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择判断简答

选择判断简答

复习提纲一、选择题1 在机械加工中,考虑零件采用何种方法加工时主要考虑其()C力学性能2 退火热处理是安排在机械加工之()的一种预先热处理。

A前3 锻压是对金属实施( ) ,以改变坯料的尺寸和形状,并改善其内部组织和力学性能,获得所需毛坯或零件的成形加工方法。

A塑性变形4 切削加工过程中的切削速度.进给量和()完成切削工作必备的三个要素,总称为切削用量三要素。

A背吃刀量5 主偏角增大,会使径向分力()。

B减小6 制造形状复杂.()的刀具应选用高速钢。

B公差等级较高7 铣削速度取15m/min,刀具直径为80mm,则主轴转速应该为()A≈60r/min8 精加工切削用量选择原则:()D.vc↑.f↓.ap↓9 只有在定位基准和定位元件精度很高时,( )才允许采用。

B.过定位10一个工序的定义,强调的是()A工作地点固定与工作连续11在制造一个形状较复杂的箱体时,常采用的毛坯是()A铸件12基准是()。

A.用来确定生产对象上几何要素关系的点.线.面13辅助支承的工作特点是:()。

C.在定位夹紧后调整14尺寸链组成环中,由于该环减小使封闭环增大的环称为()。

C.减环15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加工后的()与理想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D实际几何参数16以下四种铸铁中,()最适宜用来制造机床床身的零件A灰口铸铁17()是将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B.退火18金属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叫( )。

A.强度19外圆车刀如果装得高于工件中心,会造成实际前角()。

A.增大20车刀的材料的常温硬度一般要求在()以上。

A.60HRC21切削过程是指材料被刀具挤压、变形()形成切削的过程。

A.剪切滑移22铣削加工时工件作直线或曲线运动,这是()运动。

B.进给23切削加工中,()主运动。

A.只有一个24正交平面是通过切削刃选定点并同时垂直于基面和()的平面 C切削平面25关于粗基准选择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B.为保证其重要加工表面的加工余量小而均匀,应以该重要表面作粗基准。

26在车削中,以两顶尖装夹工件,可以限制工件的()自由度。

D.五个27机械加工顺序安排的原则是先基准后其他.先粗后精.先主后次()B.先面后孔28封闭环的最大极限尺寸等于所有增环的最大极限尺寸之和()所有减环的最小尺寸之和。

B.减去29工艺系统的组成部分不包括C.量具30车床导轨对加工精度影响最大的是A.水平面内的直线度31退火用于( )钢铁在铸造、锻压、制和焊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组织缺陷以及残余应力、开裂。

B.改善或消除32锻压是利用金属的塑性变形,改变坯料的尺寸和形状,并改善其内部组织和( ),获得所需毛坯或零件的成型加工方法.C力学性能33在切削过程中,按其作用不同,刀具与工件间的相对运动可分为B.主运动和进给运动34刃倾角可以用来控制切屑的B.流向35磨削加工时刀具作()运动。

D.旋转36切削过程中,刀具的切削性能取决于刀具的( )和刀具切削部分材料的性能。

A.几何角度37粗加工切削用量选择原则:A.vc↓.f↑.ap↑38阶梯轴的加工过程中“调头继续车削”属于变换了一个 C安装39轴类零件以V形架定位时,其定位基准面是 B工件外圆柱面40为保证工件在夹具中加工时不会引起振动,夹紧力的作用点应选择在()的表面。

B靠近加工41工件在装夹中,由于设计基准与()基准不重合而产生的误差,称为基准不重合误差C.定位42轴类零件的调质处理工序应该在(B粗加工后,精加工前43公差为0.01mm的Φ10mm的轴与公差为0.01mm的Φ100mm的轴相比,加工精度(B.后者高44大批、大量生产的装配工艺方法大多是 A.按互换法装配45()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进度计划。

B.生产纲领46钢经加热淬火后获得的是()组织。

A.马氏体47下列钢中()属于高速钢材料。

D.W18Cr4V48热处理工艺一般包括加热、保温和( )三个过程A.冷却49车削直径d=60mm的工件外圆,车床主轴转速n=600r/min,切削速度为()m/minD.11350车削加工中,切削余量较大或切削较硬的材料时,为提高刀头强度前角可取A.负值51切削层公称()是指在给定瞬间,作用于主切削刃截型上2个极限点间的距离,单位为mm。

B.宽度52车削加工中,粗加工的目的是尽快地从毛坯上切去大部分加工余量,使工件()最后形状和尺寸B.接近53背吃刀量一般指工件上()间的垂直距离 C.已加工表面和待加工表面54在正交平面内,()之和等于90°B.前角.后角.楔角55单件小批生产的特征是 B.毛坯粗糙,工人技术水平要求高56磨削主轴内孔时,以支承轴颈为定位基准,其目的是使其与()重合。

A.设计基准57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支承点,可以限制工件的()自由度。

B.三个58夹紧装置的基本要求中,重要的一条是 B.安全可靠59封闭环的基本尺寸()所有增环基本尺寸之和减去所有减环基本尺寸之和。

B.等于60车削细长杆时,受工件热变形影响,容易出现()的形状误差A.两端粗、中间细二、判断题1 钢是碳含量小于2.11%的铁碳合金。

v2 铸造主要用于形状复杂或大型构件的连接成形,异种材料间的连接,零件的修补等X3 切削过程主要是指被切削材料受挤压.变形和剥离的过程。

V4 常用刀具材料的种类有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钢、硬质合金钢。

V5 车床的主运动是刀具的直线运动X6 通过切削刃上选定点,并垂直于该点切削速度方向的刀具静止角度参考平面为基面V7 零件的某个方向可能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准。

