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文阅读)一.文言文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1.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①姓名、字号;②籍贯;③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④学识;⑤性情;⑥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⑦最初任职情况等。
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
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2.人物的主要事迹。
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年号纪年的标志是:①年号+初,如:乾元初;②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③年号+中,如:天监中;④年号+末,如:建安末。
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
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
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 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3.人物的性格作风。
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主要注意以下内容:(1)作者的直接评价。
如:史迁曰:……;(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
如:孝甚,清慎亮直等;(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任务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
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二.传记类文本的四大特点:一是人物。
传记人物为谁?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哪些人?二是官职。
要搞清楚他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三是事件。
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孝义?勤学?清廉?爱民?抗上?等等,一共写了多少件事?四是品格。
文本的主人公多为正派人物,而题目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
解读示范一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
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
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 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
”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
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
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
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
”其见抑也如此。
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
”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
人皆惜之。
分析理解:1、人物:白居易、刘禹锡、李德裕、贾谊。
2、正面:刘—李,白与贾作侧面处理3、事件:刘询问李是否读过白的文章,李说没有读也不想读4、事理:刘希望李能够重用白,李忌其才而排之。
白的遭遇与贾相似。
解读示范二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
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
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分析理解:1、人物:李侃(陪衬人物)、其妻杨氏(主角),胥吏、百姓(叙述所需);背景:项城为叛军困时,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挺身而出。
事件:杨氏作为(1)劝阻丈夫怯退;(2)激励百姓奋起;结果:叛贼全都逃跑,项城的人没有伤亡2、杨氏说话艺术:杨氏的话,说得实在,入情入理。
从百姓的角度思考,所以能够激发大家的斗志。
3、人物个性: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热爱国家。
三.人物传记特点的解读身份为人在前面,典型事件跟后边。
经历官位会多变,品格教化文中见。
特点解读一:身份为人在前面《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介绍在文章开头部分: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特点解读二:典型事件跟后边《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人物介绍以后,写了三个典型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特点解读三:经历官位会多变人物传记中的人物人生经历会有很多变化。
《屈原列传》屈原的经历变化:屈原者……为楚怀王左徒……王甚任之;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既绌;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屈平既嫉之,虽放流;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特点解读四:人物传记中的人物人生经历的变化,同时伴随的是官位的变化。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官位的变化: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还没做官);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提拔做了上大夫);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再次提拔做了上卿)。
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①表示授予、提升的:征、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拔;②表示调动官职的:迁、转、调、徙;③表示兼职、代理的:兼、领、署、权、摄;④表示降职、罢免的:贬、谪、出、左迁、罢、黜。
四.传记体文言文的选文特点1.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
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
选文主要出自《史记》《汉书》《后汉书》《新五代史》《新唐书》《晋书》《资治通鉴》《元史》《明史》等。
2.从内容上说,选文主人公多为正面形象。
选文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
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五.传记体文言文解题步骤(一)初读文章、明确梗概。
1.弄清其人其事: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
2.疏通语句: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
(二)再读文章、推断文意。
1.方法:利用好文言的命题自身的题干,或正或错都是提示,有助于你对文意的推断。
2.要素:弄清叙事脉络,即何人在何地做了何事,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能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
3.语言:结合全篇推敲第一步中添加的省略部分是否合适。
(三)核对文章、完成答题。
1.语言题(1)选择题:判断词语释义的正误先要从语境中判断词的词性、然后带入原文检验释义是否正确。
(2)翻译题:依照全文意思,先踩点---确定重要字词的文中意,然后结合句型规律做好句子的翻译。
2.信息题:多为人物性格概括题,或主要事件概括题。
⑴人物性格概括题---采用排除法。
在准确理解文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四个照应①人物和事件是否对应;②人物品行与事件是否对应;③事件与事件的发展阶段是否对应;④刻画手法是否正确(手法如直接或正面表现,间接或侧面表现)。
⑵主要事件概括题---把选项和原文的信息仔细进行核对,找出细节的误差然后进行选择。
六.传记体文言文的感知方法1.通读。
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读完。
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字斟句酌既没有必要,考试时间也不允许。
词句意思和所写内容能够大致理解就可以了。
通读要完整,如果有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2.圈画。
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
“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定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
通读文言文材料时,不留下阅读的痕迹,不利于提高阅读效率。
3.跨“难”。
文言文高考难免会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句。
这时候不要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先“跨”过去。
可能读到后面再返回来看就迎刃而解了,也有可能文后有注释,还有可能题目中有启示,或者命题回避了这一难点。
因此,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即使答题时非得弄清这一难点,到时候再说也不迟。
4.借助。
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的问题,能够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
有时也可以借助阅读材料的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理解。
七.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答题技巧十题先看是关键回头读文一两遍人时地事理清楚词句找出要划线实词语境很重要虚词对比定答案翻译看准重点词句意通畅高分见技巧解读(以2011年高考四川卷为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到10题。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安贫乐道,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
一日,携楮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
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
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
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
”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
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
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
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
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
”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
留之,不可得。
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
”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
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
”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
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
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