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新型社会福利制度的稳定基石是(社区服务2.纳入保障计划中的(企业年金计划)已经成为整个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一个支柱,是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补充3. 被誉为“福利国家”典范的是(瑞典4.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的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 5%)左右5. 在我国,企业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雇主和员工都要按照员工工资的(5% )缴纳住房公积金,计入职工的公积金账户6. 中国新型福利制度的主体是(社会化福利7. 依据市场上生活必需品和有关服务项目的价位,计算出维持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基本需求的开支,从而得出最低生活保障线,这种测量贫困的方法叫(市场菜篮子法8. 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社会保障制度,即最早产生的社会保障形式是( 社会救助9. 一般认为,社会救助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10. 2000年,中国国务院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明确了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 4%)以内的部分可以从成本中列支,为企业年金提供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11. 社会救助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功能是( 缓解贫困问题12. 在西方最早以法律形式确定的社会救助措施是(《伊丽莎白济贫法》13. 中国于(1993年)开始在改革传统救济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4. “福利国家”一词首见于(威廉▪邓普)1941年所著的《公民与教徒》一书15. (社会团体和个人捐献)是慈善资金中最主要、最正规的一条渠道,也是吸收资金最多的一条16. 企业年金计划一般都采取积累型,惟有(法国)实行现收现付的强制性企业年金计划17. 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保障水平最低的是( 社会救助18.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救助制度是以1946年英国国会通过的( 《国民救助法》)为标志19. 在工业化国家,企业年金的目标替代率(相当于退休前工资的比例)一般为( 20—30%20. 构建福利国家理论蓝图的人是(威廉▪贝弗里奇二、多项选择题1.在实践中,企业年金计划至少需要下列要素的支持或者外部条件(A. 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政策B. 明确、规范的运行规则C. 风险预防和担保机制D. 专业的经办机构2.社会福利的发展规律包括(A. 对象群体化规律B. 架构多元化规律C. 发展协调化规律D. 服务社会化规律3.在我国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社会福利制度,必须通过如下步骤来实现(A. 完善整个福利制度B. 改造政府福利C. 整合职业福利D. 分化职业福利4.妇女福利一般包括(A. 劳保福利B. 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C. 特殊津贴D. 失业保险5.社会救助依据救助的实际内容包括(A. 教育救助B. 医疗救助C. 失业救助D. 住房救助6.职业福利与社会福利的区别主要表现在(A. 性质不同B. 调节机制不同C. 系统性能不同D. 目标不同7.住房公程金和一般性存款不同,它具有国家政策上的优惠,这种优惠主要体现在(A. 购房价格优惠B. 税收优惠C. 低息住房公积金贷款D. 较高的存款利率8.福利项目设置的基本原则包括(A. 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B. 、完全市场化原则C. 满足居民福利需求原则D. 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原则9.建设中国新型社会福利制度需强调如下原则(A. 坚持并完善中国自己的特色B. 遵循社会福利的发展规律C. 坚持福利项目设置的基本原则D. 照搬美国的模式10.要使中华慈善事业的发展走向完善,必须确立的新的发展思路包括(A. 政府的支持和引导B. 强化慈善机构的自律C. 有健全的法制规范D. 推动慈善事业的民营化11.补充性住房计划的显著特点是(A. 受益群体的针对性B. 自愿性C. 较强的自主性D. 多样性12.常用的贫困测量方法有(A. 恩格尔系数法B. 生活形态法C. 国际贫困标准法D. 市场菜篮子法13.灾害救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主要有(A. 精神手段B. 军事手段C. 物质手段D. 组织手段14.在企业年金的投资中,通常要遵守下列基本原则(A. 安全性原则B. 封闭性原则C. 流动性原则D. 收益性原则15.残疾人福利的主要内容包括残疾人的(A. 特殊教育B. 环境福利C. 身体康复D. 就业福利三、判断题1.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方福利国家改革的共同特征或趋势是福利私营化、福利提供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2.中国的传统福利模式既非国外流行的社会化福利,也非西方社会多元主义模式,而是一种职业福利模式,为世界上所独有。
(✘3.在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是由社会团体来承担的。
(✘4.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未来发展,适宜的取向将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为追求目标,走福利社会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5.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显著的特点是解决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问题,而不是改善其生活。
(✔6.在我国,实施老年人福利的社会目标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7.根据恩格尔系数法,只有食物支出占到家庭总支出59%以上,才算进入小康生活。
(✘8. 社会福利的实现形式除了发放津贴之外,主要是以提供设施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其目标。
