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生产基础管理知识

安全生产基础管理知识

安全生产基础管理知识第一章安全生产第一节概论安全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管理生产企业的重要原则之一。

自1952年第二次全国劳动保护工作会议提出劳动保护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生产”方针以来,“安全生产”一词一直长期被人们使用。

一、安全生产基础概念安全生产是指企事业单位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

也就是说,为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劳动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

它既包括对劳动者的保护,也包括对生产、财物、环境的保护,使生产活动正常进行。

安全生产是安全与生产的统一,其宗旨是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搞好安全工作,改善劳动条件,可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减少职工伤亡,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损失;减少财产损失,可以增加企业效益,无疑会促进生产的发展;而生产必须安全,则是因为安全是生产的前提条件,没有安全就无法生产。

二、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安全生产是我们党和国家在生产建设中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特别是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安全生产做出指导和批示,不仅把安全生产问题看作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它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科学技术、宣传、教育、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是保证社会安定、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因此实现安全生产对于确保职工的安全健康、保障企业生产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稳定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安全生产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1、为什么要进行安全教育?安全工作具有严格的政策性,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复杂的技术性。

不进行广泛深入的安全教育,就不能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因此,安全生产必须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讲深,讲透,讲彻底。

通过安全教育,提高职工安全觉悟和安全技术素质。

增加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搞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为贯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使广大职工掌握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操作水平,发挥自防自控的自保护作用,从而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

目前,企业生产设施、设备落后,职工文化素质较差,用工形式多样,新职工较多,安全工作难度较大。

因此,大力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谁是安全教育的对象?按照“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企业的全体职工都是安全教育的对象。

按照企业全教育制度,接受安全教育的人群有:新工人和外来人员,中层以上干部、班组长、特种作业人员、变换工种工人、工伤及离岗复工人员和全体在岗工人。

安全工作具有严格的政策性,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复杂的技术性。

不进行广泛深入的安全教育,就不能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因此,安全生产必须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讲深,讲透,讲彻底。

通过安全教育,提高职工安全觉悟和安全技术素质。

增加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搞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为贯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使广大职工掌握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操作水平,发挥自防自控的自保护作用,从而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

目前,企业生产设施、设备落后,职工文化素质较差,用工形式多样,新职工较多,安全工作难度较大。

因此,大力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3、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

自古以来,人类为向自然界索取物质财富,就必须与自然界做斗争。

在斗争过程中,人类有得有失。

人类劳动的结果,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财富越来越多,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自然界也给人类以报复,各类事故的相应发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和生产劳动顺利进行。

斗争的实践教育了人类,使人类增强了对灾害的认识,同时也增长了抵御和控制灾害能力。

恩格斯告诫人们:“人类在自然实践的同时,不要疏忽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否则,人类在第一步从自然获得了利益,将在人类的第二步、第三步时完全丧失”。

学会保护自己是人类从事社会生产劳动的基本需要,这是社会实践的客观规律。

违背了它,就要遭到自然的惩罚。

安全是人类本能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创立的“需要层次论”,揭示了人类的需求愿望,他把人的一切行为归结为对各种需求的追逐满足。

这个需要层次共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安全生产搞得好不好,不仅影响职工本人,也直接影响其家庭的幸福以及周围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正如万里同志在第三次全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会议上说:“死亡是一个人,给一个家庭几十年的痛苦。

不重视工人的生命安全健康,是一种犯罪”。

第二节安全广义的安全是指除了生产安全外,还包括人们从事生产、生活的一切活动领域中的所有安全问题,如生活安全、家庭安全、公共安全、旅游安全、消防安全和生存安全(各种自然灾害)防范等等。

狭义的安全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消除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职业危害或设备、财产损失的因素。

保障人身安全、健康和资产安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安全生产。

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不发生工伤事故、职业病、设备或财产损失的状况,即人不受伤害,物不受损失。

一、事故及伤亡事故:1、什么叫事故意外的变故或灾祸,即造成死亡、疾病、伤害和财产损失及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伤亡事故指员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或急性中毒事故。

2、发生事故主要原因或因素(一)物的不安全状态;(二)人的不安全行为;(三)环境。

3、有专家统计,85%的事故来自于人的不安全行为。

事故从人的不安全行为抓起,主要表现在“三违”:(一)违章指挥;(二)违章操作;(三)违反劳动纪律。

(四)违章原因:(1)冒险违章;(2)技术不精;(3)习惯性违章(30=29:1);(4)侥幸心理;(5)取巧心理;(6)逐利心理;(7)偷懒心理;(8)逞能心理;(9)帮忙心理;(10)自负心理;(11)从众心理;(12)盲从心理;(13)好奇心理;(14)不注意休息,疲劳操作。

二、工伤:1、工伤:也称职业伤害,是指劳动者(职工)在工作或者其他职业活动中因意外事故伤害和职业病造成的伤残和死亡。

2、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是指劳动者由于工作原因并在工作过程中遭受意外伤害,或因职业危害因素引起职业病,由国家或社会给负伤、致残及死亡者生前供养亲属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三、危害:1、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2、危险源:危险的根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物质损失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第三节安全生产是指为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作业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

一、安全管理:以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技术标准为依据,采取各种手段,对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状况,实施有效制约的一切活动。

二、安全生产责任制:根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企业生产实际,将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应该做的事及应负的责任加以明确规定的一种制度。

1、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作用:(一)明确了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其他负责人、各有关部门和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负的责任。

(二)在各部门及员工间,建立一种分工明确、运行有效、责任落实的制度,有利于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三)使安全工作层层有人负责。

2、安全生产职责的主要内容(一)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不违章作业,并随时制止他人违章作业;(二)遵守有关设备维修保养制度的规定;(三)爱护和正确使用机器设备、工具,正确佩戴防护用品;(四)关心安全生产情况,向有关领导或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五)发现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要及时向组长或有关部门汇报;(六)发生工伤事故,要及时抢救伤员、保护现场,报告领导,并协助调查工作;(七)努力学习和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本工种操作程序和安全操作规程;(八)积极参加各种安全活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和自我保护意识;(九)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对个人安全生产负责。

3、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应负有责任(一)建立、健全并组织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二)组织制定并督促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三)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和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使用;(四)组织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五)组织制定并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六)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组织事故抢险,配合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不得擅离职守;(七)向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报告安全生产情况,接受工会、从业人员、股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责任。

4、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履行职责(一)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参与本单位安全生产决策;(二)参与制定并督促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执行;(三)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制止和查处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四)发现事故隐患,督促有关业务部门和人员及时整改,并报告本单位负责人;(五)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推广安全生产先进技术和经验;(六)参与本单位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的安全性能检测及事故预防措施的制定;(七)参与本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安全设施的审查,督促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使用;(八)参与组织本单位应急预案的制定及演练;(九)协助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对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工作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5、从业人员的权利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应享有权利:(一)要求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办理工伤等保险;(二)参加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三)了解作业场所、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和应急措施,获得符合国家规定和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四)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五)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紧急情况时,可以停止作业或者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六)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后依法要求赔偿;(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6、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的职责和义务从业人员在享有以上安全生产的权利的同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必须履行相应义务:(一)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二)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三)及时报告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四)参加事故抢险和救援;(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