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藕池河简介

藕池河简介

藕池河简介藕池河源于长江藕池口,因长江1852 年大水冲决形成,并经过1860年、1870 年大洪水在原溃口处冲成藕池的河流。

经多年演变,当前共分三支,东支自湖北管家铺至梅田湖入湖南,往东至注滋口注入东洞庭湖,全长106 公里;中支自东支黄金岔岐出,经湖北团山寺至南县南鼎垸的陈家岭分成东西两河入湖南。

再经复合,经荷花咀到下柴市与西支汇合,全长54.2 公里;西支从湖北康家岗,沿荆江分洪区南堤至彭丘岭入湖南,再经官当、麻河口至下柴市,与中支汇合后往南至厂窖、三岔河入南洞庭湖,全长91 公里。

由于泥沙淤积,江湖关系演变,藕池河防洪保安和水资源利用形势近年日趋严重。

藕池溃口初期,长江洪水大部分入湖,上个世纪30 年代分泄30%以上的长江洪水,50~70 年代约为22%,1973 年荆江裁弯以后分洪只占12%,1998年8月17日,藕池口日平均过流6771秒立米,占当日8时枝城流量(67900秒立米)的9.8%,当前则不足7%。

在现状江湖关系条件下,藕池口分洪7500m3/s存在较大困难。

当前,该河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河道淤塞萎缩快,行洪能力越来越差。

二是断流时间越来越长,两岸用水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是堤岸局部冲刷严重,崩岸年年发生。

四是堤身堤基含沙量高,汛期易发生险情。

为了确保藕池河两岸的防洪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尽快实施藕池河的综合整治:一是控支强干,即控制中西两支利用现有堤防建设平原水库,同时上下游堵口处建闸,旱季引水灌溉,雨季撇排渍涝;二是疏洗口门,防止枯水断流;三是继续加固堤防。

南县水利局2008年4月胡子口隔堤简介胡子口隔堤位于大通湖垸(重点垸)与大通湖东垸(蓄洪垸)之间,是大通湖东垸蓄洪后保证大通湖垸安全的重要屏障,全长27.25Km,其中南县境内15.12Km,大通湖区境内12.13Km。

胡子口隔堤1996年因华容县隆西乡溃口而全线挡水,大通湖东垸蓄洪水位达35.31m(设计蓄洪水位35.39m),虽经广大军民全力奋战确保了安全,但也暴露了隔堤高程不够、防渗能力差等薄弱问题。

因此,胡子口隔堤被纳入洞庭湖二期治理三个单项工程的大通湖垸一线防洪堤防进行治理,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大堤培修、堤身灌浆及7.12Km填塘固基和2处涵闸接长。

经过二期治理建设,胡子口隔堤部分堤段堤顶高程达到37.4~38.2m,防洪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但仍有部分堤段堤顶高程在36.4~37.4m 之间,不能满足大通湖东垸蓄洪后的防洪要求。

为了确保大通湖垸的安全,建议提高胡子口隔堤的防洪标准,并加大对胡子口隔堤建设的投入力度。

南县水利局2008年4月沱江洪道治理项目简介一、项目概况1、基本情况沱江位于南县境内,属藕池河系东支支流,北起南洲镇,南至茅草街,全长41.02公里,是大通湖垸与育乐垸的界河,沱江沿线两岸有6个乡镇222个行政村,总人口38.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84万人),占全县人口的57.6%,耕地面积36.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1.36%,是南县粮、棉、麻主产区。

也是南县食品加工、农机修造等工业企业基地,更是渔业生产基地。

近年来沱江河由于河道淤塞,河床抬高,沱江河床平均抬高4.08米,形成了悬河。

河床断面平均缩小1080平方米,现在河流高程在28.0—29.0米之间,行洪、分洪功能明显下降,灌溉能力减弱,常年无法通航,由于河床抬高致使原有水利设施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根据水文气象资料统计,南县年均降雨量为1229.4毫米,年内降雨相对集中在六、七、八月份,这几个月又正是洪水季节,因我县是平原地区,沱江是过境性,季节性河流,每年过流时间三至四个月,春秋旱季无法供水,造成水源紧缺,沿线乡镇靠堵坝二级提水,消耗一定人力、财力,农田因干旱减产减收。