(✔9.社会福利是以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社会保障形式,它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
(✔10.社会救助的水平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低的,以维持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为标准。
(✔11.企业年金根据给付方式可以分为待遇确定制和缴费确定制。
(✔12.美国的401K计划是DC型企业年金计划的主流形式。
(✔13.基奥计划是由英国国会议员基奥提出,经过国会通过的企业年金计划,主要是用于英国独资或合伙企业。
(✘14.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具有长期性、固定性的特点,而特殊救助制度则具有即时性与相对不确定性。
(✔15.住房公积金计划是依据国家的政策法令,由国家建立起来,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缴费责任的强制性住房储蓄计划。
(✔四、简答题1.中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弊病有哪些?答:1.制度结构的板块状,与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基本原则相背离。
构成中国传统福利体系的价格补贴、民政福利、企业或单位福利,一直处于相互分割、自成体系、封闭运行的格局。
这种格局不仅导致了经费来源单一、福利设施效率低下;而且养成了城镇居民的畸形福利观念,进而使居民与企业或单位之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人身“依附”关系。
2.工资分配与福利分配相混淆,导致政府与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角色错位。
由于传统福利制度以职业福利为主体,企业或单位便须依据国家政策对职工及其家庭的福利负全部责任,从而不可避免地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举办各种福利事业,其直接后果不仅是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只能选择低工资与多福利的混合分配方式;政府则因需要对企业的生死直接负责,也不得不强势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
在这种条件下,低工资构成多福利的前提,而多福利自然成为低工资的必要补充。
工资分配与社会福利权益的混合,使企业办社会、政府办企业的角色错位问题成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病”,迄今仍是阻碍国有企业改革并向现代企业迈进的重大障碍。
3.实施范围的身份限制,表明了制度安排的非公平性。
一是传统福利只面向城镇居民,造成了城乡居民的不平等待遇;二是在城镇,有固定工作单位的职工及其家庭与没有固定工作单位或单位太小而无力建设集体福利的职工及其家庭之间,在福利权益及待遇方面的差距甚大,孤老残幼则仅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三是职业福利因有严格的身份限制,在干部与职工之间、国有单位职工与非国有单位职工之间乃至同一所有制类型单位之间,因经济能力的不同而事实上出现福利保障权益及待遇的差异,从而亦存在着非公平现象;四是一些具体项目的设置存在着非公平性,如传统教育福利主要面向高校而忽略了义务教育,上大学有助学金,而中小学教育则经费不足,致使“希望工程”有了有利的生成条件,等等。
4.资金严重短缺,福利方面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社会福利属于长期供给项目,但在传统福利制度下,政府每年用于福利方面的开支极少,企业因效益不良等亦对福利缺乏有力的财政支撑,而社会筹资渠道迄今仍未真正开辟,所以导致了福利资金的严重短缺、福利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以残疾人福利为例,全国有约6000万残疾人,其中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约2000万人,而通过各种形式就业的残疾人不到15%;有精神病人200多万人,而民政部门举办的精神病福利院的病床不到3 万张;城镇新增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退休职工,能够满足老年人需要的社会服务更是严重不足。
5.职业福利严重异化。
其主要表现在于:1)性质异化。
职业福利的本源职能是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由企业根据自身条件、经济效益及人才竞争战略等来设置,但中国的职业福利却与企业或单位的发展无直接关系,从而是一种政府或社会责任的转嫁,是企业或单位的一种社会负担。
2)地位异化。
职业福利在各国均仅充当社会福利制度的补充,而在中国却成了传统福利制度的主体,它覆盖着全国城镇95%以上的人口;职业福利在各国均只是对工资分配的一种补充,而中国的职业福利却与工资分配同等重要甚至超过工资收入;可见,传统的职业福利,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在整个福利制度与企业或单位分配中的地位已经异化。
3)功能异化。
职业福利最基本的功能,是激励职工努力工作并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它带来的是企业与职工关系的良性循环;而中国的职业福利却是职工应当享受的法定权益,受益与工作好坏并无多少关联。
因此,职业福利在许多企业或单位异化成滋生懒惰的温床。
4)影响异化。
职业福利应当是企业或单位的内部事务,各国政府除强制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和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对职业福利从不干预,因为职业福利只事关企业或单位的兴衰;然而,中国的职业福利却完全听命于政府,它所产生的影响往往超过企业或单位本身而变成一种社会公共事务,造成普遍的社会攀比心理,有时甚至酿成严重的职企纠纷。
综上可见,传统福利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性缺陷,若不从根本上加以改造,便必然损害经济改革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必然阻碍着中国的企业走向现代化、市场化。
2.慈善事业的基本特色有哪些?答:第一,善爱之心是慈善事业的道德基础。
第二,贫富差别是慈善事业的社会基础。
第三,社会捐献是慈善事业的经济基础。
第四,民营机构是慈善事业的组织基础。
第五,捐献者的意愿是慈善事业的实施基础。
第六,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是慈善事业的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