知识的严重缺乏,结果耗费很长时间设计的方案仍然不可行。
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环节上的失误和遗憾。
而至于在设计中让学生将技术和艺术巧妙的融为一体,将建筑和结构合而为一时表现出完美品质就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我们应该迅速行动起来,改革教学体系和内容。
二、改革措施
1.建立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知识模块
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建筑工地,整理目前实际建筑设计及施工领域中,结构专业在建筑学专业领域中所暴露的理论知识的薄弱环
节。
分析这些内容和数据,筛选出应该在学院教学环节中可以和应该解决的模块,通过论证,纳入到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调整的范畴,从而打造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课程。
这样会从整体上支撑土木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利于拓宽和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论素养。
2.完善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筑学知识的内容体系
首先,走入社会,分析教材。
梳理各门课程是否存在内容交叉、内容重复、知识点遗漏等问题,通过整合和改革优化教学资源。
其次,研究同一课程群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构建相互支撑关系,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再次,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规范考核内容。
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可以考虑:
(1)增加课时数:如《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内容上,大纲的要求建筑平、立、剖面的设计只有四课时的内容,而毕业设计环节需要学生设计一个诸如中小学校的项目,显然四课时不足。
(2)调整教学内容:如《建筑制图》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建筑制图,而结构制图的内容属于真空地带,所以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学生结构图的表达错误和漏洞很多,故内容有待调整。
(3)增加实践环节:如《建筑美术基础》课程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全凭理论式教学。
因此学生所有的毕业设计中建筑立面的设计和平面设计都失去了对应的构造关系,更无从谈起建筑美学的考量。
这些充分暴露了教学环节的不足和缺失。
3.促进教师间的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及业务水平
信息和知识是当前的时代主题,以往教师自己在家“啃书本”的备课模式被网络时代所抛弃。
信息化时代,一个人身单力薄,很难完成复杂的工作。
通过交流知识、交流研究方法和途径、交流研究的成果,教师才能更快地提高自己,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完善和与时俱进,学生对于建筑知识的掌握才会更加系统和全面。
从而在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中,建筑设计的综合表达能力才能有所加强,为以后在专业领域和跨专业领域的合作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永灿,吴发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建筑,2008,34(3):214-215.
[2]马芹水.改革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培养创新能力的高索质人才[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89-91.[3]李兴刚.城市与建筑[j].建筑学报,1999(1).
(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海洋与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