加上洲滩上芦苇杂草丛生,血吸病蔓延,综合开发利用效率低,根据县血防办检测沱江由下至上20千米为血吸虫病易感地带,钉螺阳性率为0.92%。

2、工程项目概况①沱江上下堵坝建闸;②沱江血防灭螺工程;③沱江形成三仙湖平原水库。

二、前期工作概况沱江综合治理工程于1999年元月长江委组织有关专家审查后开始实施,上、下堵坝及涵闸建设已于2002年完工,现正进行水利血防工程项目建设,并逐步形成三仙湖平原水库。

三、主要建设内容1、上、下堵坝建闸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工程措施:①沱江上堵坝,上坝顶轴线长930米,最大坝高15.10米,最大坝顶高39.30米,坝顶宽9米。

②沱江下堵坝:下坝顶轴线长378米,最大坝高15.10米,坝顶高39.30米,坝顶宽9-12米。

③上坝引水闸:闸室净宽3×3.2米,底板高程26.26米,最大过流量50m3/s。

④下坝船闸:闸室净宽10米,底板高程26.72米,最大通航能力200吨。

⑤下坝泄水闸:闸室净宽3×3.2米,底板高程26.26米,最大过流量100m3/s。

2、沱江水利血防灭螺工程沱江上下堵坝建闸后,上级又根据沱江的实际情况,启动了沱江水利血防灭螺工程。

具体工程措施如下:①护坡工程护坡工程全长17230米,护砌从30.5米至33.5米(开挖土方88.5万方,填筑土方67.5万方,浆砌石1.26万方,砼2.4万立方米)。

②抬洲降洲工程降洲5处,面积91万平方米,土方274万立米;抬洲1处,面积56万平方米,土方121万立方米。

③豆刂涵沉螺池工程13处,移动土方2.7万方,浆砌石9500方,砼1300方。

3、三仙湖平原水库已经国家与省直部门评审通过为平原水库,后续工程措施正在筹划中。

四、工程进展情况1、上、下堵坝建闸工程项目1999年元月长江委组织专家评审后,工程于2000年开工,2002年完工。

2、水利血防灭螺工程水利血防灭螺工程实施,第一项护坡工程,所有砼六方块2.4万立方米已预制完成,已护总工程量的60%,第二项抬洲降洲工程,总面积91万平方,土方274万方,目前已完成70%,剩下的正抓紧实施。

第三项沉螺池工程13处,到目前为止已全部完工。

五、后续治理措施根据沱江现状,结合实际,我们建议如下:1、首先要将水利血防工程实施完成,保证水质优良。

2、三仙湖平原水库即已立项,就应促成其效益形成,并保障水库历年运行的经费来源。

3、三仙湖平原水库形成后,我们认为它既连接育乐垸与大通湖垸,又保障南县51%的农耕生产水源,具备形成沱江大型灌区的条件,因此,建议加强灌区配套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平原水库的效益。