一般只有一个是主要基准,其它为次要基准,或称辅助基准。

V8 工件在夹紧后不能动了,就表示工件定位正确。

X9 按粗精加工划分工序适用于加工后变形较大,需粗精加工分开的零件。

V10 定位误差属于随机性误差。

V11 焊接主要应用于型腔复杂尤其是内腔复杂的制件X12 滚齿加工时,滚齿机的切削主运动为分齿运动X13 在粗加工的条件下,一般都会采用效率优先原则。

V14 前角是在基面内测量的。

X15 定位的任务,就是要限制工件的自由度。

V16 为减少工件变形,薄壁工件应尽可能不用径向夹紧的方法,而采用轴向夹紧的方法。

V17 尺寸公差与尺寸偏差一样可以为正值.负值或零。

X18 在机器装配或零件加工过程中,由互相连接的尺寸形成的封闭尺寸组称为尺寸链V19 闭环的公差等于所有组成环公差之差。

X20 工艺规程是规定产品或零部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

V21 正火的目的是降低钢的硬度,以便切削加工X22 压力焊是在焊接过程中对工件加压完成焊接的方法V23 工件上经刀具切削后形成的表面是过渡表面。

X24 刀具主偏角减小会增加径向切削分力。

V25 通过切削刃上选定点,并垂直于该点切削速度方向的刀具静止角度参考平面为基面V26 在机械加工中,一个工件在同一时刻只能占据一个工位。

V27 工件定位时,若夹具上的定位点不足六个,则肯定不会出现过定位。

X28 半精加工阶段是继续减小加工余量.为精加工做准备.主要面加工的阶段。

V29 如果毛坯余量较大且不均匀或精度要求较高,可不分加工阶段,一道工序加工成型即可。

X30 车床主轴的纯轴向窜动不会对端面车削产生影响。

X31 常用刀具材料的种类有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钢、硬质合金钢。

V32锻压是利用金属的弹性变形,改变坯料的尺寸和形状,并改善其内部组织和力学性能X33 切削用量包括切削速度、加工余量和进给量三要素。

X34 加工台阶轴时,主偏角应等于或大于 90°。

V35 刀具材料的硬度应越高越好,不需考虑工艺性。

X36 一般情况下,零件批量的大小对夹具设计方案有较大的影响。

批量大时,应考虑采用方便.快捷的夹具方案。

V37 夹紧力的作用点应与支承件相对,否则工件容易变形和不稳固。

V38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由工序、工步、工位、走刀和安装五个部分组成。

V39 任何加工方法所得到的实际参数都不会绝对准确,从零件的功能来看,只要加工误差在零件图要求的误差范围之内,就认为保证了加工精度。

V40随机性误差很难彻底消除,而系统性则比较容易减小或消除。

V三、简答题1.按性质,加工误差分为几类?并为每一类误差举一例。

分两类:①系统性误差常值系统性误差:如机床制造误差,两次调整误差,变值系统性误差:如热变形、刀具磨损(热平衡前)②随机性误差:如误差复映、残余应力引起的变形2.粗车和精车的加工要求是什么?相对应的切削用量的如何选择?答。

粗车加工工艺中的粗加工工序,主要是将工件表面的剩余材料切削掉,对表面要求不高,以及几何尺寸也要求不高. 因而粗加工时,主要从提高生产率的角度出发,一般选取较大的背吃刀量和进给量,选取较小的切削速度。

"精车"是加工工艺中的精加工工序,需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其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都要达到相应要求。

精加工时,主要考虑加工质量,常采用较小的背吃刀量和进给量、较高的切削速度。

3、什么叫装配尺寸链?它与一般尺寸链有什么不同?答:在装配过程中,由相关零件的尺寸或位置关系所组成的一个封闭的尺寸系统。

它与一般尺寸链的不同点是:1)装配尺寸链的封闭环一定是机器产品或部件的某项装配精度,因此,装配尺寸链的封闭环是十分明显的;2)装配精度只有机械产品装配后才能测量;3)装配尺寸链中的各组成环不是仅在一个零件上的尺寸,而是在几个零件或部件之间与装配精度有关的尺寸。

4. 简述机械加工工艺路线拟定原则中,工序集中和工艺分散各自的特点。

答.工序集中:就是将零件的加工集中在少数几道工序中完成,每道工序加工内容多,工艺路线短。

其主要特点是:①可以采用高效机床和工艺装备,生产率高;②减少了设备数量以及操作工人人数和占地面积,节省人力、物力;③减少了工件安装次数,利于保证表面间的位置精度;④采用的工装设备结构复杂,调整维修较困难,生产准备工作量大。

工序分散: 工序分散就是将零件的加工分散到很多道工序内完成,每道工序加工的内容少,工艺路线很长。

其主要特点是:①设备和工艺装备比较简单,便于调整,容易适应产品的变换;②对工人的技术要求较低;③可以采用最合理的切削用量,减少机动时间;④所需设备和工艺装备的数目多,操作工人多,占地面积大。

可以略:在拟定工艺路线时,工序集中或分散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生产规模、零件的结构特点和技术要求,有时,还要考虑各工序生产节拍的一致性。

一般情况下,单件小批生产时,只能工序集中,在一台普通机床上加工出尽量多的表面;大批大量生产时,既可以采用多刀、多轴等高效、自动机床,将工序集中,也可以将工序分散后组织流水生产。

批量生产应尽可能采用效率较高的半自动机床,使工序适当集中,从而有效地提高生产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