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氯气》教学设计

《氯气》教学设计

《氯气》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

基于建构注意理论的指导,本设计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式教学为主,辅助以实验、幻灯片、讨论、归纳等手段,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深化,将所得知识进行应用,学生在体验到不断解决问题的成功感的同时,逐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氯元素是一种典型的化学性质活波的主族元素,也是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化工生产中很重要的元素,了解氯元素的性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探讨卤族元素的性质,从而与其他系列元素性质比较来归纳元素周期律,关于氯气的性质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三部分:1、氯气的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 氯气与非金属(氢气)、金属(钠、铁、铜)、水、碱的反应和氯气和溴离子、碘离子在溶液中的置换],
3、氯离子的检验。

在氯气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氯气与水的反应以及氯气与碱的反应,同时重
点探究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以及次氯酸的漂白作用。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非金属元素的性质了解不多,只学习了氧元素的性质,而在高一前一段内容学习了金属的性质和一种非金属-硅的性质,基本可以运用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分析浅层的元素性质的内容,基于此情况预测,学生可以依据氯元素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可以推测出氯元素是一种活波的非金属元素,最常见的化合价是-1价。

设计合适的情境和问题,学生就可以分析、归纳出氯气的各种性质。

前期准备:完成下列问题,并参照导学提纲预习本节内容。

1.实验室闻气体的气味,如何正确操作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一种元素被氧化,必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如何判断?
在反应H2 + CuO = Cu + H2O 中,氧化剂,还原剂。

4.画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画出氢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画出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思考:Cl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常扮演什么角色?为什么?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推测、实验探究、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与水、碱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次氯酸有漂白性,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科学推测、引导发现、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强化合作能力。

3.情感与态度:在层层递进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归纳结论,新实验探究,归纳新结论,学生体会科学探究艰辛和喜悦的过程中,树立不畏艰难的科学探究精神,并同时加强环
保意识,强化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
贮存液氯的钢瓶发生了泄漏,旁边的
工人首先看到一股浓浓的黄绿色气体
逸出,接着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然
后被毒倒了。

观看图片
归纳: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
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液化。

消防官兵得到信息后,迅速将中毒人员转
移至地势较高处等待救护车,同时将周围
的群众往高处疏散。

归纳:
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然后在周围50米处筑起了“水墙”以降
低空气中氯气的浓度。

归纳:
氯气能溶于水
并将液氯钢瓶扔进了投放了大量烧碱的
水坑内。

归纳:
氯气在碱液中的溶解度大于
在水中的溶解度
请同学们在导纲上将氯气的物理性质进
行归纳,并与大家交流
[归纳并交流]: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毒、密
度比空气大、易液化、能溶于
水和碱液的气体
(并将归纳结果填写在导学
提纲上)
通过学生的
归纳与交流,
增强学生分
析获取信息
的能力
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掌握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氯气与水、碱液的反应,了解了次氯酸的漂白性,通过分析、推测、实验、归纳的体验,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和实验验证,逐步地体会到了科学是严谨的,不畏艰难的探索过程。

但在课后调查中发现,对于这种研究性的学习,知识基础较好,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升的速度较快,开放性还可以再有所提升,而基础较差的部分学生暂时尚不适应,感到茫然没有思路,但在适当的铺垫问题引导下,就可以收到应有的收获。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让思维活跃的学生来做问题铺设,使学生能够更开放一些。

另外,课上的开放程度应该可以再放开一些,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更多的问题提出,自己分析、自己归纳,并动手实践,作为一名教师,由于受旧观念的束缚,不由自主地担心学生能推测正确吗?能找到更好的验证方法吗?能归纳完整所收获的知识吗?而导致仍然会出现教师说的多,即铺垫过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在理念上还需进一步调整,努力缩短自己与新课程的距离。

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教学设计
广东省潮州市韩山师范学院化学系陈倩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总结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的现象,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发现、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对氯气及其用途的学习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化学。

★培养学生对立统一规律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氯气与水,氯气与NaOH溶液的反应
三、课时安排:二节课
四、教学方法
实验自主探究为主,演示及讲授为辅。

五、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主动观察、分析讨论、实验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为了从“学会”到“会学”。

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满足高一学生探索及发现的需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很好的融入到课堂中来。

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对实验现象的好奇心,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难点的教学更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参与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起到引导作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教学当中由于内容的紧凑性,在时间把握上应该更注重,在探究实验中要充分“想学生之所想”,做好充分的准备。

氯气的教学设计
四川开江中学谭述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技能目标:初步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并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氯气跟金属、非金属化合物的反应了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

能力培养目标:观察能力及抽象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激发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探索兴趣。

尊重科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

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
(二)重点、难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培养通过现象,挖掘本质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方法: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集气瓶(Cl
2
)、有色纸条、试管(×6)、试管架、试管刷、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氯气、氯水、AgNO
3溶液、镁条、蒸馏水、稀HNO
3
、紫色石蕊试液。

(五)教材分析:
氯是比较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及氯的化和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对氯气性质、用途和制法的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

由于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应用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有重要作用。

在内容安排上,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尽可能结合起来讲,使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更为紧密。

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离子的检验可以把以前所学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

最好采用边讲边实验,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发展。

(六)学法分析
本节内容多、实验多采用边讲边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基础差别大,不易过多拓宽氯气化学性质的知识。

应从实验多这一特点出发,强化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面的发展。

(七)、教学设计过程:
多媒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比利时的伊普雷战役中使用了用氯气制造的毒气弹(180吨液态氯气)。

一阵黄绿色的云雾飘过后,英法联军人人感到胸闷气短,40分钟后约有1.5万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

造成英法联军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因为中毒相继死去。

但是,群兽中唯独野猪安然无恙。

于是,专家迅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当野猪嗅到强烈刺激的气味后,就习惯地用嘴巴用力拱地,被拱后颗粒疏松的泥土,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野猪巧妙地利用大自然赐予的防毒工具,在这场化学战中幸免于难。

于是,科学家们不久后就仿照猪嘴的外形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防毒面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氯气
一氯气的性质
1.氯气的毒性
2.氯气的物理性质
氯气通常状况下为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而且溶于水,。

相关主题