南县水利局2008年4月禹贡险段简介禹贡险段位于淞澧洪道左岸,南汉垸武圣宫镇境内,其桩号为:6+000~7+670,总长1670米。

该段水流湍急,当冲浪、当冲刷,加之洪道紧靠堤脚,外坡崩垮,内地面较低,且住房较多,是淞澧洪道重点险段之一。

禹贡险段堤身单薄,内、外坡比严重不足,大堤含沙较重,基础较差,堤脚虚陡,汛期常易出现内垮坡、外滑坡、管涌、沙眼、散浸、渗漏等险情。

由于淞澧洪道汛期长、高洪水位时出险的机率最高。

鉴于上述情况,为了确保堤垸安全,使该段的险情得到彻底根治,必须采用的措施是:外抛石固脚护坡、内用挖泥船吹筑压浸平台,宽度30米,高程36.00米。

工程量为:块石25000立方米,吹填土方20万立方米,需投资400万元。

南县水利局2008年4月马泗脑险段垮坡简介马泗脑险段地处南汉垸武圣宫镇境内,位于澧水洪道左岸,桩号为0+094~0+980,长度886米,是我县一重点险段。

该段急流当冲,当冲当刷,崩垮严重。

经过1999年的外护坡,2000年的内压浸吹填后,险情得到基本控制。

但近年来,由于急流的冲刷加刷,该段部分护坡阻滑墙又出现沉降、断裂,严重影响堤身安全。

为此,我们建议,继续对该段进行抛石固脚,防止险情继续发展。

南县水利局2008年4月虎渡河简介虎渡河自太平口(又称虎渡口)分泄长江洪水,经弥陀寺、黄金口至黑狗当,再经黄山头南闸进入湖南安乡,经大杨树、陆家渡至小河口与松滋河汇合,全长140.5 Km,其中流经安乡境内45.5 Km。

1952年修建荆江分洪区时,在黄山头附近修建节制闸——南闸,控制虎渡河下泄流量不超过3800 m3/s;1954 年荆江分洪区分洪后,无量庵下泄不畅,湖北省在虎东堤的肖家咀人工决口(同时破虎西堤)引导分洪区洪水泄入虎渡河,南闸未经控制,虎渡河流量达6800 m3/s,安乡一夜溃垸8 个,淹田11 万多亩。

虎渡河安乡河段主要存在四大问题:一是过流能力小,不能满足南闸的设计流量3800 m3/s;二是河床淤积,局部堤段岸坡冲刷加剧,大堤滑坡时有发生;三是两岸堤基透水性强,汛期经常发生河浸、沙眼等险情;四是南闸2000 年改造后底板高程提高到36.2 m,造成南闸以下断流时间长,远不能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灌溉的需要。

虎渡河综合整治内容主要有:一是改造南闸两孔深水闸降低底板高程到33 m以下,扩大冬枯水位灌溉流量;二是移堤疏扩三仙咀、毛耳渡等卡口,扩大行洪断面,增加过流能力;三是通过对两岸垸内填塘固基、涵闸病险改造、堤岸护坡护脚等工程措施,切实加固两岸堤防,提高防洪标准。

南县水利局2008年4月和康垸简介和康垸位于洞庭湖藕池中支、西支河系,三面环水,北面与安乡县安化蓄洪垸接壤,隶属南县麻河口镇。

现有一线防洪大堤46.403km,现堤顶高程为38.0~39.10m,面宽4~6m,穿堤涵闸水管29尾,保护面积14.5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79万亩。

全垸共44个行政村,总人口5.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2万人。

该垸属湖南省洞庭湖区24个蓄洪垸之一,蓄洪容量6.22亿m3。

和康垸虽然属于蓄洪垸,但安全设施建设严重缺乏,堤防建设也一直没有投入,主要靠群众修建而成,堤防标准低,质量差,经常发生垮坡,其中2004年汛前东洲段垮坡导致房屋倾斜,且有九百弓段3km堤段属两水夹堤,汛期容易出现翻砂鼓水。

省水电设计院1999年9月编写的《和康垸堤防加固工程可性性研究报告》,对和康垸按3级堤防设计,设计水位37.08m(杨泗庙实测历史最高水位,1998年37.84m),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堤防加高培厚45.923km;护坡16.888km;护脚13.638km;堤身防渗23处,28.627km;堤基防渗处理11处,19.279km;填塘37处107.442万m2;涵闸整修、接长、重建24处。

由于国家未启动蓄洪垸建设,除了2005年前利用“两工”完成堤防整修6.5km,护坡1.2km,护脚1.5km外,其它工作均未进行。

建议尽快启动蓄洪堤防加固项目,以处理好险工险段,确保堤垸安全。

南县水利局2008年4月德伏险段简介德伏险段位于澧水洪道左岸,南汉垸厂窖镇境内,桩号:14+959~15+259,长度300米。

该段急流当冲刷,当风浪,加之洪道紧靠堤脚,外崩垮,且有两处穿堤建筑物,是南汉垸重点险段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